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团结之精魂
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
包头市第十四中学
语文组教师 米姗姗
民族团结,那是一种磅礴而伟大的力量,犹如巍峨雄伟的高山,耸立于天地之间,承载着悠悠岁月的沧桑变迁,凝聚着各民族间深厚的情谊。这种力量坚不可摧,它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如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翻开厚重的历史典籍,我们看到民族团结的画卷徐徐展开。从炎黄阪泉之战奏响民族融合的序曲开始,华夏大地就开启了各民族交流融合的伟大进程。商周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宛如涓涓细流开始汇聚成河。秦汉大一统局面下,民族融合进一步深化,恰似江河奔腾,不可阻挡。唐朝,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盛世,文成公主入藏的佳话传颂千古。这一事件不仅是一段美好的姻缘,更是民族友好往来的典范。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我们学习过许多描写唐朝盛世气象的诗词,如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从侧面反映出这种民族团结、国家繁荣所带来的盛世景象。在当时,民族之间往来密切,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大唐走向辉煌。宋辽夏金时期,尽管政权并立,但榷场贸易不断,就像桥梁一样连接着各个民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元明清时期,民族融合持续加深,元朝实现大一统,明清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断加强,这一系列的发展都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升华。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动人心弦的民族团结故事,昭君出塞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昭君,这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奇女子,她的故事宛如一首悠扬的史诗,回荡在岁月的天空。她姿容绝代,更有着温婉坚毅的内心。她是和平的使者,肩负着汉朝与匈奴友好往来的神圣使命,毅然踏上了出塞之路。到达匈奴后,她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教匈奴人耕种织布,让原本荒芜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她带来的耕种技术使匈奴人的生活有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她传授识文断字之妙,为匈奴人民开启了智慧的大门,如同韩愈在《师说》中强调的师者的重要性,她就是匈奴人文化上的导师;她以一颗包容的心尊重并融入匈奴的风俗习惯,就像《论语》中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她的这种包容与融合,让汉匈之间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太平盛世之象。她的无私奉献,成为民族团结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民族团结的佳话在不同的时代奏响着激昂的乐章。在近代,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鸦片战争后,中华各族人民开始共同抵御外敌;甲午战争中,各族将士并肩作战,英勇抗敌;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如同一只在狂风暴雨中飘摇的孤舟。然而,各民族同胞却如钢铁般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共御外敌。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学作品都反映了这种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例如,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歌词,那激昂的文字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团结起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吼声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怒吼,是对侵略者的有力回击。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这种团结恰似钢铁铸就的长城,坚如磐石,抵御着外敌的侵略,捍卫着祖国的尊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壮丽史诗。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民族团结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释放出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各族同胞携手并肩,勇做拓荒者。在开垦农田方面,他们不畏艰苦,让希望的麦苗在黄沙中茁壮成长,就像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表达的对土地的热爱与奉献精神一样,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在建设工厂时,他们让工业的脉搏在大漠中有力跳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在发展教育上,他们让知识的光芒在偏远之地熠熠生辉,这与《劝学》中所倡导的学习的重要性相契合,只有各民族都重视教育,才能共同进步。各族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劳智慧的双手,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如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如春天里盛开的繁花,五彩斑斓,芬芳四溢,每天都在我们身边悄然上演。在学校里,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语文课堂上,大家一起探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如《过秦论》中的大一统思想,《离骚》中的爱国情怀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团结的文化根基。这些民族团结的实例,就像熠熠生辉的繁星,照亮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漫漫征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如江河奔涌、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传承民族团结之精魂,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我们以史为鉴,在历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汲取民族团结的力量,书写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永载史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