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消金首家外商独资辉煌已逝,靠变卖资产和业务导流维系生命线

文摘   财经   2024-11-05 11:51   江西  

2024年11月1日,银登中心发布公告,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计划以1655万元转让7.7亿元的不良贷款。这一决定无疑是在资产处置方面迈出的又一步,标志着这家曾在消费金融行业叱诧风云的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压力。捷信消金的这一消息不仅揭示了其在不良资产处理上的迫切需求,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命运的深度关注。


作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开创者之一,捷信消金曾以超过1045亿元的资产规模和广泛的市场覆盖,牢牢把握着行业话语权。然而,近年来的剧烈变化让这一巨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当前的债务压力和不断积累的不良资产,深刻反映了捷信消金在经营管理和市场适应能力上的不足。


此次不良贷款转让的消息,再次凸显了捷信消金在应对不良资产风险方面的无奈与被动。作为一个在过去曾一度引领市场的品牌,捷信如今不得不依靠出售不良贷款来减轻财务负担,这无疑是其经营危机的有力佐证。市场对捷信未来的担忧,不仅在于其面临的巨大资产压力,更在于消费金融行业整体环境的复杂与动荡。


捷信消金的衰落,既是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也是监管政策收紧的必然反映。这一系列变故为整个消费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如何提升资产质量、有效管理风险,将是每一家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在行业洗牌加速的当下,捷信消金的故事提供了深刻的反思机会,值得我们深思与警醒。


营收下降,利润缩水,业务停滞


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金”)成立于2010年,是中国首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之一,也是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在2019年,捷信消金的资产规模达到了1045.36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73.22亿元和11.40亿元。这一辉煌的业绩使其在消费金融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然而,自2020年以来,捷信消金的表现急剧下滑,且未再公布独立财务报告,这引发了外界对其经营状况的广泛质疑。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降至112.32亿元,同比下降35.15%;净利润则缩水至仅1.36亿元,暴跌88.07%。同时,总资产也降至652.07亿元,同比减少了37.62%。根据母公司PPF集团的数据,捷信消金在2022年的总收入约为3.8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大约30.45亿元,相较于前一年骤降66%。更为严重的是,其利息净收入也大幅下滑至1.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99亿元,同比减少了73%。这一系列数据无疑表明,捷信消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


捷信消金在2016年至2019年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3.93亿元、132.55亿元、185.16亿元和173.22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9.31亿元、10.22亿元、13.96亿元和11.40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0年的财报显示其总资产缩减至652.07亿元,同比下降37.62%。这一系列数据反映了捷信消金在市场竞争加剧、监管环境收紧以及自身管理不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窘迫局面。

图 捷信消费金融财务摘要。

数据来源:Wind。


进入2021年后,捷信消金停止了新业务的扩展。尽管在其官方公众平台上仍然可以看到“立即借款”的选项,但用户点击后却被提示“暂无适合您的产品”,这显然意味着新客户无法获得贷款服务。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捷信消金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减弱,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窘境。


然而,捷信消金并未完全退出金融服务的舞台。为维持一定的业务活跃度,公司推出了贷款导流服务,通过直接链接至其他贷款产品如“众安贷”、“分期乐”和“度小满”等,尝试弥补业务的萎缩。这一策略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公司的市场存在,但却无法掩盖其根本业务的衰退。


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低价转让不良资产包


随着业务规模的收缩,捷信消金的不良贷款问题愈发严峻。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捷信消金的不良贷款率分别达到了3.82%、3.98%、3.6%和2.80%。这一波动不仅反映了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揭示了捷信消金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公司开始积极处置不良资产,以减轻财务负担。

图 捷信消费金融主要监管指标。

数据来源:捷信消费金融未经审计财务报表。


2023年,捷信消金累计转让不良资产超过198亿元,其中包含170亿元的不良资产包。2024年11月1日,根据银登中心的公告,捷信消金计划以1655万元转让7.7亿元的不良贷款资产包,这一举措标志着其在不良资产处置上的进一步行动,显露出其财务困境的紧迫性。


在不良资产的处理过程中,捷信消金采取了批量转让的方式。例如,2023年5月29日,捷信消金对外宣布了一个规模高达260亿元的个贷不良资产包,最终以19.6亿元的价格被江西瑞京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瑞京资产)接手。这笔交易不仅完成了捷信消金在中国市场的清仓,也清晰地展示了公司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财务压力所做出的艰难选择。


根据银登中心的数据,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的成交规模达965.3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了449.40%。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捷信消金的退出不仅是自身经营困境的直接体现,更是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在不良资产处置需求不断增加的有力证明。这一系列的数据与事件,深刻揭示了捷信消金在面对市场挑战时的脆弱与不堪。


深陷债务危机的窘境


捷信消金在面对经营挑战时,正遭遇着巨大的债务压力,这一情况已成为其运营的主要隐患。根据公开资料披露,捷信消金目前向信托机构提供的应收账款总价值高达125亿元,作为存量质押担保。这一举措表明,公司在流动性管理上已陷入困境,迫切需要资金来维持日常运营。


具体来看,根据外贸信托于2023年11月8日发出的还款通知函,捷信消金所拖欠的贷款本金实际数额已高达31.7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不仅令人震惊,也反映出公司在债务管理方面的严重不足,进一步加深了市场对其未来的担忧。


更为严峻的是,捷信消金的股权已完全被质押。依据天眼查的信息,在2024年7月,捷信消金价值23.1亿元的股权被其控股公司捷信集团质押于天津银行,该股权质押的登记日期为2024年7月24日。这一行动紧随其在2023年9月份将估值46.9亿元的股权质押给外贸信托的行动之后。综上所述,捷信消金的股权质押总金额已累计至70亿元,而该公司股权被质押的比例已达到100%。这一情况意味着,如果捷信消金在债务清偿到期时无法按时偿还,质权人将有权处置其股权以获得清偿。

图 捷信消费金融股权出质情况。

数据来源:天眼查


此类财务危机不仅反映出捷信消金的运营困境,也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竞争力。2023年上半年,捷信消金在中国市场的客户收入仅为61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8亿元。这一收入水平相较于行业内其他竞争者显得极为微薄,无法支撑公司日常运营所需的资金流动。


与此同时,利息净收入也锐减至13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亿元,较前一年大幅下降,这进一步显示出捷信消金在收入生成能力上的严重不足。公司面临的挑战不仅限于收入下降,流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导致大量信托贷款面临到期清偿的巨大压力。


在当前紧张的借贷环境下,捷信消金的自营业务也在持续收缩,进一步加剧了财务恶化的局面。这种状况表明,捷信消金的财务健康已处于危机边缘,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应对高企的债务负担和日益恶化的市场环境。整体而言,捷信消金的未来面临不小的挑战,其能否逆转当前的颓势,将是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巨头退出与行业重新洗牌


捷信消费金融的退出标志着消费金融市场一大巨头的消失,同时为行业带来了新的竞争格局。目前中国市场上共有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包括中银消金、中信消金和蚂蚁消金等。这些公司在2023年合计服务客户超过3.7亿人次,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均突破了1.1万亿元,显示出消费金融市场的广阔潜力与竞争激烈。


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捷信消金的退场为其他消费金融公司释放了市场空间,使得剩余公司能够抢占其原有客户和市场份额。然而,这一变化也同时暴露了整个行业在经济承压背景下日益加剧的不良资产风险。根据统计,2023年消费金融行业的整体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其中部分公司如招联消金的逾期率已达到2.31%。这一数据反映出消费者还款能力的普遍下降,以及行业风险管理的紧迫性。


捷信消费金融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的监管环境以及内部管理不善等,都是导致其经营困境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捷信消金不仅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监管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适应更高的合规要求,这对捷信消金的经营造成了巨大压力。


通过对捷信消金的资产质量和债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捷信消金的退出,不仅是其自身经营的必然选择,也反映出整个行业在不良资产处理和风险管理上的深层次问题。根据银登中心的数据,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达965.3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449.40%,显示出行业内不良资产处置需求的剧增。


未来,如何提高资产质量、有效管理风险,将是消费金融公司亟需解决的关键所在。捷信消金的离场无疑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也为行业未来的稳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不良资产增多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风险控制和管理策略,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END







版权声明
本文由机构之家原创,版权归机构之家所有。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稿件事宜请联系:jigouzhijia@126.com或15921188343
推荐阅读


1.信达澳亚冯明远卸任副总,ETF式持股、高频换股让基民成“送财童子”
2.一边巨亏11亿、一边盈利11亿!交银人寿两份报告利润悬殊原因何在?
3.交银施罗德基金王崇踩雷金域医学!配置走向“喝酒吃药”、净值陷入深渊

机构之家
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深度研究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