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帖】如何区分“耳石症”与“颈性眩晕”?

学术   2024-11-23 20:02   湖北  


临床表现不同



“耳石症”与“颈性眩晕”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患者难以区分清楚, 非专科的医生也易误诊误治。

“耳石症”是分属于耳鼻喉科的一类典型的外周性前庭功能异常而引发的疾病, 英文简称(BPPV), BPPV的临床症状主要特点:头部位置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而突发眩晕。眩晕为旋转性, 多数持续数秒至1min左右, 在这类疾病的临床症状方面, 具有区域局部反应的特点即并非所有患者均可出现不良反应。具体的不良反应症状包括了恶心、呕吐、心率不稳等症状。另外, 患者感官上还会出现身体漂浮感强烈、平衡感下降以及幻视等现象。从临床症状的出现时期判断, 症状主要出现在晨起, 躺下、翻身时发作, 发病前无任何先兆, 重复诱发体位眩晕可重复出现。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是其重要体征。

“颈性眩晕”则是分属于骨科和眩晕门诊的一类典型疾病,患者出现眩晕的主要原因在于, 其椎动脉由于发生压迫而引起的头晕。是一种由于颈椎源性病变, 导致椎动脉供血障碍, 引起小脑和内耳的血液循环障碍, 继发眩晕或头晕。颈椎小关节紊乱可能是导致眩晕或头晕的直接原因。头晕主要特征为:头昏眼花, 感觉身体漂浮的, 走路像是踩在棉花上, 担心会摔倒或害怕失去意识。多在头颈较大幅度扭转、低头、仰头时容易诱发。多伴有耳鸣、恶心、视力模糊、平衡失调等临床表现。头部姿态异常, 颈肩部疼痛是其主要体征。


眩晕发病机制



眩晕按发病机制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即前庭系统性眩晕,它是指前庭系统和前庭神经及前庭中枢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而假性眩晕即为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它是指由血管或者全身病变而引起的,也可由于眼部疾病引起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以及刚才我们所说的颈性眩晕都属于非前庭性眩晕。


大家可以看到我做了一个思维导向图,眩晕按发病机制分为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那么怎么样鉴别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呢?


除了刚才我所说的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他们病因和发病位置不同之外,前庭性眩晕还有平衡三联征,即有眩晕、眼球震颤和身体向一侧倾斜。这里呢,我要说一下眼球震颤,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节律性眼球颤动,它表现为双侧眼球先向一侧慢慢转动,然后快速转回。先向一侧慢慢转动是由于迷路半规管系统受刺激时,而引起的一种反射性眼球侧视运动,方向一般指向受刺激侧的对侧;而快速转回是由于刚才这种慢相运动所引起的一种与眼球震颤慢相运动方向相反的一种大脑的代偿性运动,以保证眼球的快速复位。


区别完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我们又将真性眩晕继续的向下分类,它按位置以内耳门为界,又可以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指发生在前庭神经的颅内部分、包括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和大脑的皮质区等这些部位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


而在内耳门以里,发生在前庭器官、前庭神经元本身、前庭神经以及感受器部位的眩晕,我们称为周围性眩晕。


继续看这个思维导向图,可以看到前庭性眩晕按照发病位置又可以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那么怎么鉴别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


在这里我做了一个表格,周围性眩晕即为耳科疾病引起的眩晕,它主要表现为旋转、上下、左右摇晃的眩晕,而且持续时间较短,而眩晕程度较重,有眼震,振幅较小,方向固定,多为水平方向的,伴有耳聋、耳鸣、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平衡障碍较轻,而且眩晕的发生与头部运动有关,并且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所以恢复起来也较快。


而中枢性眩晕常常是神经内科的疾病,它主要表现为旋转或固定物体向一侧运动感,它眩晕持续时间较久,而眩晕程度较轻,有自发性的眼震,振幅较大,而且方向不固定,可能是上下、左右,没有听觉障碍,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较轻,平衡障碍较严重,眩晕的发生与头部体位改变没有关系,并且伴有脑干损伤的症状,所以恢复起来也较慢一些。


而在临床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眩晕都为周围性眩晕,所以今天我们就将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与刚才我们所讲的颈源性眩晕进行鉴别。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眩晕为耳石症、其次为美尼尔综合征和前庭神经元炎。


耳石症主要表现为随体位改变而出现短暂的眩晕,发作后在3-10秒内出现眼震。它的病因主要是耳石从耳膜上脱落,在半规管内随体位运动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的眩晕。发作人群以中年女性居多。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 1 分钟,发作时伴随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并且,在发作后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和漂浮感。


美尼尔综和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眩晕,伴耳鸣和波动性、渐进性听力减退。病因不明确,可能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内耳膜迷路的内淋巴积水而引起,多发生在中年男性和从事脑力劳动者。每次持续发作30-45分钟,连续发作数天直至完全耳聋,发作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


前庭神经元炎,表现为突发性的眩晕、恶心和呕吐,伴眼震,持续发作数日而不伴听觉损伤症状,它的病因是由于前庭神经受病毒感染所致。一般持续发作24小时以上,在眩晕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


在这里我列了一个表格,来鉴别颈源性眩晕和其他三个发病率较高的眩晕。首先看颈源性眩晕,它没有眼球震颤,眩晕发作和颈部体位改变有关,即固定患者头部时,使患者颈部旋转,此时如果发生眩晕,考虑为颈源性眩晕的可能大一些;而通过发病时间可以将四种疾病加以鉴别;只有美尼尔有耳聋、耳鸣及听力下降的症状;耳石症主要表现为头部旋转至某一角度时,突然出现的眩晕,即将颈部固定,使其不发生旋转,将头部旋转,此时发生的眩晕,可以和颈源性眩晕加以鉴别;前庭神经元炎主要有病毒感染的病史,且眩晕持续发作,没有发作间歇期,常持续24小时以上。


 临床应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眩晕的鉴别与问诊息息相关,那么问诊有哪些技巧和重点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眩晕是突然发作还是逐渐发作?症状是持续的还是间断的?如果是间断的,发作和缓解的诱因是什么?眩晕与体位改变是否有关系?是否有外伤、手术史?眩晕一般会持续多长时间?眩晕时是否影响听力?是否有耳鸣?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等其他症状?这些都是我们问诊的要点。

接下来通过一个临床病例,对眩晕的鉴别加以学习。患者,张某,男,65岁,因颈痛,伴头晕1年,加重7小时,前来就诊,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痛伴头晕,于我院诊断为“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7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头晕症状加重,遂来治疗。现症:颈枕部酸痛,伴头晕,无恶心,侧卧时眩晕症状加重。患者自述,从坐位到向右侧卧时出现眩晕症状加重,为“天旋地转”的感觉,且持续1分钟左右,强烈眩晕感消失。


这时再回头看一下前面总结的问诊要点,这个患者的眩晕特点是短暂性、阵发性眩晕,且在向右侧卧时出现,患者有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病史,眩晕的发作时间不超过一分钟,不伴有听觉、视觉障碍,也没有头痛、恶心和呕吐等其他症状。


接下来对患者进行查体,因为患者自述他在向右侧卧时出现眩晕,所以我们可以做诱发性的一个查体,让患者在坐位向右侧卧,这时患者自述出现眩晕症状,然后我们观察到在10S后出现眼震,一分钟后左右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

通过刚才的问诊及查体,我们考虑这个患者可能是为耳石症。但是,我们没有诊断耳石症的仪器,所以我们可以对患者进行一次验证性的治疗——耳石症复位,以明确诊断。


耳石复位




讲到耳石症的复位,首先要了解耳石症的病因,我们可以看到,内耳由前庭和耳蜗组成,前庭负责平衡功能,由三个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组成。球囊和椭圆囊称为耳石器,作用是保持人体在静动态下的姿势及运动平衡。耳石器内有感觉细胞的聚集区—囊斑,囊斑表面有一层耳石膜,耳石膜上粘附着许多碳酸钙样的结晶,即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也就有可能进入平素无耳石存在的半规管里面并沉伏下来,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


我们进行耳石复位的原理是借助定向的头位活动及摆动,使脱落的耳石依靠自身重力从后或前半规管重新回到椭圆囊内,不再影响半规管的动力学作用,从而消除临床症状。复位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原理都是一样的。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在临床发病率最高的,治疗后半规管耳石症最常用的方法。


首先,患者取坐位,头向患侧转45°,保持该头位使患者躺下,同时,头后悬30°,这时耳石在半规管内产生移动。


然后,使头部经过中间后伸位,头缓慢向健侧旋转90°,此时,耳石继续移动。


患者继续旋转至侧卧位,同时头向下转45°,此时可以看到耳石马上进入椭圆囊和球囊内。


最后,使患者缓慢回到坐位并头前倾30°,此时,耳石已经完全回到椭圆囊和球囊内,复位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体位需保持1-2 min, 或至眩晕及眼震消失为止,再继续下个动作。因为患者在做复位时,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诱发出眩晕和眼震,所以在复位前,一定要跟患者沟通,告诉患者接下来的动作会使其产生眩晕,嘱其不要害怕,最好有家属陪伴在旁边。


临床实践




继续回到刚才的病例,对这个患者进行一次耳石复位后,患者自述,在右侧卧位时剧烈眩晕消失。这时我们考虑刚才的耳石症的诊断应该是正确的。但是患者仍有头晕、头胀,且在颈部旋转时加重。这时我们查体发现,患者颈枕部肌肉紧张,旋颈试验(+),双侧风池穴压痛(+)。颈椎开口位示:寰椎两侧侧块大小不等。血压:110/70mmHg,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考虑患者为老年男性,所以我们提请了头部MRI,并请脑病科会诊。


患者头部MRI结果显示:双侧额叶、左侧放射冠腔隙性脑梗塞。最后诊断为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和脑梗塞。在治疗上,我们予以常规的针刺、推拿、理疗两周,并在期间进行耳石症手法复位一次,以巩固疗效,并予以改善循环药物治疗。治疗两周后,患者自述眩晕症状消失80%,但仍有头胀症状,且在颈部运动时,症状不加重。这时我们考虑头胀的原因还是由于脑梗塞导致,所以建议患者继续服用改善循环药物,隔期复查。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发现,在临床上,很多时候,眩晕并不是由一种病因导致,而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产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逐个排查病因。


总结




最后,我总结了一下眩晕的诊断思路,当患者前来就诊后,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发作间歇期进行判断,假如患者的眩晕是持续发作的,并且伴有眼震,眩晕的发作与体位改变没有关系,发作时间在24小时以上,发作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这时我们考虑为前庭神经元炎的可能性大一些。

而患者自述,眩晕的发作是间断性的,且在头部运动后,症状加重,这时考虑可能为美尼尔或者耳石症;然后继续问诊,眩晕发作不超过一分钟,且在固定的头位出现,这时就可以考虑耳石症的可能性大一些;

但如果患者自述眩晕发作可能为持续的,也可能为间断的,且不伴有眼震,但发作与颈部运动有关,并且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眼干、耳鸣等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和头颈部的疼痛,这时我们考虑颈源性眩晕的概率更大一些。

当然,我总结的这些是临床上较常见、也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并不是说其他疾病不会引起眩晕,所以,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诊断,千万不要漏诊和误诊。.

编辑 | Arzt

仅供学习交流!

授权转载及爆料请联络梅斯医学管理员,微信号:xiaoju_0328


● 眩晕/头晕的病因、分类及表现
● 注意!神经科常见 10 种不合理用药
常说的脑水肿到底是个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梅斯医学APP吧!

梅斯神经新前沿
神经新前沿是梅斯医学的子频道,致力于为神经科医生提供前沿资讯、研究进展、会议内容、专家采访、临床指南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