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第60课
2019年7月29日
本周三讲上师如意宝的教言,有兴趣的人可以听,但要先看一下上师讲课的视频或讲记,做不到的不能听。
今天继续讲“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个内容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特别甚深的修行窍诀。后面也会讲,有为法的善根不能断,否则将来无法获得成就。所以,每个人每天都要积累一些有为善根。如果不持续积累,以前所造的善根耗尽后,就只剩苦因,没有乐因了。
前面已经讲了二十五个世俗善法,今天继续往下讲。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
二十六、菩萨要行持无有限量的布施,以此会感得相好庄严。
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这边也经常做放生等无畏布施,有些道友做得比较好,希望以后能长期坚持。我以前说过:我活着的时候,如果大家对我有一些信心、欢喜心,就在我生日或其他时间多放生,哪怕放一个众生也可以;一旦我离开人间,就将那一天作为一个放生日。如果大家能多放生,我的中阴身也会很欢喜的。
现在各方面的情况比较特殊,不是很方便,大家不要大规模地放生,尽量安排小型放生活动比较好。而且要具有善巧方便,不一定在我生日当天放生。另外还要科学放生,参与者也要有安全保障。当然,放生活动都是自愿的。
我们历来非常重视无畏布施。我觉得,百日放生和特殊日子中的无畏布施,功德确实很大,为此而经历苦行也非常有意义。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参与放生的道友们。大家对我供养钱财、恭敬赞叹都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饶益众生,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希望大家也能重视无畏布施。
无限布施具有无量功德,即使布施的对境不清净(如骗子、假扮的乞丐),也有很大功德。《菩萨本缘经》中说:“若行惠施时,福田虽不净,能生广大心,果报无有量。”行惠施时,即使福田不清净,若能生起饶益众生的广大心,果报就无有限量。
所以,大家一方面要观察、无误选择布施对境;另一方面,即使未选择准确而布施也是可以的。只要你的心清净,被布施者就一定会得到饶益,你以后获得的果报也是清净的。然而,很多人是自己不想布施,却经常找外境的各种理由。其实,无论乞讨者是真是假,他们显现这样的形象已经非常可怜了。
若能行持无限布施,生生世世会像佛一样具足相好,即使没有佛陀那么庄严,也会非常端严。现在很多人喜欢庄严美妙的相貌,殊不知这种相与前世的行为有关。若想生生世世相好庄严,就应该经常发放布施。如果实在没有钱财,也可日行一善,布施善心也是很好的。
我们现在也特别强调慈善,这个工作不能放弃。有些地方刚开始对慈善活动特别热心,但慢慢就退失了,这样不太好。各个地方的爱心组要负起责任,我们这边也会有一些安排。对于慈善活动,各个地方仅仅不反对还不行,还要给予支持。做这些事不仅是为了帮助个别贫困学生,也是为了你们自己积累资粮,依靠广大的发愿力定能饶益很多众生。
人生在世,有些人在全身心地利益众生;有些人的所作所为都围绕自己的利益;有些人不仅自私自利,还经常欺诳他人。当然,众生的意乐千差万别,不可能都在同一个轨道上。但在有生之年,大家还是应该尽量行持善法。生命短暂,当自己拥有行善的力量时,就要做些对众生有利的事。
我觉得,当下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吧,以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很难说。我们的身体、心态都是有为法,谁也无法确定何时发生改变。在拥有这种机缘时,大家不要自我欺骗、懈怠懒惰,否则谁也救不了你。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
二十七、菩萨应断除一切恶(或三戒之违品,自性罪、佛制罪),清净身口意。
在凡夫位,完全清净身口意有一定困难,多多少少会违犯戒律,而且有时会生嗔恨心,有时会生嫉妒心,有很多毛病。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舍弃善法,还是要尽心尽力净化身心。
其实,因缘成熟时,行持善法也比较容易。律藏中说,有一个人在街市上买了一个仆人,他交代仆人做的事需要靠杀生来完成。但仆人已经受了不杀生的佛戒,他跟主人说:“我受过不杀生戒,可不可以不杀生?而且,您最好也不杀生……”他给主人讲了戒杀的道理,主人也立即生起这方面的觉悟,发愿以后不再杀害众生。
古人在行持圣道方面非常虔诚,做主人的也会听从仆人的劝谏,发愿清净身口意。现代人就不一定了,有可能你跟他讲一句,他跟你顶三句,还觉得自己非常有道理。
我们在行持菩萨道的过程中,完全不造罪有一定的困难,但造罪后要以惭愧心来忏悔。就像《地藏经》中所说,这也是行持佛法者。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
二十八、在无数劫中住于生死轮回,应该意志坚强、勇猛,不要退失。
《现观庄严论》中说: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作为菩萨,不能因为轮回中的极个别现象而退失信心。《地藏十轮经》中也说:“随见诸有情,逼切在众苦,随起勤精进,勇猛而济拔。”在度化众生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习气不同的众生,由此感受诸多痛苦;但真正的菩萨不仅不会因此心生厌倦,还会生起更加强烈的悲悯心,愈加勇猛精进地依靠善巧方便救度众生。
阅读前辈大德的传记就会发现,古今每一位高僧大德、上师善知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都不是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他们从未舍弃众生,也从未放弃弘法利生的伟大事业。我们在修行和度众生过程中,也会遇到轮回中的种种恐怖逼迫,但只要有强大的利他心,就会更加勇猛地利益众生。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
二十九、听闻佛陀的无量功德,菩萨的志愿不会退缩,不会心生倦意而不上进。
对于佛陀的无边功德,如因地的发心、种种菩萨行,果法功德中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小乘行人听了可能会心生恐惧,而大乘菩萨不会。如《宗镜录》所讲:“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法门无量、佛道无上,菩萨闻此不会退失信心,反而会更加勇猛精进地行持菩萨道,这很重要。
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有些事情即使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精进的菩萨也不会放弃。《大般若经》中说:菩萨摩诃萨于一日、半年、一年或一劫当中管理寺院、为僧众做建筑等,若有长久之想则为懈怠菩萨;如果他们觉得行持菩萨的事业时,时间过得很快,一日仿佛弹指顷、经年累月仿佛一日,这叫做精进菩萨安住精进波罗蜜多[1]。
有些人听闻大乘佛法而发了菩提心,之后遇到任何情况都不会退失、放弃;而有些人的发心则很短暂,他们很难坚持下去。对于真正的大菩萨来说,哪怕在一劫当中利益众生、受到种种侮辱,也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叫做精进菩萨。
有些发心人员天天都在数日子——“再过三年我就不用发心了。”“再过五年我就可以不发心了。”这样度日如年还是很痛苦的,这叫懈怠菩萨。你们也给自己定位一下,看看自己是懈怠菩萨还是精进菩萨。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三十、以证悟空性的智慧宝剑,摧毁烦恼怨贼。
证悟空性后,贪嗔痴等所有烦恼都很容易断掉,就像用宝剑可以轻易砍断藤蔓一样。《诸法集要经》中说:“智如彼利剑,断贪爱藤蔓,离生等缠缚,及彼过失聚。”智慧如锋利的宝剑,能砍断贪爱等各种烦恼的藤蔓,令人离开生死缠缚和所有过失。
无二慧非常重要,有了无二慧就能行持善法、远离恶法。《诸法集要经》中还有一个比喻:“若人无智灯,心则不明了,彼则如傍生,为人皮所覆。”如果没有智慧之灯,人心就被无明黑暗所笼罩,这个人相当于披着人皮的旁生一样。此处的智慧指取舍善恶的智慧。这个比喻还是比较特殊的,说不懂取舍的人与旁生无别。
《萨迦格言》中讲:和愚人在一起能自在地欢游嬉戏,而在学者面前既畏怯又躲避,这样的人,虽然颈下没有垂胡,顶颈上没有项峰(项峰垂胡是黄牛的法相),但却是一头长了上牙(牛没有上切齿)的黄牯牛[2]。意思就是说,不好好修行的人,在智者面前会感到恐惧,不愿意接近他们,在愚者面前则特别欢喜,这种人虽然没有黄牛的法相,但也是一种特殊的牛。
汉地古书中有裸虫的比喻[3],印光法师也以此形容那些不好好修行、整天吃喝玩乐、浑浑噩噩、没有理想、没有利他心、没有因果取舍观念的人。
与旁生相比,人在造恶方面有很多方便,因此恶人对众生的危害远远超过旁生。比如牦牛,虽然特别愚笨,但它每天只是吃点草、喝点水,一生都是这样度过,对众生危害不大。而恶人截然不同,如果他要造摧毁佛法等恶业的话,会具足意乐、加行等所有支分,造恶能力很强。很多人经常看不起旁生,觉得它们很可怜、很愚笨,但正因为愚笨,它们造的业不是特别可怕。人虽然比旁生聪明,但正因为聪明,人类可以毁坏自身也毁坏他人。这一点,凭借正知的智慧是很容易观察的。
总之,智慧很重要,如果没有智慧宝剑,还是很可怜的。
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三十一、超出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利益众生、度化众生,令其永超轮回、永得解脱。
唐译、藏译中的译法是:为了荷负众生而通达蕴界处[4]。此处的译法稍有不同,意思是说:由通达蕴界处的本体而超越轮回,并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一般来说,菩萨为了度众生,要通达世俗法和胜义空性。蕴界处是名言世俗法,在胜义中一无所得,均为空性。了达这些道理就能饶益众生、荷担如来家业。
对菩萨而言,度众生是一种责任。没有利他心的人会觉得度众生很痛苦,但菩萨知道度众生非常有价值,所以很愿意去做——类似于世间人所说的“甜蜜的负担”。比如父母有了宝宝以后都非常辛苦,但他们还是觉得很快乐,把宝宝扛在肩上宠爱,每天跟宝宝玩耍。实际上,以养儿育女为乐是业力现前的表现,因为有了孩子也就开始了非常痛苦的生活。这一点,跟菩萨喜欢度众生并不相同,因为度化众生的确会给自他带来长远的利益。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
三十二、以大精进力催伏一切魔军。
《瑜伽师地论》中讲,精进包括闻、思、修、净障四个方面[5]。菩萨依靠这些精进力摧伏一切魔军。“魔”指四魔,“军”指十种军。窥基大师在《说无垢称经疏》中引述龙树菩萨的观点说:十种军包括睡眠军、嗔恚军、怖畏军等[6]。
精进可以摧毁一切魔障。《般若经》中讲,魔众对精进的菩萨无机可乘。事实的确如此,特别精进的道友,身体、心情都越来越好,没有什么烦恼;而那些不精进的人,睡眠、恐惧等烦恼很重,身体也不好。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不精进的时候会遇到各种事情,一旦发起精进,所有违缘都销声匿迹了。所以,修大精进能消除违缘,这是一种规律。
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
三十三、常常希求无念的实相智慧。
“常求无念”,在很多译本中是“常求无慢”,意为要求得实相智慧,就不能有任何傲慢,因为傲慢者不可能生起功德和智慧。《华严经》中说:“离慢修智慧,不为魔力持。”远离傲慢而修智慧,不会被魔的力量所摄持。当然,“无慢”和“无念”都是可以的,做到这些能求得真正的智慧。
无慢心的人能求得智慧,而有傲慢的人,很多事都无法成办。南怀瑾先生说,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位非常著名的禅师,本以为禅师会住在山中坐禅,但他却住在闹市,还抽着长烟筒。他亲自为南怀瑾先生烧水、泡茶,一点架子都没有。
没有慢心很重要。即使你有财富、有地位,也不要傲慢,因为慢心是修行的障碍。当然,有些时候,太平易近人的话,世人也许会看不起你。但不管怎样,人生在世并没有什么可傲慢的,每个人的相续中都有很多烦恼,荣华富贵也是暂时的——这一世是国王,下一世也许是乞丐;上半生很富裕,下半生可能穷困潦倒;上半生智慧超群,下半生可能变成植物人。所以,拥有这些有漏法并不值得傲慢。
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间法;
三十四-三十五、对于世间法少欲知足,对于出世间法无有厌足,并且不舍弃世间法。
此译本的译法与日本《大正藏》(编于1912-1925年间,是非常著名的大藏经版本)中的版本相似。意思是说:不要贪著世间法;但对修行等出世间法不能满足,一定要贪求,同时不能舍弃世间法。
《乾隆大藏经》中的版本和藏文、梵文、英文等很多译本中,这一段内容都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可以作为第三十四法:追求正法行知足少欲。
若想行持善法、追求正法,一定要知足少欲。若贪欲心炽盛,是很难通过修行得到正法的。为什么佛教当中最高的修行由出家人受持呢?因为出家后原则上会行持头陀行,这会令欲望降低。欲望,是求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和违缘。作为在家修行人,也不能有过多的贪欲,否则就无法修行成功。
第三十五法:于世无杂而能随顺世间。藏文等多数译本中都讲:于世间法无杂染,并能随顺世间。大乘菩萨住于轮回,但并未沾染贪嗔痴、世间八法,依然清净、光明,如《华严经》所讲:“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同时,菩萨在言行举止等方面都特别随顺世间人。
大多数人认为,佛教超离世间,纯粹是出世之道。其实不尽然,佛教既出世又入世。从大乘菩萨的角度来看,佛教完全是入世的,且入世程度超过世间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世间人还会看不起贫穷、低劣的人,即使在非常发达的国家,乞丐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待遇。而在佛教的主张和精神中,连世间最低劣的众生都不会舍弃。
不坏威仪法,而能随俗。
三十六、不失坏威仪法,而且能随顺世间。
所谓“不坏威仪法”,比如出家人在穿着、语言、行为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威仪,守持自己的底线,因为一旦超越底线,就有可能失去出家人、佛教徒的身份。所以,菩萨不会舍弃自己的道,就像上师如意宝所说——“莫舍己道”。与此同时,菩萨也不会失坏世间法,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不失变通,随顺世间。
有一次,我应邀去一所学校讲课,那里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我打扮成国学老师的样子。我说:“外面这件衣服脱下来,就穿里面的黄色衬衫可不可以?”他们说:“那样更不行。”一位国学老师说:“他家有件红色的唐装,应该比较适合。”就让妻子开车去取来了,我穿上以后看起来还可以。但是他们又说:“穿出家人的裙子也不行,最好穿一条黑色的裙子。”我说:“这样不是很方便,如果照片被发到网上,我就出名了。不然还是算了吧,我就不讲课了。”有些人又出主意:“要不拿一条黑色围巾,上台时稍微挡一下裙子。”我觉得这样也不太好,就没有同意。其实,随顺世间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太过。
总之,入乡随俗很重要。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也讲:“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起神通慧,引导众生;
三十七、依靠神通智慧引导众生。
有神通还是很好的,依此可以引导众生,但有神通者也不能失坏威仪。我们没有神通,那就依靠方便方法利益众生。《四分律》中讲,佛陀在世时,有的比丘应供后没有回向,也没有任何表示就直接离开了。相对而言,一些外道更精通世间法,他们应供后会跟施主打声招呼再离开。后来佛陀告诉比丘们:应供后要念一个偈颂:“若为利故施,此利必当得,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快乐(或“得安乐”)。”汉地寺院经常念这个偈颂。佛陀说:应供后念这个偈颂,既不失威仪,又能利益众生[7]。
佛陀时代,好多比丘能自在显示神通。戒律中说,阿罗汉迦留陀夷观察到度化一位婆罗门女的因缘已经成熟,准备去度化她。有一天,那个婆罗门女害怕比丘来化缘,就把门封得死死的,自己在家里做饼。迦留陀夷显示神通,突然出现在她的家里。婆罗门女很不高兴,心想:“即使他的眼睛脱落下来,我也不会给他饼。”于是,迦留陀夷尊者的眼睛就脱落下来了。婆罗门女又想:“即使他的眼睛变得像碗那么大,我也不会给他。”结果,他的眼睛真的变得像碗那么大。婆罗门女还是不想给,心想:“即使他在我面前倒立,我也不会给他。”于是他就在婆罗门女面前倒立。婆罗门女又想:“即使他死了,我也不会给他的。”迦留陀夷尊者就入灭受想定,看起来跟死了一样。
婆罗门女有点害怕了,因为她知道迦留陀夷尊者是王妃的师父,经常出入王宫,她想:“如果国王知道此事,肯定会惩罚我。”于是她想:“如果他活过来,我就给他饼。”迦留陀夷尊者一下子就活过来了。婆罗门女用锅边剩的一点面做了一个小饼给他。但小饼粘了几块大饼,迦留陀夷尊者说:“您给我多少都可以。”婆罗门女就拿给他四块。但迦留陀夷说:“你不要给我,还是去供养僧团吧。”这时婆罗门女才明白:尊者前来不是为了自己吃饼,而是为了教化我。于是对迦留陀夷生起了信心。后来尊者为其说法,她当下就证得了初果[8]。现在这个时代,持邪见者多,有神通者少。如果我们有神通,也可以像迦留陀夷尊者那样去度化众生,这样多好啊!
得念总持,所闻不忘;
三十八、获得正念和总持,所闻之法不会遗忘。
有些世间人也会过目不忘,好像具有“照相机记忆”。我们有些道友的记性也很不错,考试也考得很好。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记性越来越好,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善别诸根,断众生疑;
三十九、善加辨别众生根基,并能断除众生疑惑。
菩萨能辨别上根、中根、下根,并据此传授不同的法,断除众生种种怀疑。
众生有各种怀疑、邪见,这非常正常,不是什么严重的事。而有些人一产生怀疑、邪见就特别伤心、绝望,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实际上,正因为有怀疑,我们才需要通过闻思修行来断除它。
《大宝积经》中讲:“多闻无穷尽,问难心不动,慈愍故说法,以断众生疑。”若广闻博学,面对任何问难,心都不会动摇;菩萨特别慈悯,看到众生有这么多邪见(如常见、断见),就为众生说法以遣其疑惑。
众生的确很需要佛法。我们也在考虑:如果其他地方需要讲经说法的法师,我们可以派一些在这里待了六年以上、得到毕业证的法师出去讲法半年或一年。大家不一定要一直待在某个寂静的地方,应该出去讲讲法。当然,被派出去的法师并不是到外面吃喝玩乐,否则下次肯定不派了,甚至可能被开除。
讲经说法很重要。我如果出去一两个月,会把时间排得满满的。虽然我没有广闻博学,也未获得不动的智慧,出去一趟感到很累,但考虑到外面很多人学习佛法的时间不长,出去讲法的话,会令有些人与佛法结上善缘,甚至有希望获得解脱,再累也会感到开心。
以后,如果有一些法师被派出去讲法,你们不要为名、为财、为利而去,而要真心帮助众生。在藏地,老百姓经常去各处开法会,很多人都希求佛法,寺院、道场的法师往往供不应求。在我们这里,如果让堪布堪姆出去讲法的话,可能会耽误其他事情。所以,我们一般不让他们出去,而让其他法师出去讲法,他们虽然没得到堪布堪姆的学位,但也可以讲经说法、答疑解惑。
希望法师们不要总想一直待在一个道场,总在考虑吃得如何、住得如何。否则,学习大乘佛法就失去意义了。其实,一个人住在哪里、生活条件怎样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讲经说法,为众生遣除疑惑。
以乐说辩,演法无碍。
四十、以乐说辩才演说佛法,无有任何障碍。
乐说辩是四种辩才之一。菩萨获得了无碍的辩才,智慧非常超胜,面对外道或世间人的问难都能完全胜伏,在任何地方宣说佛法都无障碍。正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满的人宣说佛法,没有一法不是圆满的。因此,菩萨说法非常圆满。
此处译文与其他译本有所不同,但我不广说。总而言之,若具备乐说辩才和无碍智慧,就可以在不同地方以佛法饶益众生,这很重要。
如果闻思不够,弘法过程中就会产生畏惧心。但也有一些人,对某些道理并不明白,却非常大胆、狂妄。比如讲考时,有些法师过于小心翼翼;有些人则完全相反,大家都听出他讲错了,他还是若无其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不是真正的“乐说辩”,只是他自以为能够宣说无量佛法而已。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
四十一、行持清净的十善道,由此获得人天福报。
清净十不善业、行持十善业,会得到人天福报。对于现代人来说,主要应该行持的是十善业道。因此,我们可以为其宣讲《十善业道经》等经典,令人们获得欲界的人天福报,这很重要。
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四十二、修四无量心,由此获得梵天果位。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叫四梵住,修持四无量心会往生天界;若以菩提心摄持而修四无量心,则会超出轮回,获得佛的遍知果位。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
四十三、劝请诸佛菩萨、高僧大德转法轮,见到他们转法轮时,发自内心地随喜赞叹,口中也说“善哉善哉”等,如此会获得佛的加持、威力和音声。
劝请别人转法轮很重要。在古代,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身边的施主、弟子,为劝请他们造论、说法,常常会供养笔墨、纸张等。上师如意宝的很多著作,也是经身边人劝请而造的。请转法轮的功德很大,属于七支供之一。
身口意善,得佛威仪;
四十四、如果身体、语言和内心都是善的,非常寂静调柔,就会自然获得佛的威仪和加持。
《华严经》中说,身语意非常清净的菩萨,自然而然获得佛的加持。其实,佛法的加持、智慧和力量,只有善人才能得到,恶人一般无法得到。而且,身口意越清净,就越容易获得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
四十五、要深修善法,使修行境界逐步增胜。
有些人广闻博学五部大论等显密佛法,广度还可以,但质量不够;有些人修了很长时间,比如皈依了二十年,修了几遍加行,在某个佛教道场待了很多年,但遇到一些关键事情时还是无法应对,这说明修得不是很好;有些人修行时间比较短,但修得特别深。比如通过修持《入菩萨行论》,生起了大乘之根本的菩提心;通过学习中观,在短短的时间内对空性道理了如指掌;通过学习密法,完全通达了等净无二的甚深道理。这就是“深修善法”。通过深入修持,行为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而且不易退转。
就我个人而言,讲闻过显宗的五部大论和密法,对世间知识也有所涉猎,虽不是遍知,但也比较片面地、似是而非地懂一些道理,在广度上还可以。但我觉得,自己修行的深度还不够。
道友们也应该反观自心,很多人修的时间比较长,修法数量也比较多,下了不少功夫,加行都修了好几遍,但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自心还是无法堪能。
以大乘教,成菩萨僧;
四十六、通过大乘佛法,令众生成为菩萨僧。
“菩萨僧”,如维摩诘居士,虽为在家人,但真正具有利他心;也可以指具足菩提心的出家人。菩萨会以大乘佛法教化众生,令其成为菩萨僧。有些人刚出家时,最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头剃得光不光、衣服穿得好不好看,经常照镜子——“啊,我好好看啊!”还用手机自拍,好像出家就是为了自拍。这不叫大乘菩萨僧,真正的菩萨僧要像维摩诘居士一样利益众生。
现在很多人喜欢出家,如果各方面条件具足,我有时也会开许。但大家要清楚,出家是长期行持善法的过程,尤其要坚持利他。如果仅仅为了自利,出家也可以,不出家也可以,自己修行就好,不会对他人有什么影响。
我们这里的很多出家人,没有家人等各方面的支持,还是会面对一些困难的。希望各个部门能给予出家人大量的支持。有些部门的发心人员,出了家以后,住的地方也没有,吃的也没有;有些负责人跟某个出家人关系不好,就马上把他开除了,这会使人走投无路的。
我很希望,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关注出家人的“就业”情况——出家人也有“失业”的,也需要“就业”。当然,这种“就业”并不是到社会上去就业,而是在这里发心。有些人如果找不到发心工作,还是比较痛苦的。希望有些负责人到普通僧尼的心里和家里去看一下,这样才能真切体会他们的难处。这是我顺便讲的,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我说了什么。
心无放逸,不失众善。
四十七、心不会放逸,不会失去种种善法。
在修行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心不放逸、行持善法。佛教的关要就是心和行为,而非种种仪式。《万善同归集》中说:“佛法贵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辩,如虫食木偶得成文。”如果没有心口一致地行持佛法,偶然的发心并不稳固。虫子也会在木头上划出阿字、人字等各种文字,但这纯属偶然,并不是虫子的真实本领。同样,若不调顺内心,只是表面上行持善法,也许暂时会出现一些验相和境界,但不会稳固。
有些人说:“我昨晚做了一个好梦,这说明我修行肯定会成就的。”其实不一定,修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直不放逸地行持善法,这样才不容易退失。内心若无正知正念,行为就会散乱放逸,导致所有善法荡然无存,非常可怜。有些人已经修了很长时间,就是因为放逸,导致善根消失殆尽,很可惜。
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行持这样的法,就叫做菩萨不尽有为。
僧肇大师在《注维摩诘经》中说:“修如上法自行化彼。”意思是说,修持如上四十七法,自己的功德会蒸蒸日上,还可以度化众生,这叫做不尽有为。
有为善法容易失毁,如果没有持续修持,就会日日消耗。就像银行里的存款,若只用不存,最后一定会用完的。如果不断往卡里存钱,就会用之不尽。“不尽有为”蕴含着甚深的意义,我们一定不能舍弃世俗善法。
然而,汉地有些学禅宗的人,藏地一些学中观、学密法的人,觉得一切都是空的,就不用行持世俗善法了。这种人放弃了有为善法,无法获得“不尽有为”的功德,对修行非常不利。
以上这些内容,对日常修行很有帮助。大家光听一遍还不够,要反反复复地看。不知道我们这边有没有重播,如果有的话,对很多道友还是很有帮助的——第一次没有听懂的地方,第二次可能听懂;第一天因为工作等特殊情况没法听课的,第二天也可以好好听一下。我看道友们听密法的重播都特别认真。当然,发心人员特别辛苦,我也不忍心要求他们。但精进的道友确实非常重视听法,如果能给他们提供一点方便,也是很好的。这不是硬性要求,更不是规定。我只是觉得,现在有这么好的机缘,就尽可能帮助大家学得深一点。
另外我要再三强调“深修善法,所行转胜”这句话的重要性,虽然藏译本中不明显,但其他几个译本中都有。汉地大德们在注释中说:仅仅行持善法是不够的,一定要深度修行。事实的确如此,有些人修行特别成功,有些人修了很长时间还是不成功,最后退失信心。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后者的修行缺乏深度。若能深度修行,短时间内就可以挖掘出最深的教义,使自心融入佛法,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退失,绝不会舍弃佛法。
最后我想特别要求大家:学了《维摩诘经》以后,什么忘了都可以,“不尽有为”这四个字永远不能忘,行住坐卧间要经常忆念。当前很多修行人好高骛远,放弃了最关键的善行。大家要清楚,“不尽有为”是《维摩诘经》中非常重要的教义,一定要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