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眼中的浪漫大雪,就是古代普通人的噩梦。《宋史》中,仅首都开封记载大雪灾害就有多达16处之多:
“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京师大雪,苦寒,人多冻死,路有僵尸。”
“至和元年(1054)正月,京师大雨雪,贫弱之民,冻死者众。”
“……”
因此,网上有一种说法:“由于宋朝没有棉花,所以没有棉被度过寒冬。”理由是根据史书记载,棉花直到宋元时期才经西域引至中国,但因产量低下,成本高昂,在历朝历代都是奢侈品,普通人能有件棉被,都是十分珍重的家当。穷苦人只能用茅草,柳絮等充当棉衣棉被填充物,直到上世纪中叶,棉被在我国都是当嫁妆的稀缺品。
那这个说法是准不准确呢?其实,宋朝人的床榻之上,是有棉被的,因为中国人种植棉花的时间并不太晚,大概唐宋时期棉花便从边疆传入了内地。南宋时,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江南、川蜀一带,都出现了棉花种植业,宋人说:“闽岭以南多木绵,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
宋人习惯将棉花叫成“吉贝”,又常称之为“木绵”,因此今人读史料,很容易跟木棉科的“英雄树”木棉相混淆。宋人所说的木绵,“高仅数尺”,“二三月下种,秋生黄花,其实熟时,皮四裂,中绽出如绵”。符合这一描述的作物,只能是棉花,而不可能是今日的木棉。
由于棉花的种植已相当广泛,宋人的许多纺织品都使用了棉花。苏辙有诗写道:“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绵裘”,诗中的“木绵裘”相当于今天的棉袄;苏辙之孙苏籀也亦有诗:“径从南浦携书笈,吉贝裳衣皂帽帷。”“吉贝裳衣”则是棉布衣。浙江兰溪县南宋墓曾出土一条完整的棉毯(见上图),长2.51米,宽1.18米,纯由棉花织成,双面起绒,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可知宋人的棉织技术已相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