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对管理人工作的有效监督,重庆五中法院于2023年7月3日发布《破产案件全流程网上办理工作指引(试行)》。指引对网上办理破产案件的信息查询、债权申报审查、债权人会议召开、破产财产处置、投资人招募、阅卷评议,以及电子送达、签名、卷宗编目和归档等内容进行了明确,有助于实现全市破产案件无纸化办理,对于规范审判人员、管理人办理破产具有较强的指引意义。为优化本市法治营商环境,助力小微企业良性发展,重庆五中法院于2024年6月28日发布《小微企业破产案件审理指引(试行)》。指引对小微企业破产案件适用范围、债权人会议召开、表决规则、程序转换、审理期限等内容予以专门规定,着力解决小微企业破产审判中堵点、难点问题,以实现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提升破产审判效能。2024年12月31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重庆破产法庭五周年破产审判工作报告(2020—2024年)》及典型案例。中新社、法治日报、新华网、重庆日报等18家中央及市级媒体记者到会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殷其龙、黄大勇,市人大代表苏家银、马琴受邀参加会议。工作报告从审判工作基本情况及特点、主要工作举措及成效等方面详细报告了重庆破产法庭成立五年来的审判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绩。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重庆五中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市政府大力支持、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广泛监督以及市高法院悉心指导下,确立重庆破产法庭“1221”发展定位,持续深化破产审判改革,不断优化破产审判机制,坚持“破”“立”并举,以精准审判清理“僵尸企业”、以创新机制助力困境企业重生,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案件情况及特点
重庆破产法庭自2019年12月31日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案件9151件、审结8701件,共清理债务3475.64亿元,盘活资产1217.31亿元。具体审理情况如下:
受理案件中,破产申请审查案件4291件,占比46.89%;强制清算申请审查案件745件,占比8.14%;破产案件1835件,占比20.05%;强制清算案件577件,占比6.31%;衍生诉讼案件1511件,占比16.51%;其他案件192件,占比2.10%。
审结案件中,破产申请审查案件4240件,占比48.73%;强制清算申请审查案件733件,占比8.42%;破产案件1539件,占比17.69%;强制清算案件519件,占比5.97%;衍生诉讼案件1482件,占比17.03%;其他案件188件,占比2.16%。审结的破产案件中,破产清算案件1386件,重整案件116件,和解案件37件,分别占比90.06%、7.54%、2.40%。在审理时间方面,已结破产案件平均审理天数272.96天(0.75年),其中六个月内审结775件,六个月以上一年内审结351件,一年以上至两年内审结269件,两年以上至三年内审结108件,三年以上审结36件,分别占比50.35%、22.81%、17.48%、7.02%、2.34%。已结破产清算案件平均审理天数275.56天(0.75年),已结重整案件平均审理天数273.18天(0.75年,含清算转重整案件),已结和解案件平均审理天数236.16天(0.65年)。在审理成本方面,除去无产可破案件,已结破产案件办理成本平均占债务人财产总额的8.42%,其中诉讼费用平均占比0.25%,审计、评估费用平均占比2.35%,拍卖费用平均占比0.08%,管理人报酬平均占比4.41%,其他破产费用平均占比1.33%。无产可破案件共计620件,占比40.29%。
一是收结案数量增幅放缓。2020年至2024年,新收各类案件数量分别为1586件、2306件、1573件、1814件、1872件;审结各类案件数量分别为1248件、2104件、1608件、1856件、1885件。除2022年受衍生诉讼分流管辖影响,收结案数量有所下降外,2021年、2023年、2024年,收案数量分别同比增长45.40%、15.32%、3.20%,结案数量分别同比增长68.59%、15.42%、1.56%。
二是市场主体仍以出清为主。2020年至2024年,新收破产清算案件,分别占新收破产案件的89.97%、95.30%、77.50%、97.34%、97.61%,合计占比91.23%;审结破产清算案件,分别占审结破产案件的82.24%、89.93%、84.84%、94.95%、93.06%,合计占比90.06%。一方面,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量企业需要通过破产清算程序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囿于社会对破产制度的认知度仍然较低,部分企业在经营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才考虑适用重整、和解程序,以至错过最佳挽救时机。三是强制清算案件数量稳中有升。2020年至2024年,新收强制清算案件数量分别为50件、140件、96件、107件、184件;审结数量分别为32件、116件、102件、109件、160件。其中,2021年、2024年强制清算收结案增幅最为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受“僵尸企业”出清和“三攻坚一盘活”工作影响,大量企业需要通过强制清算程序实现市场退出。
四是破产案件平均审理时间增幅“减速”。2020年至2024年破产案件平均审理时间分别为105.90天、212天、295.16天、392.35天、369.22天,增长幅度分别为100.19%、39.23%、32.93%、-5.90%。重庆破产法庭成立之初,快审快结案件较多。随着破产案件数量逐年增长,加之审理的房地产、建筑企业破产等疑难复杂案件增多,导致审理周期逐渐拉长。但2023年开展积案清理专项工作以来,破产案件平均审理时间增幅逐渐放缓,2024年破产案件平均审理时间首次出现负增长。审结破产及强制清算案件共计2058件,从行业类型、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地域分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情况
2023年审结破产及强制清算案件505件,从行业类型、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地域分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行业类型
破产及强制清算企业所属行业涵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规定的20个门类行业中的 19个,仅国际组织1个门类无案件。其中,案涉企业所属行业数量位居前五的为制造业(413家)、批发和零售业(375家)、建筑业(257家)、房地产业(161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3家),分别占比20.07%、18.22%、12.49%、7.82%、6.46%,上述5类行业所涉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高达65.06%。(2)企业性质
破产及强制清算企业包含民营企业、国有及集体经济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分别为1562家、281家、215家,占比分别为75.90%、13.65%、10.45%。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远超其他性质的企业。
1539件破产案件中,涉及民营企业案件1297件,占全部破产案件的84.28%;519件强制清算案件中,涉及民营企业案件262件,占全部强制清算案件的50.48%。民营企业进入破产程序较强制清算程序的占比更高。(3)企业规模
破产及强制清算企业注册资本覆盖 0.92万元至100亿元区间。其中,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的352家,占比17.10%;1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的472家,占比22.93%;5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的641家,占比31.15%;2000万元至1亿元的476家,占比23.13%;超过1亿元的117家,占比5.69%。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117家企业中,仅28家企业注册资本超过5亿元。破产及强制清算企业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破产及强制清算企业住所地涵盖全市所有38个区县。数量排名前五的区县是渝北区(297家)、九龙坡区(257家)、南岸区(176家)、渝中区(171家)、江北区(158家),分别占比14.43%、12.49%、8.55%、8.31%、7.68%,上述5个区县所涉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高达51.46%,该5个区均位于中心城区。渝西地区8个区县涉及企业共267家,占比12.97%。此外,渝东北地区11个区县涉及企业共118家,占比5.73%;渝东南地区6个区县涉及企业共71家,占比3.45%。中心城区的破产及强制清算企业仍占多数。(1)行业类型集中明显
从行业类型分析,重庆地区破产及强制清算企业的主要行业类型基本固定,每年排名前五的行业鲜有变化,且所涉企业数量接近全部企业数量的三分之二。制造业因其资产构成复杂、现金压力大、产能过剩、技术更新换代快等原因,案件数量连续五年均位列第一,说明重庆老牌工业城市底色未改,制造业仍是重庆主要行业之一。批发与零售业企业数量居第二说明受经济转型以及“互联网+”产业影响,居民消费模式发生变化,相关行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受市场需求变化、政策调控、融资渠道变窄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业及建筑业企业数量也位居前列。
(2)民营企业占绝对多数
民营企业破产案件数量占比高达80%以上,远超国有企业数量占比。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随着市场经济活力的不断释放,民营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数量本身远高于国有企业。二是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日趋成熟,破产法治理念逐步普及,相关权利人积极适用破产程序,尽早实现债权回收以及企业拯救与出清。三是民营企业相较于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和内外部监管等方面均相对欠缺。民营企业容易产生股东僵局、高负债运营、资产结构不均衡等情形,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和债务困境。
(3)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中小企业数量占据绝对多数,大型企业数量较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从数量上看,中小企业在市场主体中占绝对多数,基于中小企业基数大,因此进入破产和强制清算程序的相对数量更多。二是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差,通常依赖少数产品或服务,缺乏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同时资金相对薄弱,面对市场环境突然变化难以做出有效应对。三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品牌知名度、技术实力等方面无法与大型企业媲比,获取各类资源和市场份额的难度更大。四是中小企业法律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弱,基于法治意识不足、控制经济成本等因素,导致企业防范化解经营困境和财务风险能力较差。 (4)案件数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成正比
破产及强制清算企业已经覆盖全市全部区县,但中心城区企业数量占绝对多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心城区经济活动集中,企业密度大。市场主体更迭频繁,运用破产及强制清算的企业数量更多。二是中心城区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导致大量市场主体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资金及人力资源,一些企业由于产品竞争力缺乏、经营策略失误等原因,最终陷入经营困境。另外,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县破产及强制清算企业数量占比较小,与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关,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地方党委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于破产理念接受度的不断增强,区县破产及强制清算企业分布更加广泛,数量逐年上升。五年来,重庆破产法庭聚焦“1221”发展定位,积极履行破产审判这一法定职能,紧紧围绕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两大目标,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出清和困境企业拯救两大功能,牢牢把握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任务,倾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五张靓丽名片。——以党建带队建强管理促审判。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破产审判事业的绝对领导,引领干警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畅通上下级法院党建融合发展,分别与上级法院和7家基层法院党支部开展支部联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破产审判业务高质量发展。发挥成渝协作区域优势,与成都破产法庭持续开展支部共建,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构建“1+1+N”专业化审判组织。在重庆高院的指导支持下,形成“1+1+N”专业化破产审判组织体系:即重庆高院民二庭成立1个专门破产审判合议庭,强化破产审判工作监督指导;在重庆五中院设立重庆破产法庭,集中管辖全市范围内的破产和强制清算案件,并从全市法院遴选优秀法官、法官助理各15名,构建15个标准化审判团队,打造专业化审判队伍;各重大破产案件的债务人所在地基层法院派员到重庆破产法庭协助办理相关案件,实现对全市破产案件集约化、专业化审理,极大保障破产案件审判质量和效率。
——充分发挥破产审判职能。积极发挥破产审判拯救与出清两大功能,成功审结力帆股份、重庆能源、隆鑫集团、新华信托等一系列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破产案件。有效参与社会治理,成功审结房地产企业破产案件110余件,其中涉及保交楼项目11个,引入纾困资金8.38亿元,完成保交楼项目房屋交付8210套。大力推广适用快速审理程序,针对“三无企业”采用“一堂清”审理方式,实现破产案件繁简分流。积极探索预重整与重整衔接模式,历经“法院适度介入”、“法院细化规则”、“法院不直接介入”三个阶段,升级到预重整制度3.0版本。
——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提高破产审判质量的通知》,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督体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破产审判队伍。认真梳理破产审判廉政风险点,制定《关于加强破产案件廉政风险防控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破产审判确保廉洁司法十条意见》,依法规范管理人选任和履职、管理人报酬确定等重点环节。注重对管理人监督细节的全覆盖,从“小切口”着手,搭建管理人临时账户摇号管理系统,从细微处防范管理人廉洁风险。——高标准建设信息化体系。建设智慧法庭,高标准完成破产法庭办公区“绿瓦楼”修缮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实现所有审判法庭、会议室网上开庭、网络会议,互联互通。大力推进网上办案,推广适用线上开庭、网络听证,常态化使用线上方式召开债权人会议。五年来,在线开庭、听证超3800次,召开网络债权人会议超1600次,持续降低破产程序参与成本。畅通智慧衔接机制,协助重庆高院研发应用破产案件关联提示系统,实现破产案件受理与执行案件中止双向提示,共向1166名关联案件主审法官发送案件提示信息超83万条。
——有效运用“府院协调”机制。以有为司法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配合重庆高院,先后与市规资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市级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在重整企业诚信重塑、涉税问题处理、企业注销等方面,联合出台多项规范性文件,为破产企业纾困解难。先后与20余个区县政府召开协调会议,有力解决企业资质恢复、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等破产衍生问题,将“个案协调”逐步转化为“整体联动”。——完善管理人履职机制。着力构建“一体两翼”的管理人制度模式。一体化构建完善管理人制度体系,发挥好支持管理人依法履职和加强对管理人监督指导两大职能作用。通过完善管理人名册编制、评估、管理等制度,让专业素养高、履职能力强的优秀中介机构取得管理人资格并形成激励机制。配合重庆高院与相关市级部门联合出台一系列制度,在破产信息查询、不动产事务办理、企业注销等方面为管理人履职提供便利。注重管理人业务培训,通过组织岗前培训、常规培训、专项培训等,全方位提升管理人队伍素能。
——助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联合市国资委制定国有“僵尸企业”出清方案,与出清任务较重的大型国企建立专人对接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受理涉“僵尸企业”出清破产清算及强制清算案件160件,审结100余件。充分发挥破产审判服务保障“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的综合效能,出台工作指引,细化工作措施,建立工作台账,召开联席会议,依法高效审结重庆通用航空公司等一系列涉“三攻坚一盘活”国有企业破产及强制清算案件。
——加强成渝破产审判合作。积极响应市委“一号工程”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川渝两地高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破产审判合作协议》要求,落地见效成渝两地破产法庭《合作备忘录》,切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破产审判深度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破产审判协作机制常态化运行。共同参加线上学习讲座,全面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制定《强制清算案件清算组工作指引》等文件,联合发布一批破产衍生诉讼典型案例,统一成渝两地司法裁判尺度,规范审理程序,合力打造区域司法协作示范高地。——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切实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到实处”。作为营商环境评估咨询城市所在地的破产法庭,承担起提升“办理破产”指标主力军职责,重庆2020年“办理破产”指标得分排名全球第20位,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完成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与相关部门建立破产企业信息常态化数据共享查询机制,提升破产企业财产信息查询的范围和便利度。通过每年发布破产审判白皮书、典型案例等方式,围绕营商环境评估指标,及时公开办理破产时间、成本等关键数据,提升债权人、企业家、中介机构等群体的认同感。——破产审判制度体系。将长期积累的破产审判经验成果固化为文书格式和制度规范。于2020年12月出版《破产法律文书样式》,形成较为规范的文书范本,供相关从业者在破产审判实践中广泛参考使用。2024年编制《重庆法院破产审判制度文件汇编》一书,将重庆法院近年来单独或者联合出台的60余项制度编辑成册,旨在加强破产审判制度建设和完善,全方位多角度规范破产案件办理。——典型案件培育机制。建立“前中后”全维度精品案件培育机制,前端组织干警学习破产基础理论和前沿动态,在立案阶段注重发现有孵化价值的“案苗”;中端即案件办理阶段,组织骨干力量吃透法律规定、司法政策,精研细办;后端即案件审结后,借力咨询专家智库平台,有效实现破产审判实务向理论成果的转化,打造对类案裁判具有标杆意义,对企业发展具有指引作用的典型案例。五年来,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民商事案例1件、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典型案例1件、“人民法院实施破产法律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1件、“全国法院十大商事案件”1件、“全国破产经典案例”4件。——“重庆破产法庭”微信公众号。组建以在编干警为成员的微信公众号编辑部,逐步推出破产动态信息、破案周知、资产处置、破理探析、文书选登等板块,以“可视化”方式,讲好破产法治故事,诠释破产法治文化,传递破产法治声音。五年来,发布推文1289篇,关注人数4.8万余人,关注人群遍布全国329个县、市,涵盖专家学者、司法人员、执业律师等,总阅读量超330万人次,长期位居全国破产法类公众号排行榜和重庆法院公众号排行榜前三。——“每月一讲”学习讲座。坚持落实“每月一讲”学习机制,通过定期举办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系列讲座活动,实现以高质量学习促进高质量审判,不断提升破产审判队伍的“五种能力”。通过在线视频方式实现重庆、成都、海口三地破产法庭及管理人实时共享讲座内容,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每月一讲”课堂笔记,在破产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良性互动。五年来,邀请理论界与实务界专家学者来庭授课58次,绿瓦楼“每月一讲”已成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一张靓丽名片。——破产协同易审平台。按照“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法官减负,为审判赋能”工作思路,联合重庆高院信息技术处共同研发重庆法院破产协同易审平台,整合债务人信息查询、债权申报及审查、债权人会议、资金监管、财产拍卖等诸多功能,实现破产案件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动态监管、全领域区块协同、全方位智能服务,有效管控破产案件办理时间、成本、效果,实现对破产案件全流程动态监督和管理,进一步提升破产案件办理质效,大幅降低破产成本。2024年,破产协同易审平台3.0版本上线,实现了系统的迭代升级。下一步,重庆破产法庭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完善破产法律机制,构建协同联动破产工作体系,不断加强破产审判队伍建设,持续优化破产法治文化建设,坚持制度、技术、文化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守正创新推进破产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司法力量。撰稿:白 云 向 琳 林莎莎 吴跃辉
统稿:周 爽 伍云嫦
核稿:苏智勇 钟丽君
编辑:吴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