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是苦难的药引!劳东燕教授:勿言“某某配得上苦难”,更要关注加害方

文摘   2024-11-28 13:44   安徽  





11月27日,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劳东燕女士写道:

“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配得上苦难’之类的评判,例如说:某某的认知,配得上他们的苦难;某某的思想,配得上他们的苦难;或是某某群体,配得上他们的苦难”。

“我总觉得,这样的表达带有诅咒性,并且模糊了问题的关键,对受害一方过于苛责”。

“就像落后本身不会导致挨打,关键在于对方是强盗,后者才是导致挨打的首要原因。在我看来,更值得关注的是加害方的过错”。

“同时,反思被害一方这样的认知与思想,究竟如何形成。过多地谴责受害一方的软弱或是无知,本质上也是‘社达’观念的产物”。

……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看了劳东燕教授这段话,是不是让人能够感觉到,即使这位知名学者在看透了人间的善善与恶恶后,也仍能以最大的宽容胸怀,如此平视芸芸众生,还可以一种圣人之心,对低于自己认知水平的民众宽恕之、悲悯之?

确实,能有如此圣人般的心态,如劳东燕君这样的知识精英,已非常值得人们为之仰视了。


当然,世上与史上,真的有完美的圣人吗?可以说并没有。即使是我们众口一词所言的“孔圣人”,也同样并不完美,孔夫子的很多思想,包括众所周知的“礼教”,也都是在为阶层的利益保有与固化而服务。

所以,当年“打倒孔老二”,当然有错误之处,但真的是一无是处吗?也非尽然——“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才是我们对待任何事、任何人和任何文化、思想的正确态度!

像劳东燕这样的知识精英,面对知识与认知层面明显低于自己的众生,并不是一味的指责、轻视与“诅咒”,而是以同情的心态平视之,这颇有点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理,而并没有将民众弃之一边,甚至是嘲笑轻视的想法,这或许在如今,已是一个真正知识分子很难做到的高度了。

但即使是劳教授这样的知识精英,也曾在今年上半年的“数学天才中专少女”事件发生时,如此发文怒批质疑者:

“在没有有力证据的情况下……在公共领域公然进行传播,这就涉嫌诽谤了……公权力有义务证明自己的行政行为合法,而个人无义务来证明自己没做违背规则的事。不要连这种基本常识都不懂,暴露自己的无知。”


这次对于“无知”者的批判,显然,最终证明了劳教授的一时短视,但在不久前,劳教授又称:

“我虽然也希望大家平时能关心社会关心政治,但不会用这种居高临下的口气说话,更不会以“麻木不仁愚昧无知”之类的话语进行指责”。

劳教授一方面称不会用“无知”之类的话语指责他人,但她又在“天才数学少女事件”时,明明是在“无端地公开指责别人‘无知’”——这其实,多少证明了劳教授本人,也难完全和一直脱俗,她本人也难言是真正的“圣人”。

认为或批评别人“无知”,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而“无知”本身,其实,也正好是“苦难的药引”;或曰“苦难的主要源头”之一,甚至可以说,“无知,正是苦难的一部分!”

我们虽然常说:人民创造了一切——这话当然正确,但是,历史上,人民大众的无知,也一并创造了其所受的苦难,这也同样很有道理!

虽然,无知之本身,并不一定完全是由普通人所能左右,但如果人们甘于无知,把“无知”当成自以为是的“有知”,甚至因无知,苦难的受众却成了“帮凶”,从而加害于他人,那么,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说无知的普通人,就能完全摆脱个人责任了吧?

事实上,因无知导致的愚蠢,也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其也会产生伤及自身、他人与社会的恶果!


如果这种个人的无知,走向“抱团取暖”的“乌合之众”,更可能产生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则如此乌合之众中组成的个体,难道不应该受到自责或他责吗?不也可以说“配得上自身的苦难”了吗?

当然,劳教授所言的“更值得关注的是加害方的过错,同时,反思被害一方这样的认知与思想,究竟如何形成”,这显然站在了更高和更深入的高度——这也是解决无知、愚蠢之根源的根本之道。

不过,这却是一个极大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命题,绝非一人一物、一时一地能解决,它需要历史的宏大脚步来度量与走过……方能在人类不断文明进步的步伐中,将每个人的未来认知得以不断提升,并汇聚成社会进步的共同力量,让苦难更多地慢慢远离我们人类!

但是,像劳东燕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分子,为何会被网络上的普罗大众视作“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所谓“公知”呢?这个问题颇为值得深思。

这既有环境的原因,也同样有“公知”自身的问题——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过于高高在上,过于将公理、大义挂在嘴边,却在自诩大爱人类的同时,缺乏对具体之人的个体热爱与同理心,比如,像动辄将“你们的认知,配得上你们的苦难”当作至理名言的精英们,其实他们内心里的“社会达尔文思想”、“优绩主义思维”,就明显溢于言表了。


“公知”们过于重视社会竞争的优胜劣汰自然规律,过于钟情于自由主义的个人拥有,从而忽略了公平、平等的社会正义与福利均衡问题,也就让不少人“左偏”的思维之下,与精英分子的距离无形中拉远了,甚至形成了一种尖锐的对立。

当然,现实的社会或世界上,“森林法则”也是实实在在迎风而立,在不同思想、思维的角力之下,社会既颇显残酷,但也仍在不断文明进化中。

虽然,精英人士不自觉间充满着对下的傲视感,这确实值得反思与反对,但有时,他们对于被错付的情绪,也仍会有所表达的出口——“哀其不幸”不起作用,则被“怒起不争”的人们,如果不仅是“不争”,反过来成了加害者,此时,实质上,如此无知造成的道德缺陷者,难道不是真实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难”吗?

孤勇者圣人般戴着荆冠前行,其所争来的阳光,将会照耀到每个人的身上——如果受之阳光的人,不仅无法感知得到,还要投以石头、瓦块欲毁之,如此被背刺的情况下,有人还能持之以恒帮助他们,而且无任何怨言的话,这应算是一定意义上的圣人了!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谁能做到呢?请你告诉我!——或许,只有“上帝”一个了吧!只是,上帝啊,你在哪里?它不能只是在我们的心中,还要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上!【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瑜说还休
幽默为怀,思想奶心。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厦门文学等纸媒发文千余篇,开设评论专栏【瑜说还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