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 Celina
排 | Cecilia
审 | Arya
暑期,《芭比》这部电影席卷全球。影片以一个温和的女性视角出发,叙述了芭比的主体意识被觉醒的过程——从一开始会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扁平足而羞愧的typical Barbie,到最终能坦然接受“橘皮组织”等自身的不完美和“死亡”。电影不断为观众展现击破gendered stereotype[1]的内核。
整个影片中最巧妙的设定是两次戏剧冲突。第一个是怪人芭比与其他芭比的差异:怪人芭比的存在与女性乌托邦式的Barbie land相悖,她不像其他的芭比一样每天过着规律又精致的生活;相反,她蓬头垢面,并不受芭比们的待见,脸上布满了涂鸦,双腿也因为遭到现实世界孩童的暴力对待,只能保持着劈叉的姿势。但是,怪人芭比却是芭比在遭遇迷茫时唯一给予她帮助的人。作为一位导师一样的角色,理解芭比面对死亡问题时的茫然,并告诉芭比尝试脱下高跟鞋,去感受真实的世界。这也成为了本片的重要转折点,唤醒了芭比的自我意识。难道穿高跟鞋,拥有一丝不苟的精致装扮就是真正的“美”吗?打破常规的行为,就应该被大家反感吗?
来到现实世界后的芭比,见到了和她一起玩的小女孩萨沙,这是第二个巧妙的设计。萨沙并没有如芭比所想的那样,崇拜芭比,反而认为芭比的存在是对女性的桎梏。芭比的存在已然将女性具象化,身材姣好、金发碧眼、穿高跟鞋、面带微笑,这些特征成为了女性的标签,也引起了众多女性的共鸣与自我怀疑。可以说,这一切与芭比被创造的初衷——打破女孩在过家家中扮演母亲角色的局限,鼓励女孩成为自己,成为任何角色——背道而驰,陷入悖论的困境。此刻,屡屡遭受碰壁的芭比才开始解构自身,平静地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成为一个随时面带完美笑容,脚踩高跟鞋的typical Barbie呢?
在影片后半部分,萨沙母亲的话不仅让Barbie land中被父权洗脑的芭比们幡然醒悟,也让观众们醍醐灌顶。女性们所面临的困境是由内而外的,教条时刻规训着女性,一面维系女性气质一面发展事业的双重标准,也让女性/芭比失去自我。
我可以坦然的面对死亡吗?我可以卸下我的微笑,肆无忌惮的哭泣吗?我可以穿我觉得舒适的鞋子吗?我想,影片中最后芭比的选择给予了我们答案。
"You're so beautiful,"
"I know it."
完美没有定义,芭比也不仅仅是芭比,
她可以是任何样子。
[1] Johar, G.V., Moreau, P. and Schwarz, N. (2003) “Gender typed advertisements and Impression Formation: The role of chronic and Temporary Accessibility,”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3(3), pp. 220–229.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207/s15327663jcp1303_04.
编辑 - Celina
跑起来就会有风
排版 - Cecilia
穿Birkenstock的Barbie女孩
审核 - Arya
今天也想出去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