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资料电子版的家长或同学请加我微信piaosiou1979,进学习群索取
主题:距离(远和近)
前言: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我们于天地之间,总在感受和思考此与彼的关系,或远或近;或曾经远,如今近;又或如今远,而曾经近;抑或看似远,实则近;看似近,实则远……远近到底是什么?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作文题目一】
“附近”指个人实际参与的周围实在的生活范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附近”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有人针对一些人“以网为生”的现象认为,“附近”是个人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它使我们触摸到真实的生活,丰富对生活空间乃至世界的认知。
有人针对一些人热衷于追求远方的“风景”而忽视身边与自己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世界这一现象,告诫人们,“附近”就是星辰大海。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说附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指导】
1.命题作文,明确议论的核心话题就是“附近”
2.材料共有三段话
第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阐释了“附近”的基本概念定义,明确了议论的重心应该放在与“个人实际参与”和“周围实在”有关的生活范围内。第二句点明核心话题“附近”的论证方向和中心观点,即“附近”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有重要意义,表明本题的现实针对性。
第二段将“以网为生”和真实的生活对立而论,否定“以网为生”,肯定触摸真实的生活。“以网为生”就是沉迷于网络而忽视真实生活,如“网虫”“网瘾”等社会问题。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但是沉溺于虚拟世界,沉浸在“二次元”世界而忽略现实生活,人的其他感官则会钝化乃至退化,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这时候,需要我们抬头看看附近的人,触摸附近真实的生活,感知真实的世界,丰富对生活空间乃至世界的认知,在“附近”中建立个人与社会的连接。
第三段将热衷于追求远方的“风景”和关注身边与自己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世界对立而论,对盲目追求远方目标持否定观点,认为远方的“风景”虽好,世界虽大,视野虽广,但是我们身边日常生活间的种种小事所汇成的世界同样壮阔美好,这份近在咫尺的日常生活一如星辰大海一般广阔无垠。我们应当重视“自己身边与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世界”,立足现实,把握当下,脚踏实地地把身边事做好,在自己的生活“附近”发现“星辰大海”。
3.材料中三段话在内容上的关联
整体上看,三段话在内容上形成总分关系,第一段明确核心话题“附近”的概念定义和中心论点,即关注“附近”的意义,第二、三段分别从一个层面阐述。第二段围绕“附近”的第一层含义,也就是“真实的生活”展开,反对脱离现实社会,沉溺虚拟世界。第三段围绕“附近”的第二层含义,也就是“身边与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世界”展开,反对盲目追求远方风景、好高骛远而忽略身边的人、事、景、物。
【立意角度】
1.什么是附近?
“附近”指个人实际参与的周围实在的生活范围。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实际距离概念上的“附近”,也可以是抽象意义上的“附近”。同时“附近”又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说它的时候要有一个参比的对象。比如,相对于堂吉诃德的不着边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就是“附近”;相对于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就是人在认知层面上的“附近”,那这个“附近”既包括了我们非常近的家,也包括像非洲这样远的地方,因为它们都属于现实世界,所以“附近”不能以绝对的距离论。因为相对于虚拟世界的飘渺,现实世界无论在哪里都是“附近”。根据第二、三段对“附近”的两层含义阐释,可以把“附近”理解为相对于虚拟世界的真实生活和相对于远方风景的身边生活,其它合理的理解皆可。
2.为何要关注“附近“?
“附近”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思考:为何近年来,人们认识到“附近”的重要性?以前是否重视“附近”?当今和以前重视“附近”有何异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疫情又是如何让“附近”回来的(疫情时期,年轻人对于那句小时候常常挂在父母长辈嘴边的“远亲不如近邻”突然有了亲身的体会,从来都没有意识到的邻居突然“出现”了)?
角度1:关注“附近”就是关注现实的真实的生活,不被虚拟世界裹挟
角度2:关注“附近”就是关注身边小世界,不被远方“风景”迷惑
角度3:……
3.如何关注“附近”?
立足现实、关注当下、把握身边、脚踏实地
扎根于身边事、真实生活,从“附近”开始,行稳致远
4.“附近”与“远方”的关系
立足于“附近”,关注现实的身边的生活,在“附近”中挖掘生活的意义,在“附近”中感受星辰大海,所谓“近中有远”。
立足于“附近”,在关注“附近”、做好身边事的基础上把眼光放长远,逐步实现远大目标,追求远方风景,所谓“由近及远”。
【例文分析】
说附近
世界很大,在世界面前,人如沧海一粟般渺小。但幸运的是,我们有“附近”可言,我们生活在周围实实在在的一片天地之中。我认为,于“附近”开拓星辰大海,远胜于好高骛远,仅追求于远方的风景。
附近是我们能够切实参与、融入并有所作为的一部分领域。学习、工作、日常生活,这些茶思饭想之事,都能成为我们的“附近”。我们不能参与治国理政等大事,但我们能以学习为本,夯实基础,提升思想品质;我们能做好工作点滴,贡献绵薄之力;我们能投身志愿服务,让自己在渺小的人生中收获价值。与其整日思考那些遥不可及“无尽的远方”,想着自己在制高点处明晰个人价值,不如切实以双脚丈量脚下的一片土地,用双手让“附近”之事熠熠生辉。正如人言,“仰望星空,不如先脚踏实地”。
而我们所说的关注“附近”之事,并不一定与所追求的“远方”所割裂开来。我们追求远方是追求根植于远方的价值,但实际上做好“附近”之事,也终能达远方之价值。疫情期间,志愿者们投身战场抗疫,这正是他们融入“附近”的表现,他们能感知的真实生活并为之奋斗而有所作为。谁曾想,他们一举一动皆入国人之眼,响应国之召唤,医病救人,在所不辞。他们或许是“身如芥子,心藏须弥”,而理想价值的实现正是因他们于“附近”投入不辍,方开拓一片星辰大海。“敦煌女儿”樊锦诗也只是致力于其平常朴实的工作,却于“附近”中书写着文明保护、文化传承的佳话。由此观之,“附近”也有“远方”之效,于“附近”中开辟星辰大海,不亚于在远方创造奇迹。
揆诸当下,是否仍有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的人们?若是可将舍本逐末的习惯抛于脑后,专研“附近”之小事,或许也会开拓出一片天地。当然,若是囿于附近日常闲适,不立远方之志并做好附近之举,则终将归于平淡,个人价值无法充分显现。
朋友们,让我们用切实的志向坚定踏实地做好“附近”之事,体悟人生价值吧!
【作文题目二】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城市社区的黏合功能被消解,社区逐渐演变为“陌生人社会”,很多人在小区常常见面,却没说过话,大家对“附近”的关注越来越少,地理意义的“附近”已经转化为数字意义的“附近”。
现代化让我们彼此离得更近了,又似乎离得更远了。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解析:
材料指出当下城市社区主体间关联较少,常常见面却没有说过话,成了社区里“最熟悉的陌生人”。相比于乡村“熟人社会”邻里交往的热络,城市社区主体对“附近”的关注和了解较少,和附近的人缺少交流、信任、合作。考生可结合这一现象折射出的问题展开思考。
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社区主体流动性增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一代习惯通过网络关注远方的人或事,常常借助导航、快递、外卖、直播等现代便捷方式和外界建立联系,却让“附近”的情境渐渐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大家可能了解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却对身边的人和事知之甚少,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正在被网络交往代替。
“附近”发生的事更贴近我们生活的“常态”,剥离了“附近”具体的人和事而更关注抽象、遥远的人和事,会让人与人之间渐渐失去信任感,缺乏真实的情感慰藉。大家习惯了用没有感情的技术工具作为联系的桥梁,让原本丰富而真实的“附近”变得空洞、乏味。
技术带来了便捷,也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逐渐淡化。人类社会需要温暖的守望相助,需要真切的情感沟通,需要我们用眼睛去洞察周围,用心灵去体悟情感,用行动去触摸附近。我们认知世界的起点是“附近”,从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与“附近”的人交流,建立持久的联系,解决“附近”的问题,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
写作时可议论,也可叙述。可采用层进式结构,从日常生活出发,思考导致这一现象的多元因素,分析不关注“附近”会对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进而提出改变这一现象的对策。写作时不可一味批判网络的弊端,网络只是“附近”消失的一个原因,也不要完全否定对远方的关注,“附近”和“远方”一同构筑了完整的世界。
[参考立意]①关注身边,重建“附近”。②莫让“附近”消失。③心怀远方,不让“附近”“走远”。④远方风景固怡人,身边烟火亦可亲。
范文:
心怀附近 行稳致远
云看展、云看戏、云旅行,云游故宫吸引大量青年一睹远方故宫风采。在数字传媒技术极端发达的今天,青年的生活好似一切都不再狭小,远方亦非天涯。(列举社会现象,凸显“云”时代的特征:远方的一切似乎触手可及,暗含“附近消失”的现状,体现作者的构思和匠心)
但却偏偏忘了“附近”。(紧接上文,联系材料)对于青年而言,附近并非真的消失,而是客观上作为地理范围存在着。附近在青年的主观认知上被选择性忽略,相较于异彩纷呈的远方,蝇营苟且的附近被压缩到墙角,因此而“消失”。(表明“附近的消失”产生的主观原因)
远方的喧闹与繁华剥夺了青年人太多的注意力。有了科技的助力,现代青年突破传统小农社会的封闭性,再加上青年与生俱来的活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往往会不自觉地趋向日新月异,新奇新鲜的大都市。(分析“附近的消失”产生的社会原因,与上面的两段内容互相补充,丰富了文章内容,让文章论述走向深入)
而这恰恰是这个时代大多人的问题所在,也是青年所要克服的问题。(过渡自然)人性中猎奇追求新颖的欲望不可避免,但青年不可因此而抛弃“附近”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因为这是我们青年在偌大社会中的最初发展的起点。(“起点”是对“附近”的妥帖表达,不容易引起误解)我们所生活的“附近”,包括亲人、邻居、以及各种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定义了我们是谁,我们将走向何方?没有了生命成长的最初起点,我们就难以找到回家的路,进而在内心感到漂泊和虚无。(进一步阐述生命发展的起点对人生的意义,强调了“附近”对生命个体的重要价值)
人们所说的“空心病”,恰恰正是这种内心虚无的表现。(承接上文,指出导致“空心病”的原因,形象阐明“附近的消失”给人带来的危害)在关注远方,忽视附近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冰冷的电信号传输中缺失。而这份温情恰恰是青年人心灵成长的重要养料。如果培育一株苹果树,不给它施加足够的肥料,结出的果实往往是干瘪苦涩的。(通过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写出“附近”对青年心灵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与上一段落内容前后呼应,凸显了“附近”对生命个体的重要作用,深化了文章中心)空心病,空的正是滚烫烫的温情(照应本段开头,强化论述效果)。所以,我们需要用心去体察身边的诸多美好:比如你在饥肠辘辘时突然闻到附近人家飘来的饭菜香,比如你在满身疲惫时收到对面陌生人送来的浅浅微笑,比如你在小巷的转角回望母亲送你出门时的殷殷目光……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美好让我们漂泊无依的心灵找到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带着温暖走向远方。(落实具体的细节,让“附近”那些容易被忽略、漠视、淡化、模糊的温情不再消失,沉淀为心灵成长的滋养。既照应上文又深化文章主旨)
或曰:网络阻断了青年与附近的联系,那么远离网络就可以尽善尽美的感知现实吗?(与下文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引人思考)
其实不然。附近的消失,更深程度上源于青年人主观上追求外拓和伸展,源于青年积极向前看的向上性。(语言表达凸显作者思想的闪光之处)网络在其中有很大的助推作用,但终究只是助推。况且,完全断绝网络,与远方隔离也不意味着就能注重附近。过分压制青年外拓发展的天性,也将带来对附近的偏见与漠视,无益于更好的前行。(观点具有思辨性)
人生海海,泛舟远行的我们需要心怀生命最初的细腻温情,坚定守好心灵的方向,在风雨来袭时不做“空心人”,不犯“空心病”。我相信,我们定能行稳致远。(收束全文,再次强调处理好“附近”与“远方”的关系,表明作者立足当下,走向未来的美好期许)
点评
“心怀附近,行稳致远”是标题,也是观点与态度,更是策略与目标。文章依此标题循序渐进,在阐释“附近”的意义过程中,理清了“附近”和“远方”关系,明确了让心灵不再虚空,不犯“空心病”,不做“空心人”的态度,鲜明表达了作者“心怀附近 行稳致远”的中心观点。特别是关于“空心病”现象及其原因的深刻分析,让文章迈上新台阶。倒数第二段关于青年为何追求远方的深层原因透析非常精辟,富有思辨性,展现了文章个性化的思想光芒。
那么的远,这么的近
这个时代总是悖论重重。世界热闹,人很孤独;知识爆炸,常识匮乏。我们一方面获取大量“远方的资讯”,一方面又感受着“附近的消失”。(引材料)
我们的人生半径注定由短而长。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可是,当人人都在聚焦远方,都在神游万仞,又由谁来关心“眼前的苟且”,来防止“附近的消失”?(提出问题)
何谓“附近的消失”?或许难以一言蔽之。但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对周遭的环境,对身边的人事,感知越来越淡漠、生疏。记不住一层楼邻居的面孔,弄不清附近菜市场的方位,说不出周边有哪些好看的风景,甚至忘了父母姐弟的生日,“社恐”焦虑蔓延与人交际困难,无暇也无心了解身边人的喜庆丧痛……(定义内涵和外延)
另一方面,从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获得资讯如此简单。我们被各类屏幕围猎,在无数个网格里感知世界,移动鼠标,敲击键盘,天涯即在咫尺。
是的,我们要让“远”的变“近”。让远方不再遥远,让世界如在眼前,让地球成为村落,让异邦亲似弟兄。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愿景千年不变。我们需要关注远方的资讯。俄乌冲突究竟鹿死谁手?八十高龄的拜登今年摔了几次跤?七十好几的特朗普下次竞选是否有戏?我们相信“无穷的远方”和我们有关,因为我们也是“无数的人们”的一份子。(关注远方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不能让“近”的变“远”。不能被施了障眼法,不能模糊了眼前。立足附近的世界,关切身边的生活,倾听来自俗世的心跳,别让这些遁了形消了声。不妨放下手里的“望远镜”,离开迷幻的“九宫格”。把视线从俄乌、拜特、李佳琦,抽回到附近的人、事、景。也关心下爸爸的“三高”指标,细数妈妈的白发填了几绺,过问下家里的柴米油盐,打听下“二师兄”价格涨跌。尝试着,和家人调到同一个频道,和老师同学聊回到一块来。从今往后,我关心遥远的“人类”,也关心身边的“你”。(关注附近的重要性)
朱光潜先生曾倡导“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拥有此身,把握此时,安守此地,如此过一生,也不失为一种完满。而在我看来,这不也在为我们人人都有的“附近”,做极好的代言?远处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远处有经纬之道,有山河之志,而近处是凡心素履,历历可数,近处有浓浓的烟火气息,有醇美的人间情义,也有非常之观值得驻足一赏……(引用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愿你出得去,那么的远,更回得来,这么的近。远近之间,你也或将拥有更高品位的生活,更大气象的生命。(结尾收束全文)
关注远方,更要关注附近
生长于人世,我们立足的世界不过是浩瀚宇宙的渺茫一处,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好地关注远方的资讯,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附近的忽略,进而使附近消失。依我所见,关注远方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便是立足根本,关注附近。
关注远方亦为关注附近。鲁迅曾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远方之所以称为远方,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件事与自己的时空距离较远,可谁又能保证这件事下靠不会发生在你的身边?谁又能保证那“买不起七十九元眉笔的平民百姓”那上层者口中的“小镇做题家”,不是你,是我,是世界上的千千万万?世界宛如一片浩瀚星海,我们便是那繁星点点,各个星宿相连,我们也彼此相连,不分时空远近。
关注附近不可替代,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维系中国早期关系的便是人情,早期中国社会为人情社会。推及当下,我认为现如今中国依旧覆盖着一层人情社会的薄膜,亲人逢年过节期间的拜访,邻里之间的油盐酱醋茶,都构成了我们如今生活的烟火生活。但由于太过于关注远方的讯息,造成附近的消失,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连的纽带岌岌可危,中国千百年以来所维系的社会关系随之改变,人与人之间仿佛成为了相互独立的个体,柏格森曾指出,“世界是一个整合的存在”,人们理应如湖面的涟漪一般紧密相连。假若目光被远方吸引而忘了眼前,那可真真是本末倒置了。
附近,足够远大。马克思韦伯有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换言之,世界万物,“我”在中央,正如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在信息爆炸的此时此刻,恰逢科技盛世出生的我们,不妨适当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狂潮之外,去关心一下我们的“附近”。放下手机,透过饭桌上氤氲的热气看看家人的脸,谈笑,逗乐;放下手机,追循机尾划过形成的飞机云,放松,惬意;放下手机,到街上走走,听小贩的吆喝声,看光束中飞舞的尘埃,闻街坊饭菜的喷香。这个世界很大,大到我们都只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个世界也很小,小到亲友伴旁,家人团坐,便是烟火人间。
哈伯特曾说过:“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方向都是逆风。”我们切忌在互联网所构成的大海中盲目航行,丢失方向,而那远方闪烁着微光的灯塔,便是那无可替代的附近。我们需以广阔视野关注远方,更要以诚挚心灵感受附近,这一生,方不虚此行。
找回消失的附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好地关注远方的资讯,但同时也会造成“附近的消失”。海子说过:“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我们应该将目光收回,更关注当下,找回“消失的附近”。
技术会开阔人们的视野,但是过度依赖会使人产生距离感,太过关注远方而漠视附近。打开手机,扑面而来的新闻是巴以战争或是“遥遥领先”手机的发售,这些离我们过于遥远的信息,总会吸引我们的好奇心。而附近的美景或朋友的动态,对于我们太过平常,似乎总提不起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时间变得碎片化,人们会一会儿干这件事一会儿干另一件事,人们更加追求即时性,追求时刻性的满足,而附近的消息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附近的消失”后,很大程度上人们更多是扮演者、旁观者,人们更相信技术,而不是相信别人。这些结果的危害正在呈现,人们控制技术,同时又被技术支配着。人们抱怨城市没有人情味,没有归属感,可一回到家里,我们又拿起手机,成为手机的奴隶,妄想用虚拟抵达真实,还觉得自己永远抵达不了。这促使我们变得盲目,心理扭曲,人与人之间不断疏远,这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危机。
晏殊道:“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老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不要总耽于远方,歆羡远方,你的身边和周遭才是最有烟火味,最具生命气息的。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附近的人和事,活在当下,远方的事物太过宏大而虚无。多关注家人与朋友的动态,欣赏周边被忽视的美景,这样的快乐才是真实而永恒的。
同时,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善意,多一点包容,我们才可以把自己打开,敞开心扉与他人沟通。彼此信任和喜欢,成为亲密的朋友,用深度的关系去代替对手机的依赖,用“附近”的温暖来代替“远方”的未知。许知远说:“亲密可以带来勇敢,勇敢会带来新的突破和新的机会。”亲密关系可以让我们跳出短期利益关系的束缚,寻找丰富的真情。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或许,“当下”比“远方”更重要。
关注远方,留心附近
名人有言:“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似乎成了美好的代名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让曾经的诗和远方变得唾手可得。与此同时,人们也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电脑桌前,造成了附近的“消失”。我认为:远方虽然令人向往,但附近的点滴亦需留心。
互联网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更容易接触远方。远方的资讯让人们获得具有超越性的感受,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信息。近日,百度发布了一款知识增强的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它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可以用它来查询世界大学的排名,全球的著名景点或是各地的特色美食和文化传承。它让远方不再遥远,反而近在咫尺。人们追寻远方的脚步,也愈加地迅速。
然而,在享受着“诗和远方”的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忽视了眼前的“苟且”。即我们的周遭,我们的附近。它似乎给我们的生活拉上了一条隔离带。使我们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正滋味。扪心自问,我们真的了解家周围的路吗?我们真的了解过家人的烦恼吗?我们真的接触过周遭的苦难与美好吗?互联网在帮助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味觉,我们感受不到生活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样,没有受到“苟且”的浸染。生活的隔离带让我们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忽略了太多隐藏在其中的“小确幸”和“小感动”。
其实,附近亦足够远大,享受附近,迷恋附近的人,离诗和远方也更近。作家残雪。她平时不用手机,不用微信,这让她有更多时光她倾心爱着自己的附近,她曾说:“日常生活中,我连买个菜,跟物业打个交道,都有幸福感浸透。”正因为残雪对于“附近”的深刻观察和体悟,她的实验文学,她描写的底层人们充满怪诞的生活体验,在国际文学读者的圈子里,才有非常高的认可度。她抵达了自己的诗和远方,也引领读者抵达诗和远方。远方虽远,有“近”可达。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目光不应只停留在诗和远方的追求和创新上。应多在生活中的苟且上留心,细细体悟其中的辛酸和乐趣。苟且与远方,二者相辅相成,都不可或缺。两者额兼备,方为完人。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关注远方养吾浩然气魄,细悟附近赐我温婉力量。时代大潮需要我辈博学多才,广泛涉猎,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百年梦圆,民族复兴亦需青年不忘附近,立足周边。鼙鼓催征稳驭舟,远近有为运筹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