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近日,四航局参与编写的国际首部专业指南《海洋长期暴露试验站设计与运行指南》在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官方网站以及外文SCIE期刊正式发布,相关内容获光明日报、环球网、科技日报、南方+、中国新闻网、市民日报、捷报、力报、濠江日报、澳门商报、澳门有线电视等十多家中央、地方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
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
环球网
科技日报
南方+
中国新闻网
市民日报
捷报
澳门力报
濠江日报
澳门商报
澳门有线电视
报道原文
这一指南填补国际关于海洋长期暴露试验系统性研究空白
近日,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四航研究院)参与编写的国际首部专业指南《海洋长期暴露试验站设计与运行指南》(《RILEM recommendation from TC 289-DCM: guideline for designing and operating long-term marine exposure sites》)在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简称“RILEM”)官方网站以及外文SCIE期刊正式发布。该指南针对海洋长期暴露试验站的设计与运行问题,规定了关键技术要求,填补了国际关于海洋长期暴露试验的系统性研究空白。这一指南填补国际关于海洋长期暴露试验系统性研究空白。
《海洋长期暴露试验站设计与运行指南》(下称《指南》)是由中交四航研究院主导的优势资源互补和协同创新机制下,联合清华大学、瑞典查尔莫斯大学、丹麦理工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4家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的50多名资深委员会成员,历时5年联合攻关,编写的国际首部海洋工程材料暴露试验领域的指导性文件。该《指南》针对海洋长期暴露试验站的设计与运行问题,规定了关键技术要求,改变了国际上海洋长期暴露试验站设计与运行缺少系统性指引的现状,对于推动全球海洋长期暴露试验站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根据《指南》建设的野外观测研究基地,能够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钢结构腐蚀规律、工程耐久性维护等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在交通运输部领导下,中交四航研究院依托《指南》,以广东湛江海洋基础设施长期性能交通运输行业野外观测基地为中心,联合天津、山东日照、宁波舟山、福建福州、广州南沙等代表我国沿海地区典型海洋环境的野外观测研究站组建观测研究网,成为引领我国海洋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发展的重要依托。
中交四航研究院长期深耕于混凝土耐久性研究领域,历史渊源悠久,专业积淀深厚。20世纪80年代,国内很多建成不满30年的海港码头陆续出现严重的腐蚀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部的高度重视。借鉴国外先进的暴露试验实践经验,交通运输部牵头在我国多个海域建立了工程材料暴露试验站,其中广东湛江暴露试验站于1986年投入使用,由中交四航研究院负责运行与管理。研究院耐久性团队以暴露试验站为依托,不断推进科技攻关,进一步完善混凝土耐久性技术,于1996年深圳盐田港码头二期工程中,成功开发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在国内率先应用于海港码头施工,并于2007年获批交通运输部水工构造物耐久性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30多年来,四航研究院耐久性团队先后往海水里放入100多种、6000多组暴露试件,获得了十余万组现场试验数据,为提高我国重大工程耐久性设计和水运工程结构耐久性技术水平以及编写《指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港珠澳大桥耐久性研究中,四航研究院耐久性团队利用获得的试验数据,在港珠澳大桥耐久性设计中大放异彩,为港珠澳大桥120年设计使用寿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也成功应用于深中通道、舟岱大桥等沿海交通基础设施中。
中交四航研究院还将承接广西交通运输厅科研平台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将建成集海洋工程结构和材料自然暴露试验数据观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与咨询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广西交通运输行业北部湾海洋环境结构材料耐久性野外科学观测站,为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区海洋工程结构和材料的耐久性设计与维护提供重要试验数据,以丰富、精准、可靠的实验数据有效服务北部湾地区海洋环境下耐久性相关标准制定,为“龙门跨海大桥”“大风江大桥”“北部湾海港码头”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水工构造物耐久性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范志宏说道:“四航研究院耐久性团队的使命不仅是填补国际关于海洋长期暴露试验系统性研究空白,更是为了在海洋工程领域树立中国标杆,为全球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源丨各媒体、研究院
作者|杨海成、吕传龙、陈赟歆
责编丨宋文炜
一审一校丨郭志滨
二审二校丨吕传龙
三审三校丨肖明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