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作出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决定》共15个方面60条,国企改革列于经济改革第一条,地位极其重要。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对“第一条”的解读,是国务院国资委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全面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的部署。因为三中全会部署的任务要求在2029年前完成,这是今后五年国资国企改革的行动纲领。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一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为什么”“要什么”“做什么”三个重要问题。第一部分共三条,是讲“为什么”,深刻认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意义;第二部分共四条,强调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与基本原则;第三部分共四条,全面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从具体内容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表达了许多新内容,形成一个新的体系。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国企改革颁布了四个重要文件。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20年6月30日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2023年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任务,中央做出决定。从对比中可以看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一文中提出的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新质生产力的改革动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改革主线,都是新鲜重要的内容,使得国资国企改革的话语体系焕然一新。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创新型特征与国务院国资委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创新性努力。
为什么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被聚焦战略核心功能新高度
《决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作了集中部署,鲜明标定了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节奏和工作的重点。而这与2023年启动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怎样有效衔接,是国有企业与整个社会关注的事情。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张玉卓主任对《决定》国资国企内容的全面阐释,使得当前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到功能使命的高度、深度与准确度,可见国资委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新思维新体系。
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对《决定》进行了全面阐释。张玉卓的文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辅导读本中的国资国企篇。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从新的角度论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意义;第一次提出全面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四个坚持”,创造性地提出国资国企改革四大重点任务,推出体现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为主的改革逻辑框架,表明以核心功能为特征的改革进入深层次操作阶段。此前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与深化提升行动方案中,大多是讲的七八条。而这次突出了四条,“三四四”框架是最新结构,而且表达了一些新内容,是一个新的话语体系。
在《深刻认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意义》标题下,讲了一段“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怎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对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文章是从三方面论述的:一是更好履行国有企业功能使命的必然要求,二是有力提升国有企业活力效率的关键之举,三是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
这一语言表达是新的结构,实际上是“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体系,2023年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内容的一部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见成效,要根据形势变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是延续党的二十大提法。后来增加“增强核心功能”,并且提到“核心竞争力”前面。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在2023年7月18日的国资国企改革推进会后,被视为“以功能性改革为主的改革”。而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后,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而此次张玉卓的文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把这三大需要列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意义,是一个新的逻辑框架。与过去“公有制主体地位、市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世界一流”的话语体系相比,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我们注意到,文章中强调第一个“为什么”时,有一些新的描述与解释。当前形势是“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任务艰巨繁重”。“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是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国有企业“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也是新的表述。“切实把提升国有企业战略功能价值放在优先位置,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以发展的确定性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这种语言组织方式,也有深厚的意蕴。
第二条“有力提升国有企业活力效率的关键之举”,与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相衔接,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与第三条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衔接起来。从整体上形成“核心功能与竞争力”话语体系。
国有企业本身的问题,是深化改革的自身需要。一些影响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的顽瘴痼疾尚未完全解决。文章认为,“一些企业仍然存在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价值创造能力不强等问题,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这与去年的表述是有变化的,此前是“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大,一些企业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同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要求不相适应”。“价值创造能力”,是新的提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第三条原因,是更好履行国有企业功能使命的必然要求。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后,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原因,过去是没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在加上这一条,使得“核心功能与竞争力”话语体系进一步得到强化。
“战略功能价值”“发展的确定性”“价值创造能力”这些表述,在此前的国资国企改革文件中是不多见的。这与整个文章定位功能价值是相吻合的,使得目前改革是以功能性改革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
首提“四大原则”,回答深化的是
什么样的国资国企改革问题
这篇文章分析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意义,提出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全力落实好各项关键任务,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更好地履行国资国企的新责任新使命。自觉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为重大责任重大使命,与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效衔接,文章第二部分是“牢牢把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原则要求”,也就是什么样的国资国企改革目标,包括原则、目标、重点与方法。
文章中第一次提出全面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四个坚持”内容。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坚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的辩证统一的方法与最终局面。这实质上是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四大原则”,是国资委创造性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成果。
我们说“第一次”,是指与过去的区别。特别是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第二部分讲的是基本原则,讲的是五条。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三是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重要关系。四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守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五是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采用的科学方法。
比较而言,经过了九年实践,保留了党的领导、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两条,增加了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坚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没有讲的两条,是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与积极稳妥统筹推进。当然,这两条内容在其他条目里也有所表达。重要的是新加的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坚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并且增加的这两条占到基本原则的一半,分量是比较重的。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这里回答要不要国企、要什么样的国企,国企改革要不要党的领导、怎样增强党的领导两大问题,这是国企改革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发表数十个文件,第一个文件是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推动企业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切实发挥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保障作用。
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这里回答国资国企改革是不是包括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两项任务,国企改革要不要把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怎样做强做优做大两大问题,是国企改革的理论纲领。一个是国有资本,一个是国有企业,两者完整、准确、全面体现国企改革目标。推动国有企业既坚定不移做大,更意志坚定做强做优,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时要发挥国有经济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坚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这里回答要有什么样的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要有什么样的能力问题,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点问题。张玉卓的文章提出,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着力塑造能够持续创造效益的独特竞争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切实提升国有企业功能价值,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将功能价值提到特别重要位置。
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的辩证统一。这里回答国企改革的方法,以及所达到的局面两个问题,是国企改革的方法与结果问题。张玉卓的文章提出,把该放的放到位,使国有企业充满生机活力,创新创造的潜能充分激活;把该管的坚决管住,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健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最终目的是实现国资国企治理现代化。当然,这一提法为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提出了任务。
这四条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的话语体系,也是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统领,把好方向、守正创新,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话语体系。
这些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发展与党的建设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020年、2023年、2024年分别对这四个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国务院国资委融会贯通,将其运用到国资国企改革实践中,并且构筑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因此,我们理解学习国务院国资委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话语体系,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的过程。
围绕战略功能进行布局,
形成新的国企改革任务框架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于2023年启动,按照部署,确保2024年年底前完成70%以上的主体任务。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又有新的部署。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与落实三中全会怎样有效衔接,是国有企业与整个社会关注的事情。
文章第三部分“全面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部署改革四大任务,是整个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这四大任务包括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核算,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与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充分体现国资委对三中全会精神的新理解,能看出张玉卓国资国企改革的新思维。
我们注意到,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共分八章三十条,包括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环境条件等七个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而张玉卓的文章,并未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列入条目,但内容在各项任务中有所体现。张玉卓的文章的改革任务新四条更为集中,更为突出。
第一条,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这是今后几年国资国企改革的主线。2024年7月21日,公布二十届三中全会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一个是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决定》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里面最令人鼓舞的是一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重大消息。习近平讲话中强调,“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出现在纲领性语言的中间,而这个问题酝酿已久,而且是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提出来,有巨大冲击力。这意味着围绕核心功能以国有经济布局为主线的国资国企改革,将有大的动作出现。预计在2029年前,这件事情将形成高潮并有结果。
对于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从五项具体任务部署:一是完善主责主业管理,制定完善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办法;二是健全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投资负面清单,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三是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统筹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加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投入布局,增加医疗卫生、健康养老、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增强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四是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五是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这五个方面,过去都讲过,但是表述的前后顺序与重点有所区别。例如,将增加医疗卫生、健康养老、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放在了重大任务之列。这五条,都强调了国资国企改革制度建设。
使人略感意外的是,第二条居然是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核算。文章中提出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企业不同功能作用,设置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考核指标,探索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充分体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导向、战略要求,充分体现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差异性的精准把握。“三个充分体现”说得明确、具体、透彻,显示出思考的深度与层次。文章中提出“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夯实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决策基础”。这些语言,显示出“专业、权威、引领”的特征,让人看出对三中全会精神的忠实贯彻,也看出进入专业的深度。把“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纳入分类改革的任务,自然是一种新的理解。
2016年后,分类改革并没有得到深入推进。现在这一条是前一条的补充与完善,两者构成新一轮改革的逻辑主体,使得功能性改革真正确立起来了,凸显出来了。
第三条,是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这个标题有新意,同样讲的是科技创新,但是语言有“单刀直入”、“猛虎掏心”之势。“原始创新”“制度安排”两个词组搭配,且放在标题上,亦是第一次。支持国有企业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提升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占比,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灵活开展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科技创新问题上说了许多新话,有些话提炼出来重新结构,仍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四条,是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不是仅讲的工作,而是落脚在体制机制上。除了“深化落实三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外,其他表述亦有新意,包括“完善党领导国资国企工作的各项制度”“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减少行政干预,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集中统一监管制度”“提升董事会建设质量,完善外部董事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更加精准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督问责机制,不断提升监督效能”。这些表述新意之处,在于用三中全会基调统率全篇,即“体制”“机制”“制度”,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意蕴,这是三中全会制度体系建设的延伸。
文章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解读,形成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新思维新体系,对带领整个国资国企队伍在改革中前行,有举旗定向之力,也有明目健脑、打通思想脉络之效。三中全会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内容有370多字,列出各条各项任务,有多个点。这篇文章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忠于原意,守正有道,动了脑筋,创新有力。能够围绕核心功能形成新的逻辑体系,重要的是充满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深刻阐发了创新对于推进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如何把握国企改革的时机、节奏,沿着什么路径,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我们的国企改革发展才能够持续获得强大动力。
创新的理论需要创新的实践支持。譬如,《决定》提出“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张玉卓在文章中提出,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客观、可量化的国有企业功能价值评价体系,对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夯实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决策基础。这些强调落实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体系,需要一个个文件来落实与完成。这中间,需要若干“体制”“机制”“制度”的提出,在深化改革中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起来,实现国企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文章中提出要自觉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为重大责任,与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效衔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改革实效。这里考虑长远,着眼当前,是科学的态度,也是正确的实施路径。
来源:现代国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