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最新时评素材精选

教育   2024-12-25 16:16   河北  

1.文化自信与春节申遗

春节申遗成功中国年味香飘世界

殷建光

12月4日,正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春节的文化认可,这是中华文化精彩世界的扬帆启航。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载体,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和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结束,春节将家的温暖、亲情的纽带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编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铺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春节申遗的成功,是对这一文化现象全球价值的认可。春节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齐鸣的喜庆氛围,年夜饭桌上一道道寓意吉祥的菜肴,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和谐、团圆、希望的执着追求。这些习俗,穿越千年的时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美丽了东方大国,启迪了世界文明。

春节申遗的成功,是中华文化自觉自信的体现,是大国担当的折射。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全球范围内庆祝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窗口。从纽约时代广场的春节灯光秀,到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舞龙舞狮;从悉尼海港大桥的烟花盛宴,到巴黎卢浮宫的“中国新年展”,春节已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盛宴,让世界各地的朋友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春节所倡导的“家和万事兴”、“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都是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通过春节这一文化符号,我们向世界传递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中国形象,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人类文明奔腾贡献中华文化力量。

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起点。春节申遗成功,是对过去的肯定,是对未来的期许。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如何让传统节日保持生命力,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传统的书信拜年,到如今的微信红包、视频连线,科技让亲情与祝福跨越千山万水,更加便捷地传递。一些新兴的文化活动,如春节音乐会、网络春晚等,也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在保持春节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特色,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相契合。比如,倡导绿色春节,减少烟花爆竹的使用,转而通过植树造林、环保公益等方式庆祝新年;或是推广“文化+旅游”模式,利用春节假期,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游客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春节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春节申遗成功,中国年味香飘世界,让世界沐浴浓浓年味。春节,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文化自信的传统节日,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跨越千山万水,联结起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扬帆起航,共创中华文化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河网2024年12月5日)

让春节之美绽放于世界舞台

关末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过春节,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仪式感。千百年来,作为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传统节日,春节包罗了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一项民俗都体现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与精神向往,维系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特别是在纷争不断的今天,春节里所蕴含的和平、和睦、和谐等文明理念,为回答很多世界之问提供了重要启示。

“春节入列世遗”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份特别礼物,也提醒我们要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泱泱华夏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从辞旧迎新的春节到慎终追远的清明,从祈福纳祥的端午到折桂望月的中秋……人们对其中伦理观念、习俗风物、审美情趣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象化体现。近些年来,我们也在不断以创新方式,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无论是生肖款“冰墩墩”接棒亮相成为文创顶流,还是龙舟“村超”将乡土情怀与竞技激情完美交融,抑或穿汉服、马面裙、新中式成为外国人过中国节的“打卡标配”……一系列文化景观都有力证明了,中华传统始终能找到适合的生长方向。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守护好传统节日的内核,能为亿万人民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随着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更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文化故事说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感兴趣,特别是要善于在“小而美”的细节处打通关窍,做活中国节日大IP。

当习俗融进现代时序,当仪式浸入生活肌理,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正绽放于世界舞台。以春为始,不负传承,我们一定能更好把握当下、走向未来。

(《北京日报》2024年12月6日)

2.从汉语盘点回顾2024

“汉语盘点2024”,致敬奋进的中国

姚隽

11月20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4”活动在京启动。今年的活动分为启动、票选和发布三个阶段。活动期间将陆续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年度十大新词语”。12月20日,“汉语盘点2024”活动将揭晓“年度字词”。

从“尔滨”的冰雪激情到“阿勒泰”的人间仙境,从“古建之旅”的文化寻根到“山河四省”的中原情怀,从“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到“China Travel”的全球瞩目……一个个“新语”“热词”“关键字”,描述蒸蒸日上的今日中国。它们不仅仅是地理或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进昂扬的生动写照。

“只言片语”回眸逐梦历程。与时代一起奔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追梦人。从“摆脱班味儿,加入青年夜校”的求知若渴,到“与偷感和解,拒绝精神内耗”的心理调适,再到“漫步公园20分钟,逛逛宝藏小城”的悠闲自在,这些字词无不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身的成长与变化。在推选的热潮、投票的激情、互动的热烈中,社会各界共绘一幅时代画卷、共鸣一曲奋进心声。

“汉语盘点”讲述乘风破浪的中国精彩。从主办方推荐的国内字“质、稳、融、安、振”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融合、安全保障、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国际字“智、选、降、分、治”则反映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凸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从“质”的稳步提升,到“稳”的坚实步伐,再到“融”的开放姿态,这些字词不仅概括了国家的发展状态,更映射出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而“振”字,则如同一声号角,激励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奋斗,不断前行。

年度字词的背后,是无数中国人的奋斗与拼搏。从“以旧换新”的政策赋能,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再到“未来产业”的创新前沿,这些字词不仅记录了国家的发展轨迹,更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追求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方面的坚定信念与不懈奋斗。正是这些奋斗者的身影,构成了中国最亮丽的风景线。

“汉语盘点”,是对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有力注解。我们不仅看到了过去一年的辉煌成就与深刻变革,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坚定信念与昂扬斗志。“汉语盘点2024”,回望我们共同走过的路、共同经历的事,也激励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携手前行、勇攀高峰。

(红网2024年12月6日)

3.归来仍是顶流的李子柒

传统文化赛道“顶流”李子柒回归——优秀作文素材

【人物简介】

李子柒,微博知名美食视频博主,微博签约自媒体人。被誉为“东方美食生活家”。

2016年初,李子柒开始拍摄手作视频。前期视频从编导、摄像、出演、剪辑都由李子柒完成。李子柒的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人真实、古朴的传统生活,以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

李子柒作品中传达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及其内容中结合人生经历传达出的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曾被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等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2018年1月,全网粉丝数量近2000万,累积播放量近30亿,被誉为“2017第一网红”。

时隔三年,归来仍旧热爱。2024年11月12日下午,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带着她的最新作品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优秀标题】

《岁月静好,匠心依旧》

《文化的桥梁,心灵的归宿》

《麒麟回首,万事不愁》

《非遗之美,匠心独运》

《清谈可以饱,梦想皆无由》

《归来依旧热爱,热爱依旧归来》

【适用主题】

1.归来的光芒:文化的力量

李子柒的归来,如同一股清流,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尊重。她的视频,不仅仅是美食的制作、手工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一种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李子柒的视频如同一剂温柔的良药,治愈着人们内心的浮躁与焦虑。她以独特的视角,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诗如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2.粉丝的坚守:情感的共鸣

在李子柒停更的这段时间里,她的粉丝并未散去,反而以一种更加坚定的姿态,等待着她的归来。这种等待,不仅仅是对一个视频博主的期待,更是对那份纯真、质朴生活方式的向往。李子柒的视频,如同一扇窗,让人们在繁忙与喧嚣之外,找到了一片宁静与美好。她的归来,让这份情感得到了释放与共鸣,也让她的影响力再次达到了新的高度。

3.品质的保证:匠心的传承

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离不开她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过程,从手工艺品的制作到场景的布置,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这种匠心独运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中,更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她的归来,带着更多的匠心之作,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深度。

4.社会的反响:文化的自信

李子柒的归来,不仅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更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成功,不仅在于她个人的才华与努力,更在于她所代表的文化自信与传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李子柒的视频,以一种生动、直观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多样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5.文化的桥梁,心灵的归宿

李子柒归来,依旧是顶流,这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她用镜头记录下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点滴,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李子柒的视频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更连接着每一个渴望心灵归宿的人。她的归来,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能够触动人心、传递正能量的文化,永远都不会过时。李子柒的归来,是文化的胜利,也是心灵的回归。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让我们一同期待,她能继续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美好,用文化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归途。

6.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要传承,也要创新。李子柒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她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传统农耕生活和手工艺制作,如制作毛笔,从选材到成品,她严格遵循古老工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正是传承的关键所在。同时,她又运用现代拍摄手法,赋予了这些传统内容新的视觉体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这告诉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时,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7.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用心。毫无疑问,李子柒在中国乃至海外的火迅速走红让一个立体、多元的中国迅速被世界人民投以艳羡的目光,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被更多人所认可,所接受。与平常的主流媒体围绕高铁、5G、支付宝等新兴技术所展开的中国故事不同,李子柒凭借回归自然,再现旧时中国的耕作生活,用她的另一种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并在世界范围内脱颖而出,这给了我们新的启迪与方向:唯有用心,方能讲好中国故事。

8.文明网红,大美中国

一人一机一幅画,一枝一叶阅人生——做文明“网红”,撑起道德的天空。“不言不语早已道尽岁月,不温不火却早已流入人心,述说着中华千年魅力。”这是人们对李子柒的评价。相比那些“网红”乱象,通过拍摄自己的田园生活而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之美的李子柒实为“网红”中的一股清流。这一清一浊、一静一闹昭示我们:做文明“网红”,而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定能向世界呈现大美中国。

9.文化自信

一人一座秋干架,一家一国中华情——做文化“网红”,增强文化自信。余秋雨曾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实是沉淀的结果。是的,沉淀。一个视频,一屋俩人,三餐四季,一个普通的女孩子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李子柒学习制作文房四宝的视频拍了近两年;为了酿造传统黄豆酱油,她从种黄豆开始;为了做蛋黄酱,她从养小鸭子开始……这个穿着粗布汉服干农活的姑娘,执着于回归万物本质,用一帧一帧的画面,尽显千年中华文化自信。

10.智慧传承,勇于创新

追传统之窈窕,成文化之新章。折梅酿酒,采薇烹鲜,染布裁衣……李子柒借助互联网+的新形式,传承中国的古典美、“桃源梦”,这是对“拿来主义”的动人诠释。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为李子柒的尝试做了注解。从传统中拿来“采菊东篱下”的性灵之美,从时代里拿来“巡天遥看一星河”的科技之光,智慧传承,勇于创新,传统文化才能风姿窈窕,奏响新章。

【时评】

1.工人日报:《归来仍是顶流,“站”在李子柒背后的是厚重的传统文化》

“ 不得不说,李子柒及其团队选对了赛道,一个有持续生命力的赛道:非遗文化的传播。李子柒自当年“出道”,就是这个领域的扛旗者。而充满匠人精神的三年深耕与积淀,让她和团队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其他团队难以匹敌的比较优势。”

2.极目新闻:《李子柒回归视频播放量5小时破亿,质朴与美好总会有人守候》

“在日落月升,风轻云淡的乡野桃源,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做一扇技艺传承了八千多年的漆门,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为,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雕琢,让人透过她的镜头,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精妙绝伦,专注细致的匠心之美。”

3.澎湃新闻:《出走三年,李子柒归来为何仍是顶流》

“李子柒在短视频时代把《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里的田园文化密码具象化了。”

“李子柒得到了万千瞩目,是因为触碰到了传统文化里一种独特的情结,并将之传播了出去。”

4.新京报:《李子柒回归,一个更纯粹的短视频赛道会到来吗》

“李子柒还有大量的类似突破自我、同时也是引领拓展行业赛道的新尝试值得挑战,比如传统文化短视频与商业的融合、深度有内涵的内容的持续输出、商业化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等。”

人民网:“深耕内容者依旧为王,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视频作品,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4.可爱经济与情绪价值

“可爱经济”何以抚慰心灵

许华凌

745岁的妙应寺白塔“穿”上毛衣顿添糯感;地坛的枫叶和银杏叶变成了毛绒玩具,露出可爱搞怪小表情;古希腊胜利女神在国博靠“软萌”出圈,一度断货……一股“毛绒绒风”正在北京文旅市场掀起新风暴。文创设计的选题已经从“历史传统”深入到“当下生活”,年轻人更舍得为“可爱经济”蕴含的“情绪价值”买单。

在社交平台上,各地文旅推出的特色文创很是吸睛,甘肃“麻辣烫”、陕西“肉夹馍”、山西“刀削面”、杭州葱包桧、绍兴臭豆腐等美食,都变身为可玩可装饰的毛绒玩具。“毛绒绒风”是文旅产业可爱化的生动体现,也是对年轻人追求“可爱经济”的顺势回应。年轻人不仅获得了愉快的互动购物体验,还收获了满满的情绪价值。正是这种“情绪价值”的浸润加持,使得更多年轻人成为“可爱经济”的拥趸。

“可爱经济”的外在表现为文创新产品的“绒化”,内核则是尊重和满足公众的情绪价值。历史传统的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美食小吃,有了更高级的外在表现形式,年轻人个性化需求就能被更好满足。既具有表现上的仪式感,又兼备体验上的新特感,正是年轻人爱上这些毛绒玩具的重要原因。

“情绪价值”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情感表达等方式,给他人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抚慰。这种价值并非物质上的给予,而是通过情感层面的交流实现。从淄博烧烤的盛极一时,到“尔滨”冰雪的走红出圈,这些现象背后都体现了对公众情绪价值的重视,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让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渴望被抚慰、被关注、被爱护,在这个过程中,情绪价值的投射是非常重要的。“可爱经济”作为一种新型消费形式,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消费动力。各种情绪价值消费催生出一批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涌现了一批新服务、新群体,“可爱经济”日益成为消费市场新的需求密码和拉动消费升级的助推器。

“毛绒绒风”的吹送,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毛绒文创正成为文旅市场的新晋“顶流”。毛绒文创这股风想要吹得长久,一是要通过内容挖掘、产品塑造、营销推广等措施提升产品文化内涵、文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二是要结合当下新时代的审美风尚,打造多样化消费场景,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化消费体验;三是顺应消费市场趋势的新变化,挖掘产品背后的情绪价值,打通消费者情绪痛点,满足消费群体情感诉求;四是大力发展萌宠经济、解压经济、怀旧经济、悦己经济等新业态,创造出更具情绪价值的文旅产品和服务。

“可爱经济”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更好纾解人的压力并抚慰他们的心灵。“可爱经济”催生出的情绪价值消费,正在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一个新支点。更多市场主体应该敏锐洞察市场趋势,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系,让产品成为互动的容器。谁能够提供触动消费者情感的产品或服务,谁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多优势。

(《中国青年报》2024年12月5日)

5.楷模之光与英雄力量

以楷模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孙思可

中央宣传部日前授予单杏花“时代楷模”称号。单杏花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她致力于我国铁路客票系统研发20余年,主持铁路运输组织、旅客服务、收益管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带领团队将12306系统建设成为全球交易量领先的超大型实时票务系统,为我国铁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单杏花作为中国铁路客票系统研发团队的核心,见证了中国铁路客票信息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过程。在科研上,作为技术带头人,她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累累硕果;作为团队负责人,她肩负着管理团队和凝聚人心的重任。28年来。单杏花怀揣着梦想与追求,在铁路客票技术创新领域默默奉献和坚守,书写了中国铁路客票系统领域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干一行、精一行、爱一行,这是单杏花对铁路科研工作的最初承诺。作为团队的“领头雁”,儿子刚过百日,她就奔赴岗位,继续从事客票研发工作;2012年春运中,面对“井喷式”访问量,单杏花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拼搏奋斗了50个昼夜,终于攻克了服务器的世界难题。曾有公司愿意出4倍于当时的薪酬聘她,但是被她拒绝了。“我很清楚,这份工作不是获得名利的手段。我之所以选择留下,是因为我确实喜欢并爱上了这份事业。我喜欢一次又一次铁路客运业务创新后的获得感,喜欢研发软件攻克难关后的喜悦感,喜欢旅客购票出行获得便利后在网上给出好评的幸福感。”像守护孩子一样,12306系统在单杏花的团队呵护下茁壮成长。精钻深研、矢志创新,12306售票系统才完成了一次次历史性突破,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28年来,单杏花参与和带领了无数次的客票系统升级,由于铁路24小时的售票服务要求,系统升级一定要申请夜间暂停售票服务后进行,每一次系统的升级突破,既要将复杂的客票计算规则融入新系统,又要让旅客动态掌握客票票价和售退信息,指间一瞬间的简单操作,背后却有无数次的运算和优化,晚上待系统停止售票后,团队成员再上线对白天优化的内容进行全面测试,一直干到凌晨三四点才休息,夜以继日地钻研成为单杏花的工作常态。

“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多选择,但只要是对旅客是好的,对铁路运输组织是好的,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去做”于是我们在2020年看到成功全面推广的电子客票,如今12306软件还实现了学生火车票优惠资质在线核验,上线运行铁路务工团体票功能,推出了适老化及无障碍版本,推广铁路畅行码、在线选铺、火车票起售提醒订阅,全面推行数字化电子发票……群众的“出行难”在不断向“走得好”转变的背后,是单杏花始终的坚持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

在中国铁路勇当先行,服务亿万旅客平安出行的今天,单杏花依然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根在12306研发维护的第一线,用默默奉献坚守赤诚初心。正是一批又一批像单杏花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的拼搏奋斗融入国家发展进程,融进人民幸福生活,才能让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屹立世界,更让一个国家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无限光明。

以科技之光铸就时代之魂,以奋斗之姿照亮未来征途。我们期待更多脚踏实地的奋斗者,以单杏花为榜样,以最美芳华挥毫落墨最美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共聚星火,汇聚能量,再创辉煌!

(大河网2024年12月10日)

汲取楷模力量

朱梓铭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承载亿万旅客。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不负青春韶华。近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单杏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为广大党员干部汲取楷模力量、砥砺奋进前行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楷模是抓得住的能量,与楷模越近,心灵共鸣就越响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无论是坚定当好电力先行官的高新连心桥党员服务队、始终冲锋在前的宝塔消防救援站,还是全身心投入上山文化研究宣传的徐利民、为民族地区繁荣稳定贡献法治力量的鲍卫忠,楷模之光亮如明烛、灿若星斗。虽然工作的领域、成就的方向各有不同,但其所展现的都是对党之忠诚、爱国之至诚、为民之赤诚,都是共产党人把理想信念化为行动力量的政治品格和先锋形象。

平凡中彰显伟大,行动中践行信念。多年来单杏花投身于我国铁路客票系统研发,带领团队将12306系统建设发展成全球超大型实时票务系统,不断书写推动铁路客运服务提质升级、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火车头”的至诚大爱。如今,12306变得愈发强大和智能,临时电子身份证上线,无证一样扫码乘车;互联网订餐服务火速上线,火车上吃外卖变成现实;上线适老化、“残病旅客”专项服务,高峰日均访问量达到500亿次量级,每秒钟售出1000多张车票……让人民群众出行体验更美好,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语,而是体现在单杏花同志带领团队做出的一项项重大突破、细微改革中。汲取楷模的力量,就是要主动学习楷模,把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镌刻在血液里,焕发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政治品格,培育至诚奉献、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操,以楷模之力铸就不朽的精神底座。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这些凡人英雄,在平凡中创造伟大,用点点微光汇成灿烂“炬火”。只要心中有那颗向上向善、忠诚担当的“种子”,并用行动践之,就能用一束光去点亮另一束光,这就是“时代楷模”身上传递的鲜活价值。大写的人生,靠一步一个脚印写就;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愿景,更需紧抓时代机遇、接续拼搏奋斗。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还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等待跨越,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各项任务艰巨,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担当主角、争先干事,激扬忠诚干净担当的精气神,让楷模之光闪耀在为国为民奉献的远大志向中。要把握时代机遇、投身建设大潮,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坚定发展信心,在敢为善为、务实落实中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楷模力量无穷,人民事业长青。让我们沿着楷模的方向和路径前行,把忠诚落实在行动里,把干净融入日常中,把担当投入事业上,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一路追光,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阔步进发。

(人民论坛网  2024年12月10日)

“最强大脑”是怎样炼成的?

单晓东

近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单杏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这为广大党员干部汲取榜样力量、砥砺奋进前行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段段闯关夺隘的奇迹,单杏花这朵娇小坚毅的“铿锵玫瑰”,犹如一首动听的“红色旋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给人以启迪、赐人以力量。她是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最强大脑”,被誉为“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强国建设的铁路先锋”。这一切绝非偶然。“最强大脑”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带着崇敬的心情,仔细阅读字里行间直抵人心的事迹,方能从中找到答案。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为了“不让农民工兄弟多等一个春节”,她牵头成立农民工团体票系统研发团队,上线运行铁路务工团体票功能;为了让信息技术发展惠及更多老年旅客,结合老年旅客的行为特征和使用痛点,适老化及无障碍版本上线,单杏花时刻保持“我本百姓、根在百姓”的朴素情怀,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价值旨归,出真招、出实招、出硬招,让群众实打实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出行“温度”。学习单杏花,就是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把“人民至上”注入血脉、融入灵魂,沉下心来问需于民,静下心来问计于民,在纾解民困、排解民忧上用情,在惠泽民众、温暖民心上用力,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用实际行动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作为中国铁路客票系统研发团队“领头雁”,她想人民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带头钻研不舍昼夜、不知疲倦,一遍遍推倒重来、一回回极限测试,引领团队实现一次次弯道超车、一轮轮跨越飞跃,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响彻云霄。向单杏花看齐,必须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紧迫感,汲取锐意创新、顽强拼搏的精气神,在思想上“破冰”、在行动上“突围”,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想常人所不敢想,乐于疑常人所不敢疑,争当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的创造性实践中,实现更多“由0到1”的突破。

躬行践履始玉成,行而不辍终致远。从推出站内导航服务到互联网订餐服务火速上线,单杏花一马当先、追求卓越,咬紧牙关、善做善成,把一个个想法变成了办法,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惟久久为功者进,惟持续发力者强,惟奋勇搏击者胜。“再难也要啃下来”,党员干部要像单杏花那样,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气概,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昂扬志气,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魄力,把“改进任务”当作“进步阶梯”,把“改革清单”当作“价值账单”,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锤接着一锤敲,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劈波斩浪,依靠顽强拼搏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单杏花为镜,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把个人“小我”融入家国“大我”,自觉在平凡岗位上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论坛网  2024年12月16日)

6.铭记历史,捍卫正义

捍卫历史记忆是为了捍卫历史正义

郑宇飞

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让真相抵达更多人,以正义感染更多人,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

今天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草木含悲、山河垂泪,庄严祭奠寄托着人们的悲怆与追思,警示我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1937.12.13”!侵华日军野蛮入侵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屠杀惨案。日寇进入南京后的6个星期中,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中国人丧生屠刀之下,30多万中国平民和战俘遭到有计划地残忍折磨和血腥屠杀。87年过去,时间从未抹平伤痛,更不会湮没真相。“万人坑”的累累白骨,展现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的反人类罪行,南京城墙上依旧清晰的弹孔,是刻在中华儿女心头永远的伤疤。

抗战是中国人苦难深重的血泪史,更是一部写满英勇与大义的抗争史。早在德国闪击波兰、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中国就开始独自抗击日本法西斯,是二战参战时间最早、作战时间最长的国家。14年间,中华儿女抛头洒血,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际,让“中国必败”的预言不攻自破,向全世界宣示了正义的力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年复一年的国家公祭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今天,我们仍以最沉痛的心情重复这段往事、以最庄严的仪式祭奠受难同胞,是对暴行的愤怒控诉,更是因为抗战史饱含着这个国家涅槃重生、一路走来的艰辛求索,蕴藏着这个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不衰的精神密码。时至今日,世界还是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局部冲突硝烟四起。捍卫和平,依然任重而道远,居安思危,依然是安邦定国之要。

“只有人人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有希望。”然而,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不断为侵略历史翻案、践踏国际法理,将南京大屠杀弱化为“南京事件”,某些政客更年年“拜鬼”,公然为军国主义“招魂”。在国际舆论场上,西方叙事也在不遗余力将整个东方战场边缘化。无论是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等侵略者的暴行,还是中国血洒疆场的大小会战,都不同程度遭遇“遗忘危机”。每当关于中国的抗战史料掀起热议,总有外国网友表示震惊,“自己从未听说过”,某些社交媒体更曾以“血腥”“内容敏感”为由对相关图文进行删帖、封号。正如《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作者、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所指出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二战中有贡献的盟军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偏差,中国的伟大贡献,随着亲历者的离世而被忽视和遗忘。”

某些人给战争记忆贴上封条,或将史书重新涂抹,或稀释公理道义,或歪曲历史定论……与其说是“失忆”,不如说是“故意”。二战之后,中国成为西方对东方冷战的对象之一,西方故意漠视、矮化、贬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作用,并通过夸大自身贡献,塑造英勇无畏、拯救世界的形象,以期赢得国际声誉并巩固霸权地位。尽管冷战已结束多年,诸多证据也得以“重见天日”,但那些在冷战时期形成的观察国际事务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并未消失,反而随着国际政治结构性矛盾的上升更加凸显。一些人不停强化地缘竞争、拉帮结派,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偏袒所谓的“利益阵营”,本质上还是通过重塑或篡改历史记忆达到解构主流、服务私利的目的。

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一书中写道,“除非有人促使世界记住这段历史,否则悲剧随时可能重演。”要守护和平,就必须捍卫历史正义,就必须冲破叙事霸权,由我们自己讲述、解读自己的历史。从拓展文物挖掘范围,到寻找各国亲历者,再到无数民间力量搜集证据……近些年,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场“保卫战”。特别是在具象的还原、定性的评价之外,也有很多在史实与情感之间找到契合点的鲜活表达。比如,国产影片《里斯本丸沉没》在多个国家公映,以文艺为载体“打捞”中国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底的“死亡之船”。主创团队寻访英、美、日、中核心当事人及后代,全方位反映了二战中日军的暴行、英俘家庭的创伤、舟山渔民的义举,坚定地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面对全新的外部环境和传播生态,要继续在史料支撑上牢固建立中国抗战“史识”,以世界视角构建更多关于和平的共识。

“南京碇泊场”照片首次曝光,《关于上海、南京的防空设施》原始文件入藏……越来越多铁证不断从时间的尘埃中露出真容。从历史向未来,让真相抵达更多人,以正义感染更多人,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

(《北京日报》 2024年12月13日)

在历史回响中积蓄前行力量

苏丹

当冬日的寒风拂过古老的城墙,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这个日子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它不仅仅是数字与日期的简单组合,更是民族记忆与情感的深刻烙印,是亿万中国人民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与警醒。

南京,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曾见证了中华民族最屈辱与最荣耀的时刻。1937年的冬天,这里成了人间地狱,无数无辜的生命在日军的铁蹄下惨遭屠戮。那是一段血与泪的历史,是人性与文明的巨大考验。然而,正是这段历史,激发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绝望中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30万这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绝望。“我要活着,为历史作证!”每位幸存者的证言,是老人心头一生都无法愈合的伤痕,更是一段不应被遗忘的记忆。

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人性的光辉也从未远离。国际友人约翰·拉贝、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约翰·马吉、明妮·魏特琳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保护了中国平民,揭露了日军的暴行。拉贝因揭露日军罪恶而受纳粹迫害,却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拉贝日记》的发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那段历史,记住了那些勇敢无畏的国际友人。这些历史见证者和捍卫者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更是关于人性、勇气、正义和和平的永恒赞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无论历史多么黑暗,总有人愿意站出来,用光明驱散阴霾。

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各地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缅怀死难同胞,无数国人在此时此刻凝聚在一起,共同祈愿和平、祈盼未来。当我们再次站在这个时刻,回顾那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警醒。铭记历史的教训,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缅怀无辜的死难者,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当前,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

历史大势浩荡前行,民族复兴前景光明。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正义的旗帜高高飘扬。

(中国江苏网  2024年12月13日)

从历史凝望未来

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全城在这一刻静寂。

又是一年“12·13”。初冬的南京,一半斑斓,一半萧瑟。今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和平大钟再次被撞响,凌厉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城市上空,街头车辆停驶鸣笛,往来行人伫立默哀。

这一刻,定格家国之殇。“1937.12.13”,以血泪书写的日子,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记载于此。6周时间里,30万同胞遇难。“300000”,累累白骨堆起的这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那是我们的同胞。此时此刻,穿越历史的烟尘,依稀还能听到黎庶的悲声、亡灵的呜咽。

这一刻,警钟长鸣于心。昭昭前事,惕惕后人。30万同胞以生命告诉我们:国弱则民辱,国破则家亡。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却这段历史,尽管它带给我们无尽的屈辱和愤懑,尽管每次回望都会让人倍感沉痛和悲恸。声声警报、阵阵鸣笛,正如警钟振聋发聩——国耻不能忘,我辈当自强!

这一刻,唤醒民族记忆。身体的伤痕可以愈合,民族的记忆不能湮灭。“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不曾忘、不敢忘、不能忘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之名、以法护航的庄严祭奠,让一座城市的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世界记忆。

时间的刻度里,潜藏着生长的力量。从“一分”到“一日”到“十年”,从“一馆”到“一城”到“举国”,设立公祭十年来,每一个名字、每一次讲述、每一段故事,都是对记忆的重启,对历史的回应,对和平与爱的呼唤。

“时间的证人”逐渐少了,“记忆的火种”却生生不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墙上,如今仅有32盏代表幸存者的灯还在亮着。仍是这面墙前,幸存者后代32人成为“记忆传承人”,还有更多的人将传播历史真相的“话筒”紧紧握在手中。逝者已矣,生者可追;时间向前,记忆不灭。

走近、倾听和传播成为共识之举。悲情,不是国家公祭的底色;共识,在仪式感中凝聚。纪念馆内几十万条留言,寄托着世界各地参观者对和平最真诚的祈愿;每年诵读的和平宣言和发行的公祭读本,让爱国情怀深深融入青少年的血液之中;两万五千多枚徽章,象征着志愿者们日拱一卒的努力和坚持……从记忆到共识再到行动,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长跑。

记忆接力传递,史实不断书写,“我”渐渐成为“我们”。从首个国家公祭日至今,几乎每年都有南京大屠杀史最新研究著作及相关书籍集中发布,每年都有“南京大屠杀再添铁证”的新闻被发掘,不断有人打捞起遗落在世界各地的记忆碎片,一片片拼出历史真相。十年来,参与海外同步悼念活动的队伍不断壮大,这段历史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民众所知晓。与南京同频的人们,在世界各地汇聚正义之声,构筑出坚不可摧的记忆共同体。

历史长河静水流深,经过沉淀之后,更能领悟它的启示。国家公祭,正是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契机:一次次于痛楚中倾听历史深处的回声,我们收获了什么,记取了什么?站在今天的坐标轴上,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才能杜绝人类浩劫的重演?

捍卫真相,是为了维护和平的尊严。“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今天从来都是安放在昨天的基座之上,如若遗忘甚至曲解历史,和平也不过是流沙上的大厦。也正因此,我们才要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对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都必须保持警惕、坚决反对。

铭记伤痛,是为了凝聚前行的力量。国家公祭是一次缅怀同胞的历史反思,更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洗礼。今天的中国,已经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今天的江苏,正在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这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最好告慰,也是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最大底气。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让我们于痛感中激荡报国之志、凝聚奋进力量,在新的征程劈波斩浪、砥砺向前。

回溯历史,是为了探寻未来的答案。过去从未走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叙利亚政局突变,逆全球化思潮对全球经济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世界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团结还是分裂?和平还是冲突?合作还是对抗?历史昭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相互砥砺、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上携手同行,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历史如镜,当我们凝望历史,就是在和历史无声对话;从历史凝望未来,我们才更懂得坚持与奋进的意义。今年清明假期,一个孩子的爸爸随手拍下的视频令人动容:几个孩子在瞻仰完革命烈士纪念碑后,顺着台阶坡面玩起了滑梯游戏,春光和煦,他们的笑容如此灿烂。愿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在孩子们的身上,也照耀在每个人的心中。

(中国江苏网  2024年12月13日)


漂似鸥
石老师,教龄22年,高级语文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多年高三毕业班教学经验,5年参加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工作。2018年成立工作室,聚合好友及部分优秀教师,开设小班及一对一个性化课程,欢迎莅临参观,共同探讨教学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