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 ‖ 徐舟力回忆在胶东抗大的烽火岁月

文摘   2024-12-08 02:01   越南  

1941年,我独自一人怀揣着党组织介绍信,从东海区地委出发,绕过水道镇敌人据点,穿过文登、牟平、牙前3县,步行5百多里,来到驻在牙山区的胶东抗日军政大学。

胶东抗大是敌后办学,处在日、伪、顽势力包围中,时刻会遭到敌人的袭扰和围攻。我们男女学员实际都是兵,边学习边战斗,全校是一个团的建制,女学员只是一个排。

我们过的完全是军事生活,身着草绿色军装,腰间带着三枚手榴弹,肩扛“三八”步枪,还有一个四、五斤重的干粮袋。一件军大衣白天背在背上,晚上当被盖。学校对我们学军事的要求很严格,有打靶、掷手榴弹、野外演习等科目。

徐舟力和丈夫——新华社胶东分社、《大众报》编委、采访科长孔迈的合影。

为防备敌人的袭扰,驻地经常转移,紧急集合、急行军就成为家常便饭。我们这些20上下岁的女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的满腔热血,不怕苦,不怕累,刻苦学习和锻炼,很快成长起来。

毕业后,我留校刻钢版油印教材。由于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根据地的条件很艰苦,没有铅印,只能用油印。我们校出版股十几个男女青年随身带着工作工具,钢版、腊纸,还有一盏小豆油灯。

冬天没有炭火,手冻得又红又肿。晚上,有时太靠近灯光,不知不觉把军帽的前沿烤焦了。夏天腊纸容易化,喘气都得小心。我们爱惜这些得来不易的工具甚于自己的生命。

当看着油印出一页页清晰的蝇头小字,飘着一股油墨的香气,装订成一本本整齐的教材时,虽然苦累也觉得香甜,我们谁都明白这些教材就是打击日寇的武器。

1942年冬季,日寇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部署并指挥日伪军20000多人,采取“拉网合围”战术,向我根据地大扫荡,牙山区地处合围中心。

在校领导聂凤智、廖海光指挥下,以一部留在牙山区内,协同民兵开展游击战,坚持内线杀伤入侵之敌。校部与部分部队,则隐蔽在敌人来路之侧的山上,待敌人尚未展开搜剿之前,协同地方武装,从敌后牵制和杀伤敌人。

为了保证反“扫荡”结束后教材不至中断,领导派我和其他三个男同志提前离开学校,换上便衣急急赶到牙子夼村,坚持出版油印教材。

牙子夼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地形隐蔽,村周围层峦迭嶂,树木茂密。我们四人仍是一个小集体住在老乡家里,帮着房东藏粮搞坚壁清野,大多时间是在山坡树丛中刻写钢版。

我们和房东亲如一家。一天,来了情报说鬼子来了!我们和房东一家迅速进入掩蔽洞,洞口用树枝盖好。我透过树丛的空隙,看到不远处的山顶上,鬼子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枪在搜山捉人。

天黑了,只见山顶上烧着一堆一堆篝火,偶然听到鬼子的吆喝声,知道那些篝火是鬼子为自己壮胆。山顶山坡咫尺之遥,我们一点情况都不知道,只能和房东一家紧紧挤在一个山洞里,静静地等待着。天快亮时,山上的鬼子才走了。要说军民之情如鱼得水,我更觉得此刻老乡爱护八路军尤如骨肉一样亲。

历时40多天,华北我军反“扫荡”胜利结束。胶东抗大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雄壮嘹亮的校歌回荡在驻地的上空。可是,我们学校有30多位同志在与日寇的战中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光荣牺牲了。

我爱胶东抗大,是她把我们从十几岁的农村青年培育成热爱祖国、热爱党、终身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者。

作者徐舟力,1921年3月出生,女,山东省乳山市城区街道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五支队。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东海昆嵛报社、胶东抗大、济南新民主报社、新华社华东分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入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就读。

1953年起,历任新华社驻印度分社、古巴分社记者。1965年起,先后任新华通讯社干部处副处长、外事局副局长、《参考消息》编辑部副主任兼党委书记。被评为最有影响的中国十大女新闻工作者之一。1985年12月,离职休养。2007年8月,病逝于北京。

本公众号刊发此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部分资料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嫌疑,请联系删除。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和“在看”,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学术交流‖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方式

邮箱943237848@qq.com微信tzc067259。

【敬请关注】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现在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威海记忆》公众号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

【如何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非常感谢在文章尾部点赞。

威海记忆
回望历史 ,寻古问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