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毁掉关系的行为,你每天都在做

文摘   2024-09-21 00:14   广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单看【期待】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挺美的词汇,而它的意思也只是代表着我们对未来某个时刻或者是某件事情的憧憬和向往罢了。


它可以是让人积极的存在,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曾说明:当一个人被他人以积极的方式期待的时候,这种期待就会成为推动个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来源。


就像在学生不自信的时候,老师的赞美、关心或者是其他隐喻的期待,都可能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心。


为了不辜负你的期待,也为了证明自己,我会更加努力。


但凡事有利就会有弊,适度的期待虽然可以激发自信,但过度的期待也会增加不少压力。


给别人发信息的时候,希望对方能秒回,只要回复信息的时间稍微慢了一点,就会胡思乱想,甚至有的人会产生各种焦虑:ta那么久都不回复,是不是嫌弃我烦了?是不是不想理我了?


吐槽烦恼的时候,有时也会期待对方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顺着自己的话语来支持自己,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复,期待值迅速下滑的同时,心里的委屈和怒火或许会更加茂盛。


之前找朋友吐槽的时候,我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你要顺着我的期待,要把我放在第一位,去回应我,理解我,如果没有,我会觉得更委屈:你不理解我,没人懂我。


而那时的我,只是把对方当成一个宣泄情绪的垃圾桶。而越是期待对方的满分回应,越是容易在关系里担惊受怕,无论是什么关系。


两性关系也不例外,甚至可能因为强烈的期待而被分开,因为期待的背后,往往也藏着不满。


你不满意我因工作而延迟了信息回复,也不理解我因你过高的期待而承担的心理压力。


他们可能会感觉必须达到那些所期待的高标准,否则就会面临失望或者是失败,多重压力之下,就变成了隐形暴力、虐待,让对方害怕犯错,变得畏首畏尾。


而且,对别人过高期待,就证明了你需要对方,习惯依赖对方,甚至用偏激一点的话来说,生活只围绕着对方转,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而当个体习惯于依赖他人的期待来定义自己的行为和目标时,当事人很有可能会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


【心理摆效应】里就说: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波就更大。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容易让情绪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动。


约翰·威尔伍德(John Welwood)在《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里也说:“在两人关系中,期望常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


只是健康的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意志,成熟的关系里,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彼此支持。


投入高期待的人,认为自己是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的,完全不知道这是在制造焦虑和压力。


往期精彩

大龄剩女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分手后做回朋友,除了余情未了,还可能是——

女孩子不爱回信息还要继续和她聊吗?

在看不好意思,那就点个赞吧


帆布兔
外面没有别人,你才是唯一的答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