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3年年报未披露后,截至11月20日,合众人寿2024年三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依然杳无音信。根据监管规定,非上市保险公司应在每季度结束后的30日内向公众披露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合众人寿显然已逾期。年报和偿付能力报告本是外界了解公司财务健康的重要窗口,但合众人寿似乎在刻意关闭这扇窗,其背后的问题恐怕远不止冰山一角。
戴浩,这位合众系的实际控制人,以其轮椅上的坚毅形象和佛学修为在商界颇具传奇色彩。这位从公务员转型为企业家的哲学系毕业生,一手打造了横跨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中发集团,总资产一度达到2200多亿元。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和经营理念,与合众人寿、合众财险、合众资管的业绩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合众人寿、合众财险、合众资管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可以说是一路坎坷。合众人寿自不必说,偿付能力报告和年报的迟迟不披露,已经让市场对其财务健康状况疑窦丛生。合众财险则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成立以来累计亏损超5亿元。合众资管在2020年业绩达到顶峰后,连续三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净资产收益率从71.9%的高峰跌至9.9%的谷底。
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本应是现代社会中科学经营的体现。然而,合众系的业绩不佳,恰恰暴露了在科学经营上的缺失。在戴浩的领导下,合众人寿却将保险资金投向了风险极高的领域,如恒大地产等,这种“散保险之财”给“恒大之流”的行为,显然缺乏基于科学分析和风险评估的谨慎投资。或许戴浩和他的合众系,应该从佛学的宁静中觉醒,回归到科学的经营之道上来。
据合众人寿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在近三年的财务表现遭遇了显著的挑战,2021年,公司经历了由盈转亏的转折点,合并口径下净亏损达到5.24亿元;这一不利趋势在2022年进一步加剧,年度亏损额激增至29.38亿元;到了2023年,尽管前三季度公司盈利1.70亿元,似乎露出了一线希望的曙光,但四季度的数据却戛然而止。
来源:合众人寿历年年报及资本补充债券报告
通常,投资相关的资产减值损失往往在第四季度集中体现,合众人寿的沉默,似乎暗示着投资方面的困境,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其在地产投资上的泥足深陷。
从母公司口径来看,2022年母公司口径净亏损高达30.3亿元,2023年净亏损11.9亿元,亏损依旧触目惊心,与合并口径截止3季度的盈利大相径庭。到了2024年上半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121.54亿元,同比下降7.59%,净利润2.11亿元,但三季报的迟迟未披露,加之去年四季度的大幅逆转,使得全年的盈利前景依旧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来源:合众人寿历年年报及偿付能力报告
根据2024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合众人寿在报告期内的退保金额前三的产品年度合计退保规模高达20.2亿元。部分万能账户结算利率的下调,以及退保及部分领取的增加,加剧了业务支出的膨胀。2024年1月份,合众人寿旗下30款万能险产品的年化结算利率尚介于2.5%-3.8%区间,然而到了10月份,这些万能险产品的年化结算利率却经历了显著的缩水,降至1.75%-3%区间。面对这样的收益缩水,消费者选择了最直接的回应方式——退保,用行动表达了对收益下降的敏感。
来源:合众人寿2024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在偿付能力方面,2024年上半年,合众人寿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出一丝回暖的迹象,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攀升至102.78%和177.03%,相较于上一季度末,分别上升了11.20个百分点和8.77个百分点。这一提升,主要是净资产的上升带动了实际资本的大幅增加,这一点在认可资产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公司上半年投资资产的认可价值有了显著的上升,这背后或是市场波动的偶然恩赐。
来源:公司偿付能力报告
然而,这一回升并不能掩盖合众人寿在风险评级上的尴尬局面。目前,公司的风险评级依旧停留在C类,这意味着自2021年第一季度以来,合众人寿已经近四年未能达到监管的标准。
在投资方面,联合资信2022年12月的季度跟踪评级公告揭露了合众人寿的资产配置中存在的高风险信号。2022年,公司的投资组合中不动产和房地产信托计划等非标准化资产占比依旧偏高,行业和客户集中度双高,部分信托计划逾期,暴露出巨大的风险敞口。
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9月底,合众人寿的投资资产总额高达1605亿元,其中不良资产规模攀升至26.95亿元,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汽车行业。此外,还有两笔信托计划利息逾期,涉及的本息总额达到37.75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2年9月底,合众人寿在恒大地产集团的投资项目余额高达122.30亿元,公司已确认16.53亿元的估值损失。鉴于当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状态和恒大地产的风险舆情,这些投资的规模之大和资产回收的不确定性,使得公司的财务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在透明度至关重要的金融领域,合众人寿的信披缺失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年报和偿付能力报告的迟迟不露面,不过是其长期规避透明度要求的冰山一角。
根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最新公告,这家保险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之前就已多次延迟披露关键信息。然而,2023年9月28日的公告更是将这种规避责任的态度推向了新的高度,公司宣布终止与联合资信和中债资信的信用评级合作,并声称正在物色新的评级机构。这种说法,不过是对外的敷衍之词,其目的无外乎尽可能地拖延时间,减少对外信息披露。到了2024年5月23日,合众人寿的逃避行为达到了顶峰,公司直接退出了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系统,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切断与外界的沟通桥梁,以避免进一步的信披。
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合众人寿、合众财险和合众资管共同构成了合众系的金融版图。合众人寿不仅是集团的核心,也是合众财险和合众资管的母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控股,将业务扩展至财产保险和资产管理领域。但在这背后,合众人寿的业绩不透明化,以及合众财险和合众资管近年来的表现,都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合众财险,这个在行业中尚属小角色的公司,其业绩轨迹自2015年以来就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波动增长,九年累计亏损5.1亿元。保险业务收入虽然从2016年的0.58亿元波动增长至2023年的4.01亿元,达到历史的高峰,但却始终未能摆脱亏损的阴影。九年的时间里,合众财险的亏损局面未曾改变,2021年和2022年均亏损0.92亿元,尽管2023年的亏损有所减少,降至0.63亿元,但盈利能力的匮乏仍然是公司亟待解决的难题。
来源:合众财险历年年报
业务结构上,合众财险过度依赖车险保费,2023年车险保费收入高达3.84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95%以上,然而这也是公司长期亏损的险种。近三年的车险亏损分别为10464万元、8855万元、4992万元,值得庆幸的是,车险亏损金额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显示出公司经营的微弱改善。
进一步审视合众资管的业绩,自2020年营收和利润达到顶峰后,便步入了下行通道。2020年,合众资管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了5.03亿元和2.86亿元的高点,净资产收益率高达71.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然而,高峰之后便是急转直下,2021年营业收入下降至3.91亿元,净利润减半至1.49亿元;到了2023年,营业收入已降至2.10亿元,净利润也仅有0.40亿元。这一连串的下跌数字,不仅暴露了合众资管盈利能力的衰退,也映射出其与母公司合众人寿共同面临的经营窘境。
来源:合众资管历年年报
2023年11月22日,合众资管因一系列严重的投资违规问题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问题包括股东方干预保险资金运用、虚假陈述、利用保险资金谋取私利以及投资非主动管理的信托产品。面对合众资管的违规行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毫不手软,对其处以430万元的罚款,并对包括时任总经理时宝东在内的多名高管进行了警告和罚款。
在处罚的前一天,11月21日,合众资管宣布俞岱曦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徐永伟被任命为公司的临时负责人。这一变动颇为引人注目,尤其是在徐永伟临时负责人6个月期限届满后,公司总经理助理、财务负责人朱华龙接任临时负责人,6个月结束后,徐永伟近日再次担任临时负责人。而此时,1969年9月出生的徐永伟,这位女将已经55岁,公司这样频繁的更换临时负责人,且是一位临退休的女将,不禁让人对公司的管理层稳定性和未来发展路径产生质疑。
随着合众人寿、合众财险和合众资管业绩的困境,合众系曾经辉煌的金融版图如今正逐渐褪色。合众人寿的信息披露缺失,而合众财险和合众资管的业绩困境也加剧了外界对集团前景的担忧。戴浩,合众系的实际控制人,以其在金融领域的长袖善舞而闻名,也曾一度被视作保险界少有的企业家之一。然而,在他的带领下,合众系却陷入了困境,难以自拔。对于戴浩和他的合众系而言,现在可能是一个必须深刻反省并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转折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