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第十四中学教师“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优秀征文展⑪:历史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摘   2024-11-10 10:17   内蒙古  


历史课程思政

与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包头市第十四中学

历史组教师  鲍李莉

中华民族,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岁月的流淌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凝聚,成为国家统一的基石、民族团结的根本、精神力量的灵魂。从历史课程思政的角度去探寻,我们能发现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深厚底蕴,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散布着众多部落和族群。黄帝部落、炎帝部落等活跃于中原,它们相互交流、联盟融合,华夏族的雏形开始显现。《史记》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族逐步融于华夏,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最初萌芽,是不同群体为了生存发展走向联合的意识初萌。这一时期的历史在课程思政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列国纷争对华夏认同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合作与融合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开端,从而初步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认知。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起首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和统一度量衡”等政策,西南地区被纳入郡县管理,这使得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加速。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和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统一政策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统一文字前后的交流便利性,从而体会到这种统一措施是如何打破地域和民族间的隔阂,将不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家治理层面的早期体现。

汉朝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广泛交流的大门。那时“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一统的格局下不断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如张骞出使的艰难历程、班超经营西域的英勇事迹等。同时,引导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对民族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作用,让他们认识到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改汉姓、说汉语等,鲜卑族与汉族深度融合。在讲述这一时期历史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北魏朝廷关于封建化改革的讨论场景,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发表观点。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深远影响,体会到民族融合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过程,各民族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归属感。

隋唐时期国家再次实现大一统并且走向繁荣昌盛。唐朝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各民族文化,唐太宗秉持“独爱之如一”的理念,让唐朝成为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大舞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极大的丰富。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唐朝的文化艺术作品,如绘画、诗歌、舞蹈等,分析其中蕴含的各民族元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唐朝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同时,讲述唐朝任用少数民族官员、与少数民族和亲等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包容政策对国家繁荣和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包容多元文化的胸怀和民族平等意识。

宋朝虽面临政权并立的局面,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依旧频繁,边境贸易不断发展。教师在讲解这段历史时,可以通过展示宋辽、宋夏边境榷场的交易场景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边境贸易的商品种类和交易方式,从而认识到即使在政权对峙的情况下,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依然紧密,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

元朝实现大一统,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回族在这一时期融合形成。在历史课程思政中,教师可以讲述回族形成的过程,强调不同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民族文化的大家庭。同时,介绍元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的创新举措,如行省制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举措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谐的重要意义。

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进程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在历史课程思政中,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挖掘。

从清朝前期的开疆拓土来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致力于边疆的巩固与拓展。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了东北边疆;他还三次亲征噶尔丹,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管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详细讲述这些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些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扩大清朝的版图,更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各民族的安宁。例如,在讲述收复台湾时,教师可以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年间又将台湾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这是各民族共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体现。

清朝在民族政策方面也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清朝统治者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在政治上大量任用汉族官员,如张廷玉等,他们在朝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史实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在国家治理中的平等参与,尽管满族是统治民族,但并没有排斥汉族等其他民族,而是共同构建国家的治理体系。同时,清朝对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制度。例如,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确立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以及驻藏大臣制度,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等。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清朝时期这些地区的行政管理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模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积极意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各民族在清朝这个多民族国家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清朝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努力。

然而,清朝后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遭受了共同的苦难。教师可以讲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列强侵华战争,让学生看到各民族的爱国志士奋起抵抗的英勇事迹。例如,在鸦片战争中,满族将领海龄在镇江保卫战中英勇抗英,壮烈牺牲;蒙古族将领裕谦在镇江保卫战中临危不惧,以身报国;回族将领左宝贵在甲午战争中血洒平壤。这些事迹表明,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各民族不分彼此,共同为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战,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强烈彰显。

中国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汉族的诗词歌赋、少数民族的史诗歌舞等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通过历史课程思政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民族文化展览、组织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元融合的漫长历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历史课程思政在铸牢这一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善用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

部门:办公室、历史教研组
文稿:鲍李莉
图片:鲍李莉
编辑:潘婕
一审:云焕文
二审:康帅
终审:乌兰哈达

包头市第十四中学
包头市第十四中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