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心理行为发育

文摘   2024-11-04 21:28   河南  




第一节  儿童少年认知能力发育 

  • 认知(cognition)一般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是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互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 认知发育过程是一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

一、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育的阶段理论


二、感知觉发育

感知觉(sensory 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sense)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

知觉(perception)是人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知觉可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视觉 

儿童的视觉发育与体格、智力、情感发展密切相关,婴儿通过将视觉信息传入大脑,理解周围世界,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


  • 2个月左右的婴儿视觉集中明显形成,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色彩鲜明发亮的物体上,尤其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并能追视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也能通过目光接触与家长交流;


  • 4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出现辨色视觉;


  • 6个月以前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视觉和立体视觉都逐渐发育;


  • 2~3岁已能正确辨别红、黄、绿、蓝四种基本颜色并出现双眼视觉;


  • 出生后3年内,视觉系统基本发育成熟。

     

     



2、听觉


出生时婴幼儿的听觉器官发育基本成熟,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儿童的听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能够辨别声音来源和逐渐区分语音,幼儿到2岁以后,听力已经很灵敏,几乎达到成人水平;


学龄初期儿童的听觉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听觉能力在音调辨别、言语听觉、语音听觉和听觉敏感等方面明显提高;

青少年时期,听觉能力已基本达到稳定水平。


3、嗅觉

新生儿的嗅觉与成人一样敏感,出生时嗅觉发育已比较成熟,能表现出对不同气味的反应;

7~8个月婴儿嗅觉逐渐灵敏,能分辨出芳香的气味;

到了2岁左右,已经能很好地辨别各种气味。



4、味觉 

味觉在儿童时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 出生仅2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够分辨出甜、酸、苦、咸等多种味道;


  • 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都会表现出非常敏锐的反应,喜欢甜味,拒绝吃不喜欢的食物;


  • 6个月~1岁,幼儿在这一阶段味觉发展最灵敏。



5、触觉


在五种基本感觉中,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

触觉在胎儿期已开始发育,到新生儿阶段触觉发育已经高度敏感,尤其在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特别敏感。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婴儿的抚触就是通过对触觉的刺激,增强婴儿触觉的敏感性,加强对外界的反应,促进其发育;

2~3岁的幼儿能很好地辨别各种物体的不同属性,如软的、硬的、冷的、热的、粗糙、光滑等;

5~6岁时皮肤觉分辨的精细度逐渐提高,在学龄前期已逐步趋于完善。
 

 


 6、知觉


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6个月以前的婴儿能够辨别大小,9~12个月的婴儿能够知觉形状;

随着感觉功能的完善促使幼儿的感知觉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在空间知觉上辨别形状的能力逐渐增强;

有了初步的时间观点。4~5岁儿童开始使用标志时间的词语,如“早上” “晚上” “今天” “昨天” “明天”。6岁儿童掌握了“周” “月” “年”等时间概念;

学龄期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和听觉感受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学龄期儿童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时间知觉都有很大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诺·吉布森(Eleanor Gibson)和理查·沃克(Richard Walk)1960年的“视崖”实验(visual cliff experiment)让婴儿的母亲想办法哄婴儿爬过视崖深浅两个部分,从而测查他们的深度知觉,结果多数婴儿只能爬过浅的部分,没有越过“悬崖”,说明婴儿早期就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

“视崖”实验



 

注意力及记忆力的发展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自然发生,不要付出努力,而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需要一定的努力。

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需经历感知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01

 注意力的发展


 

  • 新生儿期就有注意,大的声音或者明亮的物体会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这种无条件定向反射是最原始的初级注意;

  • 学龄前儿童依然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的稳定水平还很低,注意时间短、容易分散,注意的范围小,带有情绪色彩;

  • 学龄期儿童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注意集中的时间也随之提高。他们的注意范围较成人更狭窄。而且,注意的转移也因人而异,易受客体的兴趣性和强度制约;

  • 青少年期有意注意有了更大发展,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也不断增长,稳定性大概能维持40分钟,能根据预先提出的目的和任务随意地、较长时间地将注意力转向特定的活动和对象,且注意的范围、分配和转移能力也不断提高。

 

02

 记忆力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是记忆迅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

幼儿的记忆容量增加显著,但记忆是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成分在逐渐增加;

学龄期以后,由于系统学习需要记住大量的东西,此时的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青少年记忆的整体水平处于人生的最佳时期。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进入青少年期以后对抽象材料的记忆能力也明显增强。


 

思维和想象能力发展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属认知的高级阶段。

想象(imagine)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想象的基础。

 

01

  思维能力的发展

 

婴儿期阶段的思维是依靠感知觉和动作来完成的;

婴幼儿时期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是指婴幼儿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婴幼儿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触及的具体事物,而不能离开动作,在感知和动作外思考;

学龄前阶段,是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具体思维;

学龄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

青春期少年思维能力有很大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能运用抽象思维来突破心理运算的界限,能够理解各种抽象的概念,并获得更多增长新知识的机会。

 

02

 想象能力的发展

 

1~2岁的婴幼儿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口头言语表达出来,3岁时,随着经验与言语的发育,逐渐产生了具有简单想象的游戏;

学龄前儿童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集中表现在游戏活动中,在游戏时有意想象水平较高,而非游戏时的想象水平较低;

学龄期儿童的想象能力有了很大发展,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增强,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大,同时想象的现实性逐渐提高;

青少年的想象能力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日益占有优势地位,再创想象能力变得更加独立、概括和精确,想象内容更加复杂,抽象概括性和逻辑性更高。


 

儿童少年语言能力发展


语言(language)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称的符号系统,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照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

言语是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这不仅因为言语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且因为言语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01

 前言语阶段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是指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

 

02

  语音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发音的正确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韵母的发音比较容易掌握,发音错误多出现于辅音中的翘舌音和齿音。

 

03

  词汇和语法的掌握


 

    婴儿在11~13个月之间讲出的第一个能被理解的“真正的词”,标志着言语的发生。

    10~15个月间一般每月平均增加1~3个新词,18个月以后的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提高到每月25个,这种掌握新词的速度猛然加快的现象,被称为“词汇激增”或“词语爆炸”现象;

   学龄前儿童的词汇数量增加、词汇内容丰富、词类范围扩大、积极词汇增加。这一时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词汇量迅速增长;

  学龄儿童可以说出更长的句子和更复杂的语法结构,而且能够自由地选择性地运用同义词等。

 

04

 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出现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自言自语,这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一般有游戏语言和问题语言两种形式。

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想到什么说什么,缺乏条理性、连贯性。随着年龄增长连贯言语比重上升,连贯言语使儿童能够独立、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入学以后,儿童的语用能力有很大提高,在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内部语言逐渐发展起来。


 

01

5. 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


 

儿童真正掌握书面言语,是从入学学习以后才开始的。书面语言的掌握一般要经过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过程;

在掌握书面语言的情况下,儿童才逐步有意识的掌握语法范畴和语法规律,并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语言,这就使儿童的语言逐步规范化,也使儿童的语言发生了新的质的变化。



第二节    儿童少年情绪情感发育

情绪(emotion)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emotional feeling)则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


(一)情绪情感的发育阶段


 

1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婴幼儿期的情绪反应与其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愉快和不愉   快,是新生儿最初的情感分化;


幼儿期情绪发育。随着活动内容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幼儿的情绪经验更加深化、发展;


3岁时,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情绪发展十分重要,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儿童获得自我认知和评价自己行为的标准,出现尴尬、骄傲、内疚和害羞等次级情绪。


随着年龄增长,有了许多新的需要,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高级社会情感,如友谊感、集体荣誉感等。


 

2

  学龄前儿童情绪情感发育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发展主要是学习自我调控和互动交往;


3岁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较差,情绪反应比较强烈,较易冲动,随着年龄增长,情绪调控能力逐渐增强;


3~7岁儿童的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可体验成人的情绪、情感,经历各种情绪体验,逐渐发展信任、同情、美感、道德等较高级的情感。

 


3

学龄期儿童情绪情感发育


学龄儿童情绪已基本具有人类所具有的各种情绪表现形式,情绪稳定性逐步提高;


情感表现还是比较外露、易激动,但是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学龄期儿童的各种高级情感迅速开始发展,并在情绪生活中明显表现出来,如与同伴产生友谊感,在掌握一定道德原则、形成一定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开始产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责任感等方面。




4

青少年情绪情感发育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既带有童年期的痕迹,又出现成人行为的各种萌芽,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情感虽已趋于成熟、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自尊心都很强,不善于处理情感和理智的关系,常容易感情冲动;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也逐渐走向稳定。


各年龄段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


1. 婴幼儿



七月是一团熊熊烈火,七月是一首浪漫的情歌,七月有许些洒脱,七月有无数的快乐,七月有太多的记忆承载着小时候那些天真的碎梦。

2. 学龄前儿童

七月是一团熊熊烈火,七月是一首浪漫的情歌,七月有许些洒脱,七月有无数的快乐,七月有太多的记忆承载着小时候那些天真的碎梦。


3. 学龄期儿童

七月是一团熊熊烈火,七月是一首浪漫的情歌,七月有许些洒脱,七月有无数的快乐,七月有太多的记忆承载着小时候那些天真的碎梦。

4. 青春期

七月是一团熊熊烈火,七月是一首浪漫的情歌,七月有许些洒脱,七月有无数的快乐,七月有太多的记忆承载着小时候那些天真的碎梦。




第三节  儿童少年个性及社会化发展

世界上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逐渐形成独有的个性。

同时人作为社会的生物,必然要同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逐渐具有社会性。


人是个性和社会性的对立统一体。社会性的发展对个人、集体和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个性(personality)也称人格,是指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概念内涵丰富,它是复杂的、多维度、多侧面的,包括一个人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意识三个方面的内容。

气质(temperament)是婴幼儿期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在婴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性的发展



婴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

幼儿期逐渐出现了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画画等,但这种兴趣是不稳定的,很容易随着外界条件而改变。

学龄期儿童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青少年的个性品质也在不断发展,其突出特点是表现出个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发展是一个由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情绪)体验等共同组成的心理过程,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

6岁以前,婴幼儿期自我意识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内容仍主要局限于身体特征、年龄、喜爱的活动等可观察到的特征及特定的兴趣和行为,带有极大的主观情绪,也较多地受到成人对其看法的影响。

学龄期是儿童培养自我意识的最重要阶段,此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非常迅速,能进行的评价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

青春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对自我的关注越发强烈,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并日渐成熟。这个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三)社会化的发展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最初始于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

婴幼儿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人际关系以亲子关系为主,同时同伴交往也已开始。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婴儿的早期同伴关系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主体为中心阶段(6个月~1岁)
   简单交往阶段(1~1.5岁)
   互补性交往阶段(1.5~3.0岁)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化功能也开始逐渐完善,社会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的利他性和攻击性两种社会倾向相反的行为。

学龄期儿童逐渐认识到他人有与自己不同的思维和情感,开始理解他人行动的目的性,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更为丰富,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此外还会发展更复杂的社会交往。伴随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逐步形成稳定的个性。



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卫健委指定量表:《儿心量表II、孤独症ABC、M-CHAT、CARS》评估课程、工具箱、系统



随手点赞分享
让更多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更多儿保育儿知识,请关注儿保测查公众号

来都来了,点个关注再走吧~~~



儿保测查
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儿心量表Ⅱ》新家庭养育计划、推广普及、Gesell格赛尔量表、ABCD快乐育儿法、儿童发育测评量表、测评系统、儿保适宜技术培训、儿保知识交流分享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