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海蓝色的家乡情 ——简评袁卫东散文《凝望石桥头》(评论)

文摘   2025-02-07 06:00   江苏  
点击上方 蓝字 立即关注




作者李健,男,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射阳县杂文学会会员。先后出版作品集《走进阳光》、《心潮逐浪》,在各级媒体《中国教育报》、《中国科技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发表千余篇,获奖数十次。2019年,被评为海通镇文教功臣(唯一)。

海蓝色的家乡情 ——简评袁卫东散文《凝望石桥头》



作者 李健

      

      日前,看到文友袁卫东在《江西作家网》刊出的3300字的散文《凝望石桥头》,一口气读完,感觉这文章写得确实不错。就文字而言,能让人读下去,且顺畅读完的,应该就算是具有好文章的最基本“魅力”了吧。当我再回头“打骨拆肉”的细细一瞧,觉得真是有许多值得说道的地方。总结下来有三方面:

      一是一个“望”字担纲,直指文脉源头。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个好题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只要对题目有了足够兴趣,才会接着看文章。而题目中最为关键的“眼珠”,应当是熠熠发光的具有星星一样耀眼而又精彩的力量。一个“望”字,神力已存,彰显题目平实却不失隽永。不由得使人人联想到“孔雀东南飞”的“飞”,“将敬酒”的“将”,更不必说“再別康桥”的“別”,“内蒙访古”的“访”。一个动词,往往激活题目,更是吸引读者目光的焦点。为什么“望”?而且还是“凝望”,石桥头自然成为了读者想一探究竟的地方。

      二是两片花瓣映衬,诠释人杰地灵。《凝望石桥头》开头简明扼要,准确定位描述对象。石桥头,是“我的故乡”。如阅读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者读题后,会自然而然地想知道,石桥头跟作者是如何碰撞的。这时,读者就知道作者已远离了石桥头。那里已没有家人常住了。因为故乡指出生的地方,或曾经长期居住的地方,自己现在已经不住在那里。常用于书面语中。作者不用“家乡”,那是家乡指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自己现在可能居住在那里,也可能不居住在那里。常用于口语中。就我们常见到的学生造句“我的故乡在江南小镇”“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时十分讲究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三是三次华丽转身,绘就人生画卷。接地气,书写熟悉的人和事,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色。文学即人学。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或许涵盖这个意思。作者在介绍描述对象时,扯起记忆的丝线,把石桥头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现代气息进行全方位的描绘。在叙述地名形成过程时,运用纪实的手法,把村庄的错落有致与“三不管”地带详细地介绍给读者,大有方志存史体例的写作特色,就有了展开事件人物描述的坚实基础,增强读者理解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的可能性。有地才有人,有人才会干事。石桥头地处三村交集的地方,地小世界大,各种各样的事在作者的笔下,如万花筒般地不停地旋转着跳跃着,展现着既美丽动人又曾有的触目惊心的画面。

      石桥头一步步的成长,像蹒跚学步的孩子,曾狠狠地摔了一跤。据了解,作者在描写人杰地灵的过程中,一笔带过了“二流子”或是“长舌妇”嘴巴里的“故事”。其实当年有人进到他们应该进的地方,“石桥头”也被称为“黑桥头”,过客商旅常被惊吓的事情也是事实。或许,因为年代久远,作者没有展开叙述,只做铺垫式略写。虽如此,读者也可窥斑知豹,想象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而瑕不掩瑜,石桥头人才辈出的事实,也给那里来了一个全新的刻画。其中以“石桥头附近各村考上大学生的学生明显增多了,而这方面,又数射北三组的数据特别‘亮眼’,比较‘突出’。有一户叫陈锦香的村民,3个女儿竟然在5年之中先后都考上了大学,当时被县电视台和县日报社以《农家飞出三朵“金凤凰”》为题做了专题新闻报道,一时间轰动了十里八乡”的这段描述最具“新闻看点”。这样才有了结尾中“有人留下”“有人身离心在”的描写,水到渠成,令人信服。要是全凭闭门造车式的勾勒,不可能给读者以深刻启发和有益思考。据报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子夜》中写资本家生活时落笔轻松,游刃有余,而写作工人斗争生活却显得有些空泛苍白,是源于对工人生活的陌生。即使字字血声声泪的曹雪芹大师,也离不开他的出生背景和身世阅历。

      我与作者原来并不认识,只是缘于某一次在射阳县杂文学会年会上的邂逅。后来常读到他的散文,才知道他的人生经历。我想为文如为人,因为有了心系故乡的不灭激情,才会生成久久梦绕魂牵的家国情怀,对故乡才能有如此炽热的爱,胸中才会涌动“凝望”的热切,用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据了解,作者在中学生时代,就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初中二年级时,他写的一首《明月》的小诗,被《射阳文艺》录用,让一颗挚爱作文的幼小心灵,开始萌动写作梦。而18岁时的从戎之旅,则是成为作者人生历练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那水兵服的大海蓝,在作者的眼中也许就是初心,就是使命担当和召唤,其浓浓故乡情,拳拳赤子心,在字里行间流淌。他在部队期间对自己要求严格,作为团里的新闻报道员,他在捕捉军营生活里新闻素材的同时,也不忘文学创作,他在《齐鲁晚报》《青岛日报》《吉林日报》等报刊时有诗歌发表。退伍后,他干过产线工人,做过新闻记者,当过企业管理人员,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始终都没有忘记观察生活,始终没有放下手中那支文学创作的笔,这,或许就是他在《凝望石桥头》中笔触细腻、充满真挚情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END

欢迎关注 射阳县杂文学会

“黄海潮声”公众号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陆军  袁卫东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射阳县杂文学会
分享杂文作品,加强杂文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