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关注利率的变化,因为它决定了我们的钱放哪里。
然而,利率下行,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2010年前中国GDP增速大都在2位数以上,利率水平也相对较高,而今年,国家提出的经济增速目标为5%。
随着经济增速的不断下降,利率水平自然也会不断降低。
降息,对经济也有好处。
降低贷款利率,借钱成本低,大家就敢贷款投资了;降低存款利率,大家看存钱没啥利息,就敢消费了。
国家发国债,充当贷款人拉经济,作为债主,利息自然也是越低越好。
所以,利率的趋势必然是下行的,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低利率将成为常态。
大家猜猜看,日本降息持续了多久?
从1991年到1999年,9次降息,降至零利率,用了8年。
1999年到2016年,经历了17年,进入了负利率。
直到今年,日本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日本央行才开始加息,7月把利率提升到了0.25%。
前前后后,三十多年。
日本银行大张旗鼓宣传年利率0.25%
1
利率下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赚钱越来越难了。
利率高低与经济增速同步,降息伴随着社会回报率的降低。
经济增速放缓,利润越来越薄。企业的利润会接近贷款的利率水平,降息的背后,是企业利润缩水,这时,企业会缩减成本,比如裁员、降薪、减少招聘。
企业不赚钱,员工工资也很难上涨。
利率下行,我们的资产实际是在贬值的。
以往经济增长快,买买货币基金或者只是把钱放银行,利息都不低。但是,利率下降,投资回报率总体下降,相同的投入,所能获取的回报不如以往。
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90年的10%以上降到了现在的1.5%。2014年时货币基金收益超6%,现在不到1.5%。财富保值增值变得非常困难。
当下的经济环境,减少负债,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社融数据表明不管是企业还是居民,都在想办法还债。
大家都偷摸着缩减支出,铆足了劲存钱。
今年上半年,住户存款余额创新高147.48万亿,全国人均存款余额超10万元。
手停口停,家庭会陷入困境,只有足够的钱放在自己手里,才有安全感。
大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存款。
如果说收入难以增长,那应该考虑增加被动收入(投资收益)。
如果说长期利率下降,必须得承受一定的风险去做投资才能拿到原来的收益率,那应该考虑同样的钱投哪里回报率更高。
但是,房价下跌,股市震荡,信托爆雷,到处都是坑,大家对高风险资产忧心忡忡,只敢钱存银行、抢购国债,不求收益,只求没有风险。
曾经的日本民众,也是如此。
日本1999年就零利率,2016年甚至负利率,日本人仍然把钱存银行,即便没有利息,甚至要倒给管理费。
日本个人金融资产的50%左右都是现金和存款。除此之外,日本人还很爱买保险,保险和养老金占比达到家庭资产的17%(2022年)。
2
把钱投在哪里才好呢?
低利率时代的日本,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1992-2012年,日本国内债券表现跑赢通胀,而房地产和日股则大幅跑输通胀。
大类资产年化收益率排名依次为:美股>美国公司债>美国国债>发达经济体(非美)股票>日本政府债>黄金>日本公司债>日元>通胀>房地产>日股。
也就是说,在日本,债券表现最优;而放眼全球,美股、美元债和其他发达经济体股票,则遥遥领先,跑赢日本境内所有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1992-2012年的前十年,债券类产品确实有一个“辉煌时段”。但是2002年后,由于底层资产的收益下降,债券类产品回报率极低,固收类基金规模也急剧收缩。
此外,大家理解为避险资产的黄金,在1992-2012年的前十年,表现并没有那么好,没有跑赢通胀。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2012年日本股市触底回升时,日本民众反而选择加速离场。
有机构统计了2021年不同年龄层的日本人金融资产配比,发现20-29岁的年轻人持有股票的比例只有2.5%,这说明,1990年泡沫破灭之后出生的日本年轻人,几乎很少选择买股票。
看来,在日本年轻一代的认知中,日本股市并不值得投资。
由于日本国内高收益资产稀缺,所以,海外配置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重要选择。
这其中“渡边太太”就是代表性人物。
他们是一群普通日本家庭主妇,在日元长期低利率环境下,借入低息日元,投资境外高收益资产。日本低息的环境给了她们先天条件,她们投资的海外资产给她们带来了不错的赚钱机会。
前文说到,日本人很爱买保险,而日本保险公司在资产运作上,也在不断“出海”。
日本寿险大量增配外国债券,海外证券的占比,从90年代初的10%左右提升到2022年的22%以上,仅次于持有本国债券。
2001年日本设立的GPIF(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是世界最大的政府养老基金之一。GPIF的资产结构,近十年也呈现出“出海”的趋势,它减少了国内债券比重,增加国外债券和权益的比重。
3
借鉴日本,面对低利率,普通人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首先,利率问题是其他宏观经济问题的表象,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利率下行,还有经济增长拐点、未来收入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等等。
这是一个长期状态,过于看重流动性,比如持有大量现金,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比起追求当下“有钱在手”的“安全感”,更应该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考虑存钱这件事,把报复性存钱转为长期理财规划。
为自己设置养老或其他理财目标,将存钱与明确的长期目标挂钩,除开日常消费和应急,其余闲置的钱,用科学的资产配置方式,寻求更高的收益,并坚持下去。
其次,对收益设置合理的预期。
接受利率下行、投资收益率整体回落的既定事实,不要用以往的“高收益”来衡量当下的产品。
如果说还想获得和以往同样的收益,就需要多配置一些风险较高的资产,这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需要有承受更大波动的心理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保持心态平和,不焦虑、不纠结,减少情绪化对决策的负面影响。
最后,放眼全球均衡、合理地进行资产配置。
在国内低息但海外部分国家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在国内市场没有太多好的金融产品时,配置一些的海外资产,通过全球化的资产配置
长期来看,这是真正的有价值的投资选择,这也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理性经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