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悉达多》

时事   2024-11-17 07:30   日本  



悉达多出身婆罗门贵族,拥有财富、地位和知识,但他内心仍感到空虚和迷茫,于是踏上寻找自我的道路。这反映出人们往往不满足于外在的物质和身份,而是渴望深入了解自己是谁、生命的意义何在。悉达多离开家乡,尝试各种修行方式,不断追问自己的内心,体现了对自我本质的不懈追寻。

经历了沙门苦行、聆听佛陀教义、坠入尘世等不同阶段后,悉达多逐渐认识到自我是复杂多面的,包含着欲望、情感、理性等各种元素。他最终明白,不能通过逃避或否定某一部分来认识自我,而要接纳和整合全部的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认知。

金刚经说,“无一法可说”—我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什么都没有说。为什么呢?因为“法”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的完整性只要通过语言表达就一定是错的,就像老子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旦你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内心拥有的智慧和体验感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就已经错了。

悉达多的一生,探讨了生命意义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功成名就或物质享受,而是源于对生活本身的体验和感悟。悉达多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体验了爱情、友情、财富、权力等,历经悲欢离合,这些丰富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就蕴含在每一个当下的体验之中。

书中强调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流转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终点。悉达多从年轻时的追求理想,到中年的沉迷尘世,再到晚年的回归内心,他的生命轨迹不断变化,这启示读者生命的价值在于顺应自然的流动,积极面对和拥抱生命中的各种变化,而不是执着于某种固定的目标或状态。

悉达多每天跟着婆薮提婆在河边渡人,然后倾听河水的声音,日复一日,过了很长时间。有一次他问婆薮提婆:“你从这条河那里学会了时间不存在这个秘密吗?”

婆薮提婆的脸上露出了开朗的微笑。

“是的,悉达多,”他回答说,“你的想法是这样吧:河水不论在何处都是同时存在的,不论在源头,还是在河口,还是在瀑布处,在渡船上,在激流中,在海洋里,在群山间,对于它来讲只有当下,既不存在过去的阴影,也不存在未来的阴影。”

“正是这样的,”悉达多说道,“没有什么会在过去存在,也没有什么会在将来存在;一切都是现在的存在,一切有其本质和当下。”

悉达多在尘世中沉沦,陷入欲望和痛苦的漩涡,但最终在对儿子的爱与放手以及对河流的感悟中实现觉醒。这表明精神觉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种种磨难和考验。只有在直面内心的黑暗与困惑,经历痛苦的挣扎和反思后,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觉醒。

解脱不是逃离现实生活或否定世俗的一切,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悉达多最终在河边倾听河水的声音,领悟到万物的统一性和相互关联性,从而获得解脱。这暗示着解脱的关键在于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接纳生活中的一切,进而在内心深处找到永恒的宁静。

年轻时的傲慢与执着、尘世中的贪婪与放纵等,悉达多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也描绘了周围人物的各种欲望、情感和行为,反映出普遍的人性特点。这让我们意识到人性中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的人性有清醒的认识。

四十岁的悉达多两鬓开始出现斑白,而且更可怕的是,他在伽摩罗的眼角也看到了皱纹,衰老已经跟随上了他们。有一天,悉达多脸色阴沉地走进了属于他的一个园子,关上了门,感到了心中的死亡以及胸中的恐惧,他坐着,感到自己体内的东西在如何死去、枯萎、走向终结。……想到此他不禁全身毛骨悚然,他感到在他的内心之中,某种东西已经死了。

悉达多看到佛陀谦逊地走着自己的路,并且陷入沉思之中,他那宁静的面容上,既无快乐,亦无悲伤,似乎在轻轻地发出回向于内心的微笑。带着这种隐蔽的微笑,他安静,从容,好似一个健康的幼儿。……他在一种永远的宁静之中,一种永不褪色的光芒之中,在一种完全的宁静之中,散发着柔和的气息。

当悉达多与自然融为一体时,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解脱。这暗示着我们面临的诸多精神困境,或许可以通过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来得到缓解和治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找回那份与自然的连接和敬畏之心。

在离开佛陀的时候,悉达多想:“我还从未见到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如此的目光和笑容、坐姿和行走的方式,我真的希望能够拥有跟他同样的目光和笑容、坐姿和行走的方式,那样自由,那样可敬,那样含蓄,那样坦率,那样单纯,同时又那样神秘。那么一个人只有进入了自己内心最深处,才能真正地具有那样的目光和笑容。好,我也要尝试着进入我自己内心的最深处。”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儿童心智的人。他们每天得到一点东西就高兴,失去点东西就愤怒,为了能够多得到一些东西,上演各种各样的诡计,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而这些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他觉得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儿童心智的人。

 伽摩沙密问悉达多说:“你会什么?”

“我能思考。我能等待。我能断食。”

“就这些吗?”

“我想就这些了!”

伽摩罗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他们没法挽回她的生命,伽摩罗在临终前的情景是这样的:她望了望悉达多,“你已经到达了那个目标?”她问道,“你已经找到了宁静?”他笑了笑,将自己的手放到她的手上。“我看到了,”她说,“我看到了。我也会找到宁静的。”“你已经找到了宁静。”悉达多轻声说道。

有一种认识在悉达多那里慢慢盛开,慢慢成熟,这便是有关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他一生长期探索的目标是什么,这一方面的知识。这一知识无非是在生命之中的每一瞬间对灵魂的一种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秘密的技艺。它能够对统一进行思考,能够感受和呼吸到这一统一。慢慢地这一想法在他心中像花一样盛开了,也在婆薮提婆鹤发童颜的脸上体现出来:这便是和谐,这是有关世界永恒圆满的知识,是微笑,是统一。

当悉达多全神贯注地倾听这条河,倾听着由上千种声音合成的歌声时,当他既听不到苦恼,也听不到嘲笑时,当他的灵魂,不再束缚于任何一个声音时,跟随他的自我进入声音时,他倾听的是所有的一切,是全体,是统一,那么这一由上千种声音构成的伟大曲调已经凝聚成了一个唯一的字,那就是“唵”:圆满。

 “你听到了吗?”婆薮提婆的眼神再度问道。

在这一时刻,悉达多终止了与命运的搏斗,也终止了痛苦。在他的脸上焕发着对知识的喜悦,他不再与任何的意志作对,他认识到了圆满,他完全同意那万象之流,那生命之流,他充满着同情,充满着欢乐,献身于水流,归于统一之中。

“当有人在求道的时候,”悉达多说,“很容易会出现这种情况,他眼中只看见他所寻求的东西,但他什么也不能够找到,不能让任何东西进入他内心,因为他一心只想着被寻找之物,因为他有一个目标,因为他为这个目标所支配。”

求道意味着:拥有一个目标。而得道则意味着自由,内心开放,没有目标。这位尊者,你也许实际上是一位求道者,因为你在努力寻求你的目标,也许你要寻的东西就在你眼前,而你就是视而不见。

 《金刚经》中,佛陀不断地强调“无一法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是能够想到的思想,能够说出的词语,都是片面的。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或者正处于一条缓慢向着尽善尽美的道路上:不,它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一切罪之中都包含了慈悲,一切小孩子身上包含有老人身上的东西,一切婴儿身上都包含着死亡,一切垂死者身上都包含着永恒的生命。

没有谁能够看到另一个人在他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在强盗和赌徒那里,佛陀在耐心地等待着,在深入的禅定之中,有可能取消时间,可以同时看到一切已经存在的、现存的以及将要生成的生命,那么一切都变得美好,一切都很完美。

因此,在我看来,凡是存在的都是完美的,对我来讲死与生、罪与圣、智与愚全无差别,一切必然如此,这一切只需要我的赞同,只需要我的同意,需要我具有爱意的同意,那么这一切对我来讲都是美好的,于我只有益处,永远不会有任何损害。

悉达多给劬嫔陀讲了这些重要的事情,最后他说:“啊,劬嫔陀,在我看来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对于伟大的思想家来讲,透察这个世界,说明这个世界,藐视这个世界,都是重要的事情。但在我看来,唯一重要的事情是能够去爱这个世界,不去藐视它,不去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赞叹和敬畏之心来观察众生。”

知识可以传达,但智慧却不能。悉达多从一个婆罗门之子,成为一个沙门,然后跟随佛陀听法,之后回到尘世,体会到爱恨情仇,体会到金钱和欲望,最终在河边倾听着河水的声音,跟自己和解,跟整个世界和解,认识到爱才是这个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


海运经纪
东港集团80年起源亚洲,全球六家分支近百名经纪主营:液体化工品、动植物油、船舶买卖、原油成品油、干散货、船舶总代理等,电话:021-51097558 邮箱:chartering@eastport.cn;www.eastportmar.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