《学术研究》2024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   2024-12-13 17:05   广东  

人文学术社

学术传播 × 知识共享




官网地址:http://www.southacademic.com/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张艳国 陆嘉豪数智技术赋能“两创”的时代走向及其价值意蕴



 [摘 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数智技术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大的动能。但数智技术的缺陷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之路陷入困境,数智鸿沟加深、数据标准不统一、技术潜力尚未完全开发、文化认同危机、文化价值扭曲、文化内涵淡化、文创产业权责模糊等问题凸显。对此,我们要不断夯实数智技术文化底座,守护并传承中华文明基因;坚决打破文化发展的惯性思维,坚定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创新数智文创产品多元输出形式,激发大众文创新动力;坚持以完善制度体系为主要抓手,营造良好的数智文化创新环境;深刻把握生态文化内涵要义,进入数智生态文明新境界。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数智技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哲学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

林密 张亚茹“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摘 要]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前提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逻辑延续和当代发展,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两者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在文化精神,这既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兼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的文化生命体 第二个结合 历史唯物主义



林进平 李锦华列宁职业革命家思想的三维审视



 [摘 要] 列宁职业革命家思想有其产生的历史处境以及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主体条件。在资本主义业已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为对抗资本主义的职业化、专业化、组织化,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迎来自己的事业,没有一个专业化的革命家组织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列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提出了他的职业革命家思想,并从职业革命家的政治使命、职业特性和专业素养等方面阐释了该思想的丰富内涵。列宁的职业革命家思想无疑是一思想创新,该思想的形成得益于他俄国的革命传统、深刻的理论造诣、丰富的革命历练和务实的政治能力。

 [关键词] 列宁 职业革命家 专业化 思想创新



周宏胤: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观的双重超越




 [摘 要] 马克思高度赞赏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并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科学家,终其一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研究。从狭义上看,马克思的科学观指马克思对于科学研究之性质、方法和目的的理解。马克思科学观的形成受到英法旧唯物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两大传统的影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提出了历史科学概念,并在随后的著作中逐步完成了关于历史科学的方法论建构,实现了对两大传统科学观的批判性继承与超越。马克思的科学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资源,对其进行准确解读,可以为我们把握中国当下的具体现实,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益的方法指引。

 [关键词] 马克思 科学观 旧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钱捷 何珊珊康德判断的量与量的范畴对应关系——一个发生学的破解



 [摘 要] 康德著作诠释史上存在一个“悬案”:为什么在康德的不同文本中,判断表中量的契机与范畴表中量的范畴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应关系?与多数对此问题发表过看法的诠释者不同,我们并不预设康德从一开始就对这种对应关系有着既定的观点。因为决定这个对应关系的乃是超绝逻辑的核心课题,即范畴如何使得认识的对象成为可能。康德在不同文本中给出了不同的对应关系这个事实,很可能恰恰表明他关于这一课题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明确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基于对康德的相关思路的考察,揭示了康德相关文本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指出,康德相关文本的年代学与这一变化是吻合的。于是,对于上述悬案,我们给出了一个发生学的破解。

 [关键词] 判断表 范畴表 对应关系 集合的统一性 三段式




张广二律背反:不可化解的自我矛盾——论理性的辩证问题与批判的先验化解



 [摘 要] 理性的“二律背反”触发了康德对理性的批判。然而之所以批判,却并非只因为有了“二律背反”。作为明显的争议“二律背反”曝出了潜在的问题。不过表面的争议还不是引发问题的深层动机。甚至潜在的“辩证”也只是导致“二律背反”的不当手段,而不是问题涉及的正当诉求。在“二律背反”这一部分尽管运用先验的化解,《纯粹理性批判》揭示了问题的深层所在,但局限于宇宙论这个理性外在的运用,它既不能本质地阐明“二律背反”内在的理性自身的矛盾,也没有触动根除“二律背反”而须克抑的理性自身的主观。因此,“二律背反”的根除实际上还有赖于《纯粹理性批判》发展出一个普遍的理性自身的“规范”。

 [关键词] 二律背反 《纯粹理性批判》 直观 理念 规范







政法 社会学



吕志奎 王玉莹整合—交换—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组织逻辑——基于小区物业治理案例的考察



 [摘 要] 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战略方向。那么,应该如何把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组织起来?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和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是承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住宅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推进小区物业治理现代化是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环节。以小区引入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治理为案例,研究小区群众自治机制、物业服务市场机制以及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的生成逻辑,以形成政治整合基础上资源交换和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有助于探析以人民社区为依托的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探索党建引领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社会良性互动、资源整合、价值共创的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 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共同体 小区治理 物业治理





黄瑶 高晨晨BBNJ协定关于传统知识的利用与保护及我国的因应




 [摘 要] BBNJ协定前所未有地强调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其对传统知识的利用与保护模式包括两方面:对“海洋遗传资源有关”的传统知识,承继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利用与保护的模式;对广义的海洋传统知识,发展出“利用为主、保护为辅”的新框架,这种新框架首次被确立为一项国际协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贯穿BBNJ协定的四个主要部分,主要表现为以传统知识作为基准,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ABNJ)建立海洋保护区等划区管理工具。“当地社区”作为权利主体,是BBNJ协定对传统知识保护与利用的重要落脚点。我国沿海当地社区所持有的丰富传统知识可以为我国海洋医药的发展做出贡献,并对在ABNJ建立划区管理工具等措施产生影响。但我国当地社区的传统知识存在被盗用的风险;在利用传统知识作为划定保护区的基准时,我国当地社区的权利在特殊情况下可能被削弱,不利于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对此,我国应着手调查、收集和研究沿海当地社区的海洋传统知识,并根据BBNJ协定完善国内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应对BBNJ协定批准及生效后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 BBNJ协定 传统知识 当地社区 划区管理工具 海洋遗传资源


王创政府推动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的双重制度逻辑






 [摘 要] 推动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重视并支持退役军人实现社会融入和参与社会建设,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有助于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研究发现,政府推进退役军人重新融入社会生活,以及推动退役军人形成参与基层治理的合力,深刻反映出个体“再社会化”与群体“再组织化”的内在逻辑。基于此,构建政府推动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的双重制度逻辑分析框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逻辑。

 [关键词] 退役军人 社会治理 再社会化 再组织化 制度逻辑



陈泳欣 邓智平群团组织融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逻辑与路径——以广东的工会实践为例






 [摘 要] 群团组织是中国福利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之一,遵循福利多元主义的理念,建构反映群团组织特殊结构位置的中国式福利多元体系。聚焦素有困难职工帮扶和“送温暖”工作传统的中国工会,以在职工帮扶上积极作为的广东工会为例,探究工会救助融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逻辑与路径,旨在助力中国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供给模式,提升我国福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 福利多元 工会救助 中国式福利多元体系





经济学 管理学



侯俊军 丁琪琪 叶家柏 岳有福以标准协调扩大制度型开放:中国的实践与经济效应



 [摘 要] 标准是贸易便利化的“推进器”,如何通过“标准协调”实现高水平开放的价值共创目标是我国新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梳理中国与25个国家标准协调事件的基础上,本文探究了中国标准协调的动态变化及规律,并对中国标准协调模式进行国际比较,进而从价值共创角度分析中国如何以标准协调扩大制度型开放。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标准协调呈现不对称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中国主动向他国标准协调数量多于他国向中国标准协调数量。其中,行业标准协调正向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高技术领域迈进。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协调模式不同,中国标准协调事件数量与增加值率负相关。同时,无论是中国向他国标准协调,还是他国向中国标准协调,均能促进双边国家及关联的第三方国家间的价值共创,即中国标准协调的目的在于深化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实现价值共创和发展成果共享。上述结论不仅为我国实现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如何通过标准协调实现价值共创来推动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 标准协调 价值共创 制度型开放 国际合作


何平 傅竞驰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银行风险与经营效率的视角




 [摘 要] 面对长期以来政府隐性担保下行政主导的银行监管和金融风险处置低效问题,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实现银行业经营效率提升和优胜劣汰提供了新思路。然而,从近年的实践来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发挥其制度设想中风险处置的主导平台作用。本文使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在降低银行风险和提高银行经营效率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通过对中小银行的信用保障和“破产可能”的明确宣示,在制度上促进了银行经营效率提高,实现了内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效用。但从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职能设定目标来看,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对银行风险的治理产生显著影响,呈现制度“虚置”。只有增强存款保险制度主体的机构独立性,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破产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等制度化政策措施,存款保险制度才能真正承担起早期风险纠正和问题银行风险处置等监管功能,实现存款保险银行监管的既定目标。

 [关键词] 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风险 银行经营效率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制度优化



张兴祥 温沁妍 史九领数字普惠金融的动态减贫效应与作用机理——基于县域层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 要]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利用县域层面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匹配数据,基于动态贫困视角,本文实证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县域层面的动态减贫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缓解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有效防止脱贫人口再度返贫;家庭贫困脆弱性越严重,数字普惠金融减缓作用越强,呈现“长尾特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同时,显著缩小了县域收入分配差距;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提升家庭的信贷可得性,有效缓解家庭信贷约束,还能推动家庭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家庭应对贫困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贫困脆弱性 县域层面 动态贫困


谭劲松 林红 赵毅东 蔡贵龙粤港澳大湾区审计制度创新理论与实现路径探索




 [摘 要]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保驾护航功能,需加快探索创新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独特审计环境的审计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审计面临“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独特审计环境,三地审计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审计资源统筹与协调难度较大。据此,本文基于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理论、制度理论和协同理论,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审计制度创新的逻辑框架与实现路径:大湾区审计制度创新应以国家关于大湾区建设的战略目标为引领并将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创新审计理念,聚焦大湾区建设的审计重点,创新审计组织模式,聚合大湾区的审计资源,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和审计协同机制,对国家审计的一般流程进行改造和优化,从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审计的创新模式,并基于数字化转型背景充分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各项关键要素高效便捷流通,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国家审计 制度创新 区域协同审计






历史学





董春林两宋衙职及其吏役化去向




 [摘 要] 两宋衙职脱胎自唐五代节府衙将,虽然他们不再肩负武将职能,却也非职能部门里的文职胥吏,在州府院基层社会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其角色和职能基本沿传自五代衙前军将,但其地位并不如从前,他们只是衔接基层吏役与品官的桥梁,其主要职能仅是管押纲运、酬奖蕃官、作为低级幕职官兼顾部分地方治理工作。从使院衙职系统来看,两宋衙职广义上包括各类称谓的衙将及客司、通引官,狭义上主要指押衙、兵马使、教练使等衙前军将,以及都知兵马使、都押衙、都教练使等衙前职员。衙职名号多为长名衙前的职名称谓,长名衙前迁补至都知兵马使有相应的职级制度。两宋衙职有别于唐五代衙将,主要体现在衙职职能上的吏役化,以及出职流内品官的去向上。虽然其出职时间十分漫长,却是基层社会不可或缺的政务阶层。

 [关键词] 宋代 使院 衙职 衙前 人吏



黄阿明明初六部制的演变与形成




 [摘 要] 明初典章制度稽古定式,中枢行政体制经历三个阶段演进,奠成明制。建国前朱元璋建立起一个以中书省四司制为核心的中枢行政体制,表现出既去元朝化又简单复古的特征。明朝肇建朱元璋尊崇成周之制,逐步削夺中书省势力,同时仿照唐制建立六部。洪武五年六部下设二十二属部。次年吸纳元制内容,改户部属部为科,实行属部、科混合体制。洪武八年进一步改刑、工二部属部为科,扩张科建制,形成三部统属部、三部统科的混合并行体制与结构。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制度,以唐代六部制作为基础建立六部—二十四属部—诸科三级统属关系的行政体制。洪武二十三年按布政司对口领事原则,将户、刑二部从四属部扩增到十二属部,每属部分领一省之事,形成四属部、十二属部混合结构,标志着明代的六部体制已脱开唐代六部制,趋于本朝的六部体制。洪武二十九年改属部曰清吏司,彻底改变了本部之部与属部之部混称的局面,确立起层次分明、制名清晰的“部—司—科”三级中央行政体制。

 [关键词] 明初 周制 元制 唐制 六部 部—司—科



曾育荣 陈正韩东亚同文书院东南亚调查的演变及其本质 




 [摘 要] 军国主义势力主导下的近代日本政府,在持续“南进”的过程中,对南洋情报搜集和情报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增长,以“研究中国时事”见长的东亚同文书院曾多次组织学生前往东南亚开展调查。凭借同中国大陆相邻的地缘之便,中南半岛的法属印度支那成为其最早、最主要的调查对象,稍晚其调查南延至马来群岛。东亚同文书院东南亚早期调查的内容大致包括经济、物产、民俗等,相对粗疏。伴随日本政府对东南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其调查强调以经济为主要内容,意图在于扩大商品贸易以挤占南洋市场、掠夺物产资源以服务于对外战争,打击华侨活动以加深对华侵略,利用民族情绪以实现独霸野心。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其调查的政治化、军事化的色彩明显更加浓厚,侵略扩张的本质暴露无遗。

 [关键词] 东亚同文书院 东南亚 南洋 调查




文学 语言学




张治从模糊的镜像中发现“人类的共性”——钱锺书牛津论文的发表与修订



 [摘 要]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钱锺书于牛津大学完成学位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该论文正式发表后,又经他本人进一步修订,形成鲜为人知的未刊新本。发表和修订内容的异同,反映出钱锺书对外国文学里中国形象这一论题认知的扩展与深化,还可窥见他在抗战前后学术心态的变化,即认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实则貌异心同,“溢美” 或 “丑诋” 都无法接近认知的真相。某些以偏概全的民族特征考察与批评,实则不过印证了一种 “人类的共性”。在牛津留学时期的学位论文创作上,钱锺书显然未能充分施展自身的研究抱负和读书志趣。由于对现代大学体制中的学院派论文不满,他继而转变了研究方向,从关注中国形象转向探索 “人类的共性”,这为其后续的学术研究取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钱锺书 中国形象 英国文学 手稿研究 牛津大学



柏奕旻追寻“内面的生”——和辻哲郎的尼采论及其思想史位置



 [摘 要] 尼采是把握现代东亚思想绕不过的人物。和辻哲郎的尼采论构成其学术生涯的起点,在日本思想史上占据承前启后的位置,在全球尼采研究史上也具有前瞻性价值。尼采哲学自19世纪90年代被引介到日本,时人以哲学或文学的视点观之,且多评价消极。和辻返回尼采以权力意志论为核心的认识论,剖析了尼采对现代哲学的创造性整合,阐扬了尼采对本能的发现。继而,和辻将自身秉持的人格主义立场与对尼采哲学的理解相糅合,把追寻“内面的生”的“美的态度”当作拯救生命危难、重启哲学活力的契机。和辻对尼采“诗人哲学家”的定位超越前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当中也隐含着日本现代思想的关键困境。

 [关键词] 和辻哲郎 尼采 东亚思想史 日本哲学 浪漫主义


苏涛五四精神的跨地域改写与跨媒介再现——以曹禺剧作在香港的电影改编为中心(1953—1963)



 [摘 要] 20世纪50—60年代,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等经典剧作多次被香港左派影人改编为影片。为了摆脱舞台化的束缚,创作者利用电影化的手段突破话剧时空的局限,将舞台空间拓展到现实中的社会环境,并对剧作的时间线进行重组。在改编曹禺剧作的过程中,粤语电影工作者将戏剧观念与粤语片的传统及香港的社会文化语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国语片的美学风格,集中体现在对镜头、景别及场面调度的处理上。同时,为了因应战后香港独特的政治文化语境,创作者对曹禺剧作的主题、思想内涵、人物塑造等方面做出种种调整和改写。曹禺剧作的跨地域传播及跨媒介再现,体现了五四精神与战后香港电影工业的复杂关系,显示出文化冷战对华语电影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五四文学 文化冷战 曹禺 香港电影 电影改编


张伟:算法机制与智媒时代文学生产的美学逻辑——兼及“文学终结论”的算法想象与可能性进路



 [摘 要] 作为智媒时代的神经中枢,算法传播的文学介入是这一技术形态进驻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度模式,中西艺术史中的数学观念及其审美实践为理解这一技术话语提供了经验参照。就文学生产而言,ChatGPT相对微软小冰对自然语言建模的迭代与升级在佐证人工智能文学生产强大势能的同时,对文学的创造性议题提出了挑战。算法在文学传播与接受层面更为成熟的表现形式则跳出人工智能文学生产的视角,在更为宽泛的智媒技术立场审议文学的算法实践议题,其形构的定制化的文学接受、虚拟化的社群互动、更具“劝服性”的文学召唤结构以及文学消费的“信息茧房”效应成为这一技术形态深度影响文学传播的典范表征。算法对于文学场域的介入重新唤起对文学终结论的思考,其引发的文学生产主体的身份危机赋予文学终结论以新的考察立场。

 [关键词] 算法传播 人工智能 智媒时代 文学生产 数学思维









学术研究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学术研究》,国内邮发代号:46-64,欢迎您订阅!您也可访问学术研究杂志社门户网站:中国(南方)学术网http://www.southacademic.com,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学术研究,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



人文学术社
(ID:Aca-history)


9.3万+文史学人都在关注

新书推荐×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管理员

微信号:xueshujun2020

(请备注来意)

往期精选

[1]人文社科本硕博可投期刊(含C刊)简介及发文特点

[2]人文社科可用数据库简介及使用指南(含数字人文)

[3]王笛 桑兵 葛剑雄 罗志田 仲伟民 仇鹿鸣 等谈论文写作

[4]历史学各领域推荐阅读书目及北大史学名师教学大纲

人文学术社
史学领域热门公号。推书或者作者想出书,可关注公号后私信洽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