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确保2025届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大局稳定,省教育厅决定开展2025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一起来看详细事项——
(一)完善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各高校要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调查,通过调研走访企业、委托专门机构开展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行业、区域人才供求信息,及时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变化。要积极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就业市场需求分析会商机制,协同开展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工作,编制与本校专业特点相匹配的人才需求报告,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各高校要结合实际,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淘汰或更新升级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提高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更好促进供需适配。持续落实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将调查结果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
(三)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各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校办学资源配置、教学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毕业生求职需求调查,充分掌握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认可度等有效信息,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省教育厅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专业设置和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四)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各高校要进一步深化“访企拓岗”促就业工作内涵,按照“秋季校园招聘月”“寒假暖心行动”“春季攻坚行动”“百日冲刺行动”安排,持续不断开拓就业岗位。要认真落实“两个100家”和“不少于10家”要求,调动高校全员力量,用好校友资源优势,密切联系合作企业,持续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打造高校书记校长、各二级学院书记院长和毕业班辅导员三级访企拓岗工作格局,足质足量开拓就业岗位。各高校要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结合毕业生就业需求,提升岗位的利用率和访企拓岗的实效性,为毕业生挖掘开拓更多优质实习和就业机会,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积极探索老教授、老领导参与就业的工作机制,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五)充分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各高校要进一步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举办好各类校园招聘活动。要组织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月”活动,系统梳理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主动邀请用人单位组团进校招聘,共建一批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就业市场。加大专业对口优质岗位信息征集力度,扩大技术型、管理型岗位信息比重,提高毕业生供求信息匹配度。深挖校友资源,组织开展“校友单位”系列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支持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提高校园招聘活动实效。要加强校园招聘活动组织管理,认真审核校园招聘信息,确保校园招聘活动安全、规范、有序开展。
(六)支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各高校要加强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供需对接,开展民营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专项行动,积极参与全国和我省“百城千校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活动,鼓励开展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和学生实习实训。精准汇聚推送岗位资源信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主动为中小企业进校招聘提供便利,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
(七)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各高校要积极转变认识,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完善创业支持体系,创新就业形式,健全手续办理、政策落实和跟踪服务制度。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运用好“互联网+”“创青春”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的广泛影响,落实创业支持和减税降费政策。引导毕业生发挥专业所长,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创意经济、低空经济等多领域灵活就业。要加大国家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和宣传实施力度,充分配合有关部门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相关孵化基地、服务平台建设,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倾斜,为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指导、项目推介、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
(八)全面提升网络招聘平台效力。各高校要大力推进校园网络招聘市场建设,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好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秦云就业以及其他专业网络招聘平台,持续加强就业岗位的互联共享和服务联动,实时对接社会招聘机构岗位信息,主动精准向毕业生推送就业指南、岗位资源,提升人岗匹配精准度和实效性,促进就业工作提质增效。组织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毕业班辅导员和有就业意愿的2025届毕业生及时注册使用国家平台,确保就业政策、资讯、岗位信息等实现精准有效推送,助力学生便捷、高效就业。
(九)强化促就业相关政策研究。各高校要围绕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省内重大工程与产业项目、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统梳理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系列稳就业政策,研究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实际推出促进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举措。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供需适配、就业政策论证与效果评估等前瞻性、实证性研究,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强化政策支撑,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十)充分挖掘基层就业空间。各高校要鼓励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对接,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项目。要深入挖掘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要健全支持激励体系,积极扩大基层就业项目,厚植学生家国情怀,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十一)深入落实大学生征兵工作。各高校要密切军地协同,积极配合兵役机关详细制定本校大学生征兵工作方案,加强征兵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早研究、早部署、早发动,把毕业生征兵工作与就业工作有机相结合,做到关爱与精准帮扶并举。严格按照部署要求做好兵员预征预储和高校毕业生征集工作,重点落实好退役后复学、升学、学费资助等优惠政策,更大力度激励引导优秀大学生携笔从戎、逐梦军营。
(十二)优化规范招聘安排和秩序。各高校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按照“能早尽早”“能扩尽扩”的原则,统筹做好各类升学考试安排,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研究生、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科研助理、行政助理等岗位吸纳毕业生的重要作用,稳定并扩大政策性岗位招录规模。配合国资部门办好“国聘行动”,推动国有企业招聘尽早尽快完成。省教育厅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提前安排各类专业考证、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时间,推动相关工作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步。
(十三)深化就业育人理念。各高校要深入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把就业教育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推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就业育人工作大格局。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个性化求职心理疏导。开展“永远跟党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推荐宣传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引导毕业生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从毕业生自身实际出发求职择业创业,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和陕西经济发展建设之中,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十四)完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各高校要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分阶段、全覆盖、特色鲜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确保有需要的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就业指导。要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以健康、积极、理性的就业心态主动择业就业。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优秀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服务教材,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的育人实效,通过校企供需对接、职业规划竞赛、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求职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
(十五)加快落实就业实习实践制度。各高校要将实习作为促就业的重要渠道,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统筹就业实习与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做好实习政策制度保障和就业实习安全教育,持续发挥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作用,深化政校企合作,协同建设一批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开发更多就业实习岗位,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鼓励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十六)高质量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各高校要围绕第二届全国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主体赛事,充分总结首届大赛中的经验和不足,广泛动员学生和用人单位参与。积极组织推进校赛选拔,精心打磨参赛选手质量,将大赛与各类就业指导、实习实践、校园招聘等活动统筹组织,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要将大赛内容设计同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深度融合,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功能作用。积极动员用人单位参与大赛,引入真实职场环境,帮助更多毕业生通过参赛提升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
(十七)用心用情做好就业帮扶。各高校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要严格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建立完善动态帮扶台账,优先提供指导咨询、优先推荐就业岗位、优先组织培训和就业实习实践。高校和院系领导班子成员、专任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与困难学生要充分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重点群体毕业生参加线上、线下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切实增强他们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尽快就业。
(十八)持续开展“宏志助航计划”培训。组织实施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项目”。培训基地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实施细则要求,配备优秀教师资源,合理优化培训内容,丰富线上线下培训渠道,提升培训帮扶实效,充分推广典型经验,将就业能力培训与指导咨询、心理疏导、岗位推荐等统筹推进。鼓励各高校配套设立校级培训项目,推动“宏志助航计划”扩大培训覆盖面,帮助困难群体增强信心,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十九)加强就业进展监测工作。各高校要严格落实就业统计监测工作“四不准”“三不得”等要求,准确把握就业监测指标,严格审核毕业生就业材料和去向信息,严格执行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违规处理办法。要规范做好毕业生去向登记,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有效。省教育厅将组织就业数据专项核查,对违反相关规定的高校和人员,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处理,并在全省进行通报。
(二十)深入推进就业综合评价改革。各高校要持续探索就业综合评价机制,分层分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就业评价体系,破除就业工作单一评价导向。将毕业生到西部、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重点领域就业情况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就业评价赋能高校就业工作转型,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将就业状况纳入综合研判,更好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对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为教育教学评估、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二十一)压实就业工作主体责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事关教育强省战略顺利实施、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综合改革、稳定办学基础与落实社会责任的大事。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切实担负起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院系领导落实责任、各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调动全校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
(二十二)强化就业工作机制保障。各高校要按规定严格落实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配齐配强校院两级专兼职结合的就业创业工作队伍,畅通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鼓励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人员按要求参加相关职称评审。加强学工、就业、教学、招生等部门协同,强化业务赋能、专业赋能、实践赋能、自我赋能。建立考核机制,层层建立责任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形成全员联动促进就业创业的工作局面。
(二十三)做好就业工作总结宣传。各高校要认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安排,利用好新闻媒体、微博微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加大宣传地方、用人单位和高校全力拓资源、优指导、强帮扶、促就业的举措和成效。选树一批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加强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编辑 | 炜琳 初审 | 陈浩 终审 | 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