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第十四中学
语文组教师 张鑫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文化犹如繁星点点,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灿烂的中华文化锦缎。而初中语文课堂,恰似一座桥梁,一座灯塔,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稳稳地铸牢于每一位学生的心间,它是思政教育的丰沃土壤。
“文以载道”,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宛如一座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
在教材的古典文学宝库里,《木兰诗》熠熠生辉。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千古传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她跨越性别藩篱,驰骋沙场,英勇无畏。木兰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英雄象征,更代表着中华儿女共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之一,它超越民族界限,无论哪个民族的儿女,在家庭与国家大义面前,皆能如木兰一般挺身而出。这一古老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齐心书写中华民族辉煌史诗的伟大历程。
再看《出师表》,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殚精竭虑,忠心耿耿。这种忠诚,是对国家的忠诚,是对民族大义的坚守。这种忠诚的品质,在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历程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各民族的英雄人物,为了本民族的发展,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乃至生命。这种忠诚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跨越了民族的界限,成为各民族共同敬仰的精神品质。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黄河颂》,恰似一曲激昂的民族精神的赞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诗人以澎湃的激情礼赞黄河。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滋养着各族人民繁衍生息。她奔腾不息的雄浑气势,恰似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在语文课堂上解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黄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从黄河流域的各民族聚居分布,到各民族在黄河文化滋养下形成的相似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学生们深刻体会到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是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瑰宝。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汲取力量,传承着这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纽带,如同坚固的锁链,将各民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大家深切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员。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各民族应像黄河的滚滚洪流一样,汇聚起磅礴力量,冲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行。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殷切话语,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实例让学生切实体会这一内涵。
又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阿长这个普通劳动妇女身上看到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这种善良与美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品质。无论是哪个民族,在民间故事、传说以及日常生活中,都不乏像阿长这样善良、质朴的人物形象。这体现了各民族在道德品质追求上的一致性,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性层面的体现。
再看《云南的歌会》,沈从文笔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歌会,展现了当地人民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对生活的热爱。歌会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歌会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等。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发展,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
语文课堂还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共鸣的舞台。通过演讲、朗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之中。在朗诵比赛中,学生们满怀深情地朗诵着那些饱含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情感的诗篇。当他们朗诵“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时,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各族战士在战场上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英勇豪迈;当他们朗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体会到民族文化中对亲情、友情的珍视,这种情感是跨越民族界限的共同情感。当朗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能感受到陆游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这些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上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力量。
同时,语文课堂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契机。比如开展“走进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学生会发现,汉族的春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等民俗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团结和谐的追求。这些民俗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浩瀚星空中,交相辉映。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相互交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布置一些主题作文,如“我心中的民族团结进步”。鼓励学生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或者阐述自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在作文批改与讲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与包容精神。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勤以育人、善以育人,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坚定守护者和积极推动者,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语文课堂的滋养下,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