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残率可以降低9%”!我国脑卒中治疗实现四大突破(附:2024年度脑血管病十大研究进展)

文摘   2024-12-15 23:40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在12月13日至14日于海口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血管神经病学论坛上,两项重磅指南——《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急诊卒中单元建设指南》发布。

这两项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领域取得了溶栓药物、溶栓时间窗、动脉取栓适应人群和卒中诊疗体系的四大突破,为更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实现再灌注治疗国家行动2030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拥军教授在论坛上表示,《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所有二级医疗机构都能开展静脉溶栓”“静脉溶栓比例提升至80%”“动脉取栓治疗率提升至30%”“再灌注治疗的安全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新发布的两个国家指南实现了四方面的突破。


溶栓药物从“1”到“4”

让更多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有药可用


王拥军介绍,传统的静脉溶栓药物阿替普酶长期依赖进口,不仅费用高昂,而且经常面临断药的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基层医疗机构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中国科研团队围绕溶栓药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截至目前,已经证实替奈普酶、瑞替普酶、重组人尿激酶原等3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药物经过国内科研团队的优化生产工艺后,使用更加便捷,价格也大幅降低,使得更多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有药可用,从而提高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率。


突破静脉溶栓4.5小时时间窗

大多数患者有了溶栓治疗的机会


“发病后4.5小时以内”一直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超过这个时间,往往只能进行保守治疗。然而,数据显示约有67%至75%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到达医院时间超过4.5小时或发病时间不明,这使得大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溶栓治疗。

在中国科研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应用istroke人工智能工具对患者是否存在半暗带等进行判断,成功将溶栓时间窗延长到24小时。“这就意味着大多数患者有了溶栓治疗的机会,患者致残率可以降低9%。”王拥军说。未来,科研团队将针对更多溶栓药物开展“扩窗”研究,以期进一步扩大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范围。


动脉取栓治疗适应人群扩大

更多患者可以从中获益


王拥军指出,动脉取栓治疗因其较为苛刻的治疗条件和较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在国内的应用率仅为7%左右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已经进行了6项针对大核心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取栓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方法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有效性。因此,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更多的患者有望通过动脉取栓治疗获得显著益处。


优化卒中诊疗模式

治疗时间缩短到20分钟左右


“时间就是大脑”,在传统诊疗模式下,患者从到达医院到完成溶栓治疗平均耗时约60分钟

为了最大限度地缩短这一时间,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科研团队对急性卒中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和治疗等——进行了高度组织化管理,并将这些环节集中在同一空间内。

通过整合移动低场强核磁、人工智能技术和新一代溶栓药物,科研团队成功打造了急诊卒中单元,将患者的治疗时间大幅缩短至约20分钟

“采用这种模式,患者的致残率能大大降低。”王拥军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成果中的大部分研究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进行,包括istroke在内的多个人工智能系统也完全由国内自主研发。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建设一系列落实新指南的国家体系。”王拥军介绍,这个体系旨在通过建立全国性的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培训中心、再灌注治疗安全监测与反馈系统等措施,全面提升我国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能力。

卒中作为全球和中国的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以其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约200万,其中约80%为缺血性卒中,这对无数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然而,在缺血性卒中的早期,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等再灌注治疗,可以有效恢复脑部血流,显著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为了更好地应对卒中的挑战,2023年12月,中国卒中学会联合医疗机构、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签署了“缺血性卒中新再灌注治疗时代的海口宣言”。该宣言旨在集结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努力提高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普及率和治疗质量,以期在未来几年内显著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2024年度脑血管病十大研究进展

2024年度脑血管病十大研究进展于13日正式公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卒中学会及其官方英文期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编辑部联合举办,主题为“卒中回眸2024”。

本次活动从2024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柳叶刀》(The 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等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脑血管病相关最新研究中,精心挑选出30项入围候选研究。

经过网络公众投票、现场专业评审以及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最终确定了十大研究进展。这些研究代表了在过去一年中脑血管病领域的最重要突破和创新:

1. 替奈普酶治疗4.5~24小时内且未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TRACE-III)

2. 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ORIGINAL)

3. 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RAISE)

4. 甲泼尼龙作为大血管闭塞型卒中血管内取栓术的辅助治疗(MARVEL)

5. 超急性卒中患者院前急救强化降压治疗(INTERACT-4)

6. 应用灌注成像筛选的4.5~24小时内卒中患者的替奈普酶治疗(TIMELESS)

7. 球囊扩张术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BASIS)

8. 替奈普酶与常规内科治疗在轻型缺血性卒中伴颅内血管闭塞患者中的比较(TEMPO-2)

9. 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MAGIC-MT)

10. 秋水仙碱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危患者中的应用(CHANCE-3)

医学视点
由专业医学人士运营,为您提供专业、靠谱、不忽悠的医学健康类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