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大卫·埃德蒙兹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两次大战间的维也纳新哲学与石里克的遇害
原作名: The Murder of Professor Schlick: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Vienna Circle
译者: 许振旭
出版年: 2023-1-1
页数: 408
定价: 66.00元
前 言 1
致 谢 5
1 序 章 11
2 小公鸡和大象 17
3 逐渐扩大的学圈 31
4 秃头法国国王 52
5 维特根斯坦施魔法啦 60
6 红色维也纳的纽拉特 85
7 咖啡与学圈 97
8 建筑与沙发 110
9 石里克不喜欢的礼物 129
10 外国的陌生人 144
11 漫长的仇恨 161
12 红色维也纳的黑暗岁月 180
13 哲学论争 199
14 非正式反对派 225
15 喂,你这该死的混蛋 234
16 学圈活在心中 247
17 出 逃 255
18 辛普森小姐的“孩子们” 270
19 战 时 282
20 流亡后的岁月 306
21 遗 产 335
出场人物表 351
年 表 358
注 释 366
部分参考文献 383
专名对照表 392
一本详实的群像式写作。石里克作为维也纳学圈的核心人物,其辉煌学术和陡然遇害虽非学圈兴衰的唯一标志,却也反映出两次大战之间聚集在维也纳这座欧洲名城内的一大批哲学、科学、数学、逻辑学等领域进步知识分子的学术和生活群像。石里克生于德国,却选择在维也纳大学度过学术生涯最富成效的十几年,同时聚集了一群才华横溢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领导了一场震撼哲学世界的运动,而没有在本国随波逐流,本身就是思想上的进步和独立。如果说学圈让当时的维也纳成为对科学和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灯塔,石里克就是其中一道璀璨的亮光。他的遇害及其背后被无端卷入的八卦和误解,同样也能折射出当时欧洲的思想及政治环境,特别是以犹太人为名的谋杀动机(石里克既不是犹太人也没有反犹思想),恰恰是彼时甚嚣尘上的反犹主义的某种体现。之后的战争则成了不归路。(bookbug)
这本书给人极美的感觉,它的激动人心之处在于:展现了人类在智识上的无限探索与探索过程中对彼此的支持陪伴。比如:20世纪20年代初,卡尔纳普未成名时写信给罗素说他和他的大学都买不起一本《数学原理》,罗素回了一封长达35页的信总结他的发现。在反犹巨浪一浪高过一浪时,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像维特根斯坦可以用钱摆平反犹性命攸关的难题,支付帝国1.7吨黄金保留在维也纳的姐妹安全。幸好还有ACC/SPSL这样的组织,为难民学者提供支持,使他们能够继续生活,直到获得糊口的工资。苔丝·辛普森在ACC/SPSL工作期间,帮助560名在押学者落脚英国,在她帮助的人中16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全书聚焦维也纳学圈但未止步于学者个人及小圈子,它是关照世界与时代的。学者之间意见可能分歧,人也终有一死,但前进的光照耀全人类。(阿梦)
今日阅读关键词: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