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 豫见最美砚花水

文摘   2024-11-01 07:37   河南  

大美中国,江山如画。当我们踏上探寻中国之美的旅程,砚花水村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呈现在眼前。这里,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太行深处,万宝山中,红叶飘舞的山谷,环抱古老村落,尽显大自然的灵动之美。步入村中,传统建筑错落有致,那精雕细琢的工艺,彰显着中国建筑之美。

七家胡同里,“耕读传家”“善为宝”等理念,渗透在一砖一瓦间,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在这里,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砚花水村的生动体现。这里的人们,用坚守与传承,书写着人文之美。古老的文化在岁月中沉淀,从门楣字牌到传统习俗,从三圣祠到南天门等,处处散发着文化之美。让我们走进砚花水村,开启这场发现中国之美的奇妙之旅,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领略建筑、人文与文化共同交织的独特魅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寻找心灵的寄托与美的感悟。

行走中国  豫见最美砚花水

邓  阳  程林昌  文/图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之上,南太行山脉宛如巨龙蜿蜒盘踞。在这雄浑壮阔的山脉深处,河南、河北两省三县交界处,林州市最北边,有一颗璀璨明珠——东岗镇砚花水村。

这个古老神秘的村落,似被时光遗忘,却散发着独特迷人魅力。它处于万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中,独特的地质风貌更为其增添神秘色彩。古老的房屋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诉说着往昔岁月。在这里,能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历史的沉淀,让人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沿着山路飞行,穿梭在自然画卷中。一边是随季节变换的河谷,此时被红叶装点得格外迷人。两边群山连绵,也披上了红叶的盛装。这里处于万宝山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貌与绚烂秋景相映成趣。

穿过神秘的北平洞,群英洞,走过群英桥,一座古村落砚花水跃入眼帘。古老的房屋错落有致,石板路蜿蜒其间。

红叶飘落,为村落增添了一份宁静与诗意。在这里,仿佛时间静止,只有红叶舞动的声音和古村落的历史气息在空气中流淌,让人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与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从高空俯瞰,砚花水村恰似一颗璀璨宝石镶嵌在大山怀抱。四周山峦起伏连绵,将村落温柔环抱。古老石板街承载着岁月痕迹,讲究的砖石小楼彰显着昔日辉煌,精致的门牌雕刻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古朴厚重气息。

如今的砚花水村,看似闭塞、守旧且贫穷,然而在古代,它却是交通要道,富庶一方,享有“小北京”的美誉。村里众多超过二百年的三合院、四合院,甚至还有二层小楼,皆是往昔大户人家的居所。老人们的话语中,透露出这里曾经的辉煌,当年在北至涉县、东至安阳一带都远近闻名。

砚花水村地势西高东低,落差显著。村里有个村民小组,600 余亩耕地。农民以种玉米为主,油菜、大豆等经济作物与核桃、柿子、花椒等林果丰富。400 余户人家、1000 余位村民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收获,共同铸就村落传奇。古老的村落见证着岁月变迁,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与梦想。

追溯历史,明初赵氏先祖从山西迁居至此。那时的砚花水四周皆山,雨季难存水,先祖便取了个期盼吉祥的名字“砚凹水”。因“凹”“华”谐音,后写作“砚华水”,如今又改写成“砚花水”。这个名字,承载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古老的砚花水村,七家胡同如一枚玉如意,静静镶嵌中央。从高空俯瞰,它蜿蜒曲折,错落有致。步入其中,时光仿佛倒转,似穿越至晚清时期。古老的砖瓦散发着岁月的气息,一草一木皆承载着历史记忆。

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有着故事,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胡同里的宁静与古朴,让人沉浸其中,感受着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流转。它不仅是一条胡同,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隧道,见证着砚花水村的变迁与传承。

在砚花水村的七家胡同,七户人家展现出昔日的辉煌。门第相当且家境殷实富足,第一家门垛上的“耕”“读”二字,诉说着传统小康家庭的理想追求。“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他们遵循着自然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山水之间,品味粗茶淡饭的平淡之美,沉浸于四书五经的智慧海洋。门脸上精美的松鼠葡萄图,寓意多子多福、福寿绵长。

在这里,我们仿佛穿越时光,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知识的敬重与对生活的热爱。他们以勤劳为笔,书写美好生活的画卷;以知识为墨,传承家族的荣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今日仍能感受到那份质朴的美好与坚守的力量。

七家胡同,“善为宝”之家与“耕、读”之家相连,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善积德,德积福,福积寿,“善”被视为传家之宝,体现着典型的儒家思想。这里的砖雕和木刻,深刻诠释着出世与入世的佛家思想内涵。砖雕是鹿衔灵芝图,源自“商山四皓”典故,寓意着高士归隐山林的出世之态。然而,其真正想表达的主题思想却是入世,门脸木雕上,双“凤”展翅,中间“鹿”衔灵芝,象征着“俸禄”,展现出吃朝廷俸禄、展理想抱负的入世追求。

在这个家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融合。儒家的仁爱与佛家的超脱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而和谐的文化氛围。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不同思想的包容与借鉴,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多元的视角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继续飞行,“芝兰室”与“善为宝”之家紧紧相邻。“芝兰室”,其名源于《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里的人们秉持着崇尚勤俭的信念,坚信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芝兰室”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善为宝”与“芝兰室”相互为邻,又互为里表,和谐共处。正如鸟儿会选择良木而栖,人也往往选择志趣相投者为伴。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古人对品德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他们坚守着勤俭与善良,为后人树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传承着先人的智慧。它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激励我们传承古人的品德追求,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前行,与志同道合之人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漫步在砚花水村的七家胡同中,沿着那磨得光滑的青石小路拐个小弯,便来到了“竹苞松茂”之家。“竹苞松茂”之名出自《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寓意着富裕兴盛。这家的建筑物确实也保持得最为完整,处处彰显着昔日的辉煌。

屋顶采用小瓦盖顶,五脊六兽威严耸立,滴水瓦当精巧别致,三层挑檐更是展现出匠心独运独特的古建筑风格。墙身由兰砖白灰挂缝砌成,横平竖直,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艺作品。尤其是那八边形的窗户,蕴含着“太极”之道,充分展现了古人精湛的技艺和无穷的聪明才智。

沿着六级大青石台阶拾级而上,走进“松苞竹茂”的大门,一副木质“迎风”赫然入目。“迎风”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在街门和主屋门之间架起一道屏障,人走大门时从“迎风”的偏门进出,避讳门门相照,符合风水之理。而当家里遇到红白大事时,则打开“迎风”之门,方便人员进出。这一设计既实用又充满智慧。

“迎风”保护得相当完整,两侧同样是精美的木雕,蓝色打底,红漆涂字,恭楷雕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云现吉祥星联福寿;下联: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横批:谦受益。可见这家虽为富贵之家却并不趾高气扬,而是注重教育子孙要做谦谦君子,其家风淳朴高尚,着实令人钦佩。在这里,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古人对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家族传承的高度重视。从屋顶的构造到墙身的工艺,从独特的窗户设计到寓意深刻的“迎风”和对联,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也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重视文化传承,弘扬传统美德,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砚花水村的七家胡同中,“玉、冰”之家格外引人瞩目。与其他人家相比,这家相对落伍,门面窄小,门户低矮。然而,门脸儿上的“玉、冰”二字却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引人遐思。虽家境不富,但这里的人有着坚定的风骨,如玉般温润高洁,似冰般纯净剔透,冰清玉洁。他们在并不富足的生活中,依然坚守着高尚的品德,这种坚守令人敬佩不已。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品德的执着坚守。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们始终秉持着内心的纯净与高尚。它提醒着我们,无论何时,不应忘记品德的力量。即使面临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守,像古人一样,用高尚的品德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让我们从“玉、冰”之家汲取力量,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品德为基石,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砚花水村的七家胡同,宛如一部活着的历史书,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展现出独特的建筑美学与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各家大门精雕细琢,双凤、梅花鹿以及象征吉祥的和合二仙等图案,栩栩如生,尽显工匠精湛技艺。上马石、拴马石和迎风石等,无不彰显着昔日的繁荣景象,仿佛能让人看到曾经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而与传统不同的“芝兰同室”“善为宝”“谦受益”“冰玉”等字牌,古色古香,优雅脱俗,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寓意和文化价值,体现了古人对品德修养的重视。两处院落中的木质影壁更是别具一格。虽红漆脱落不少,但边框精致的吉祥图案依然清晰可见。影壁中间的中门,遵循传统文化,仅在婚丧嫁娶等大事时才开启,这一传统习俗的保留,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礼仪的敬重。

胡同尽头的寨门楼,高大雄伟。一楼椭圆形大门供人畜出入,二楼作为防卫炮楼,没有窗户却有着清晰可见的枪眼。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里的人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用坚固的建筑守护着家园。

七家胡同的古建筑,从大门的雕刻到影壁的设计,再到寨门楼的构造,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对称、和谐与庄重。同时,这些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习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品德的追求以及对家园的守护之情。

它们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让后人得以领略古建筑中的中国文化之美。

在砚花水村,独特的景观点缀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成为历史的深刻见证。

那些讲究的两层砖石建筑,在满是石头的大山中格外引人注目。专门用蓝砖精心装饰,想必曾是显赫门庭。这些大户人家究竟是官还是商?虽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他们必定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整条街上,这些讲究的建筑默默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富足,让人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昔日的繁华盛景。

东方红渡槽作为跃进渠三大渡槽之一,横跨东沙湾河。槽长118 米、高 47 米,单孔净跨 64 米,它位于深山峡谷之中,人迹罕至。从高空望去,犹如一条巨龙凌空飞跃沙湾河南北两个山头,气势恢宏,令人震撼。1972 年 12 月 13 日的《人民日报》将其赞为“群众创造力的一曲凯歌”。东方红渡槽见证了这一方百姓的勤劳与智慧,成为古老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激励着后人传承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

在古老的村落中,静静伫立着一座神秘的三圣祠庙宇。虽不知其始建于何时,但重修碑文却为我们揭开了它的独特意义。

碑文中写道:“当思土地者民所耕种也,道路者民所往来也,牛畜者代民力也。”这座庙宇供奉着土地、道路与牛畜,如此实物供奉甚是少见。土地,是农民的根基,孕育着希望与收获;道路,连接着远方与梦想,见证着人们的来来往往;牛畜,默默付出,以力量助力农民的生活。

它承载着村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仿佛在时光中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三圣祠庙宇守护着村庄的记忆与传统,让后人得以领略那份质朴而深沉的情怀。

南天门坐落在砚花水村北的山顶,是林州市比较著名的寺庙。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圣地,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作为河南河北的分界线,在此向北望去是漳河,往东可以看到岳城水库。南天门庄严肃穆,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宁静。这些独特的景观,承载着砚花水村的历史记忆,展现着这里的文化底蕴和自然之美。它们如同岁月的使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个古老的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却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沉寂。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重视开发,这个保护完好的古村落渐渐浮出水面,受到了广大民众的重视。

古老砚花水村,散发着建筑、人文与文化之美。追溯历史,明初赵氏先祖从山西迁居至此。在漫长的岁月中,古老建筑承载岁月痕迹,诉说昔日辉煌。这里曾是交通要道,富甲一方,村里众多超过二百年的三合院、四合院,甚至还有二层小楼,皆是往昔大户人家的居所。


人文之美在村民坚守传承中熠熠生辉,七家胡同里,“耕读传家”“善为宝”等理念,渗透在一砖一瓦间。文化之美如清泉流淌于村落角落,从门楣字牌到传统习俗,处处散发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砚花水人,居于深山,常与石相伴。在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里,他们以匠心培育出众多能工巧匠。新中国成立后,砚花水人纷纷投身祖国建设,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在为人民福祉而不懈奋斗的征程中,有三位令人敬仰的杰出党员熠熠生辉。
王卫忠,一位从烽火中走来的传奇党员。生于 1929 年的砚花水村,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却从未屈服。
战争年代,他投身革命,在兵工厂日夜赶制炮弹,熬坏双眼,却以顽强意志荣立二等功,1948 年入党,忠诚之心熠熠生辉。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重要岗位拼搏,却在国家困难之际,毅然舍弃优越城市生活,回到艰苦的家乡。
担任村支书,他一心为民。面对吃水难,带领村民修渠引水;出行难,修出通途;吃饭难,垫地种田。五年修渠 42 华里,两年修路 40 里,让村庄旧貌换新颜。粮食丰收,他却把奖励的 10 元钱救济穷人。支农三年期满,他选择留下,一留就是 30 年。
投身革命即为家,王卫忠拒绝为子女谋福利,只因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他说,党养育了他,活着就要为党和群众做事。半个多世纪,他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言,心中有党、有民、有责、有戒。严以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
王卫忠,是一座丰碑,用无私奉献,诠释共产党人的担当;用坚定信念,书写对党的忠诚。在那偏远的山村砚花水,挥洒热血与汗水,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献力量。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崔焕瑛,曾担任林州市交通局局长心中始终装着百姓。遥想往昔,村里那十几里的羊肠小道,犹如蜿蜒的绳索,紧紧束缚着村民们的出行脚步,让他们举步维艰。然而,崔焕瑛以坚定的决心和非凡的魄力,为百姓修道路、打隧洞。路通后,曾经的艰难行路成为历史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大道和便捷的隧洞。这些道路和隧洞为砚花水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付明牛,曾任安阳市水利局局长。他深刻地知晓水对于百姓生活的至关重要性。看着村民们为了那一瓢清水,不得不翻山越岭去漳河挑水,那疲惫的身影和沉重的脚步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行动起来,为百姓打机井。在那艰苦的施工过程中,当那清澈的井水如泉涌般喷出的那一刻,欢呼声此起彼伏。从此,村民们告别了那段艰难的挑水岁月,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架起连心桥,情暖群众心。砚花水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旗说:“王卫忠、崔焕瑛,付明牛等党员,他们以党员的担当和无私奉献,完美地诠释着对人民的深情厚谊。他们的故事将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拼搏奋斗。”
新时代里,砚花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人。他们或许只是普通的村民、工人、教师,但他们用善良、勤劳与坚持,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付出。看似平凡的他们,却如星星般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温暖着这片土地,激励着大家前行。
杨艳凤,怀揣着对学习的热爱,却因家境的贫寒,不得不中断学业,默默承受生活的苦难。年少的她,在崎岖的山路上挑担送饭,那蜿蜒的小道见证了她的坚韧与勤劳。父亲的离世,如晴天霹雳,家庭的重担沉沉地压在了她的肩上。但她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外出打工,只为撑起那个贫困的家。
从事旅游工作的她,对家乡始终怀着深深的眷恋。机缘巧合中,她踏入林州民协,开启了宣传家乡的崭新征程。一路上困难重重,她和其他同志一起奋战,却从未有一刻想过放弃梦想。八角杏花节的成功,如同一朵绽放的花朵,为她的努力增添绚丽色彩。罗匡、中卢寨、后郊等地的采风活动,以及对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更是让众人看到了她的坚持与付出。她就像一束光,照亮着家乡的每一个角落,用行动书写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奉献。
她以严谨的态度制定工作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家乡的发展,宣传红旗渠精神不遗余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的成长历程,是砚花水众多乡亲们的平凡写照。在艰苦的环境中,大家都立志走出困境,努力改变命运。杨艳凤虽不觉得自己是成功人士,但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杨艳凤说:“我是大山的女儿,是砚花水的山水孕育了我的身体,林州的红旗渠孕育了我的心灵。”杨艳凤带着砚花水人的质朴与坚韧,在平凡的生活中,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为家乡书写着最美的篇章。她就像那山间静静绽放的野花,虽不张扬,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激励着每一个砚花水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砚花水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这些都是它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相信在国家对旅游开放的政策下,不久的将来,这个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将以它独特的风格展现于世人面前。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加大对砚花水村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修复古老的建筑,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开发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美丽的村落。

无人机缓緩飞远,但我们的目光依然停留在砚花水的上空。古老的砚花水村,犹如一颗被时光珍藏的宝石。从高空俯瞰,错落的屋舍、蜿蜒的小径,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卷。这里每一处遗迹、每一个传统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里的文明之美,是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尽管时代不断变迁,砚花水村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下,保护与开发并行。秉持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珍视这个古老的村落。相信它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让文明之花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续写古老与现代交织的传奇篇章。

红旗渠畔
原守成主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