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西北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和对国防军工高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学校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总师育人文化,发挥“国防、三航、系统”特色优势,聚焦“总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瞄准尖端前沿急需方向,着力提升科技支撑力、社会协同力,深度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在“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剑”的实践中矢志担当、彰显作为。
大力推进“总师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深挖总师育人文化内涵,从担纲“系统、整机、型号”研制重任的总师身上,总结凝练“低调务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为国铸剑”的“总师型”人才特质,不断完善“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的“总师型”人才大学培养路径,致力为学生提供一坛富含“西工大味道”、有“为国铸剑”精神的“泡菜水”。强化特色军工报国教育,打造“百名总师思政课”“大国三航”等品牌、“总师型”人才培养计划“铸剑班”,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向、入主战场、上大舞台、干大事业。2024届毕业生47%投身国防科技工业一线,居全国普通高校第一。打造“总师型”人才培养实践育人“三个一”工程,即本科生在学期间,到延安等红色基地开展一次现场实践教育,到国防院所开展一次实习实践,参加一次海外实践研学。2024年学校学生共有2000余人次到延安接受红色教育,7000余人次走进300余家国防院所开展实践调研,近3000人次出国(境)开拓视野。
《新闻联播》报道学校总师校友讲思政课
率先开展“1到0”重大工程基础问题研究。基础理科“0到1”是“无中生有”式的原始创新,工程技术“1到0”是“有中寻根”式的反向基础研究。2024年,学校党委书记李言荣在《中国科学报》《学习时报》等媒体发表有关“1到0”重大工程基础问题研究的署名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学校实施“1到0”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计划,构建工程研究人员与基础研究人员协同发力机制,挖深、找准工程实际中的基础科学问题,成为“出题人”和“阅卷人”,鼓励基础研究团队勇于“揭榜挂帅”,做好“答题人”。在全校系统梳理“三航”领域11个研究项目,同时联合院所企业启动“1到0”工程基础问题研究,已初步形成典型示范,加快引领学校有组织科研范式转变。
6月6日,学校召开工程基础问题研究(1→0)工作推进会,启动首批研究项目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持续深化。为从根本上破解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学校开启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个方面的改革探索。作为“三项改革”的先行探索地,2024年学校持续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李强总理来校调研无人机产业发展。省委书记赵一德第6次到学校调研“三项改革”工作。各部委、省市等来校调研“三项改革”工作累计100余次。“西北工业大学以‘三项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深度融入秦创原、西安“双中心”建设,18个案例入选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典型案例。作为唯一受邀高校,在陕西省新闻发布会介绍成果转化“一校”模式。新增成果转化企业9家,新增融资5.01亿元。7家成果转化企业携“高精尖”科技成果亮相珠海航展。制定的地方标准《科技成果评估机构服务规范》《专利申请前评估规范》正式发布,填补了省内空白。
1月30日,李强总理在西安爱生技术集团调研
作为一所国防军工特色高校、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工业大学将锚定“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主动担当作为,奋力走出一条西部国防军工高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努力成为“总师型”人才的培养者、关键“卡脖子”技术的攻坚者、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贡献者。
编辑 | 炜琳 初审 | 陈浩 终审 | 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