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篦”到激光,白内障治疗日益精准

文摘   2024-08-09 20:30   上海  

我国治疗白内障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使用金针治疗的记载。


当下,随着激光技术的运用,白内障治疗效果更好,创伤微小,手术更加精准。


图片来源:pixabay


 第一阶段:“金篦”刮目复见明 


白内障,顾名思义是眼睛中出现一层白色屏障。如果将眼睛比喻成相机,能够调节光线路径的透明晶状体就相当于相机的镜头。白内障则是镜头的镜片产生浑浊,使光线无法正常透射。

初时浑浊还不严重,视物就像被蒙上一层轻纱,望出去的世界模模糊糊,无论使用哪种眼镜都无法看清;当病情进展后,晶状体浑浊严重,外界光线难以穿透,患者就近乎失明了。

在中国古代,古人会使用针拨手术来帮助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由于医者常使用金针(金篦),因此相应的治疗方法被称之为“金篦术”。

杜甫在《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写道:“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白居易也得过白内障,并作诗记录:“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事实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可以令浑浊天然晶状体复原的方法。金篦术其实就是使用金针将无用的晶状体直接推入眼球内部,沉在底部,从而让光线透入并照射眼底。

这一治疗方法固然能帮助患者重见光明,但失去了晶状体的调节,想要看清外界事物就变得非常困难。其治疗效果只能说得上是“聊胜于无”。


图片来源:pixabay

 第二阶段:柳叶刀摘除晶状体 


为能完整去除浑浊的晶状体,医生们使用手术刀做白内障摘除手术,将晶状体周边的囊袋切开后,完整取出晶状体,然后将囊袋上的切口缝合起来。这样做的缺点是创伤大,并发症明显;且由于晶状体缺失,患者术后会有严重的散光症状。

为改善白内障患者视力,替代天然晶状体的人工晶体出现,随后医生们发现,晶状体后囊膜在人工晶体植入时很有用,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获得应用。但该手术需要缝合的切口依然是个难题,这种方法有愈合慢和感染风险高等缺点。

鉴于晶状体的大小,手术切口小了很难完整取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Kelman发明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使用超声波粉碎晶状体,然后抽吸去除;之后再将人工晶体植入,为患者恢复视力提供帮助。由此利用小切口和微小切口,无需缝合的白内障手术得到普及。


图片来源:pixabay


 第三阶段:治疗迈入无刀时期 


在武侠小说中,心中有刀、手中无刀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白内障手术开始应用飞秒激光,从而不再使用手术刀。

在手术中,眼科医生会使用激光在患者的角膜上做切口,再撕开晶状体外的囊膜;激光的应用使得手术切口位置和大小更加精准,对患者眼球的伤害进一步减小。之后再利用激光将晶状体分割成小块;对付已经劈成小块的晶状体,使用更小能量的超声波便能完成乳化;更小的能量也意味着对眼内组织更小的损伤,以及更高的手术安全性。

在激光技术进步的同时,人工晶状体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多焦点人工晶体和景深延长型人工晶体能帮助白内障患者看得更加清楚。

多焦点人工晶体就像在原本晶状体的位置放入一副多焦眼镜,无论是看远、看近,还是看中等距离,都能清清楚楚。多焦点人工晶体虽然能实现多点对焦,但看远、看中、看近的过程中,各有一段距离无法看清,这种清晰的视觉是跳跃式的。

景深延长型人工晶体则能解决看远看近转换时的过渡问题,通过特别增加景深设计,可使患者在保留远视力的条件下获得理想的中间距离视力。

这些人工晶体在植入前呈折叠状,可以从激光提供的小切口植入,待其放到指定位置后展开,即可帮助患者恢复视力。
         


文、编辑 | 陈易
指导专家 | 郭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眼科 主任医师、眼科学博士
审核 | 叶海霞
监制 | 李文井
医学支持 | 上海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

 往期回顾 

 想睡觉却异常清醒?调整心态是关键
 治炎夏易发的“麦粒肿”,耳尖放血效果好
 片仔癀虽好,但不适合养生保健

《康复》杂志原创出品,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于后台回复“转载”获得授权



点""更健康 


康复杂志
《康复》杂志创刊于1986年,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管、主办,上海医学会科普分会支持的的省部级医学科普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