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职台大医院家庭医学部缓和医疗科主任的蔡兆勋医师,借由一位临床案例,让人见证安宁缓和医疗的功能和意义。图片来源:网络
在安宁病房难忘的医病互动
现职台大医院家庭医学部缓和医疗科主任的蔡兆勋医师,借由一位临床案例,让人见证安宁缓和医疗的功能和意义。从他的话语之间,其实感受到的并非专业医疗人员的诊治与分析过程,更多是医者视病如亲的情怀。
正值青春年华才21岁的华萱,罹患了恶性周边神经髓鞘瘤,但医疗效果不佳,她与医师讨论后,决定停止抗癌治疗,转到安宁病房接受照顾。
首次与病人见面,建立信任关系是踏出安宁缓和医疗照顾的第一步。虽然初步了解病人不想出院的需求,蔡兆勋最关心的是病人对于现在及未来的变化,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与能力去面对?再次会见时,华萱已能敞开心胸谈及心中挂虑,表示个人并不怕死,唯有担心如何让父母家人释怀。人间亲情至爱,莫过于此,却也最难过关。
她与蔡医师分享,住院期间发现,只要隔壁床的病人是看护照顾的,都显得冷漠,而由家属自己照顾的,就有说有笑,可见家人的爱对病人来说非常重要。
其实末期病人虽身在医院,内心仍有许多愿望期待完成,华萱希望能好好度过人生最后一次生日。蔡医师巧妙地与她探讨庆生的意义,无非就是家人聚在一起的欢喜,于是建议她借由庆生好好和家人道别。接着两次会面,华萱在犹豫中,终于决定录下影片,亲口感恩家族亲人对她的关爱。一起观看影片之后,华萱撑起虚弱的身躯,请求拥抱蔡医师,忆起这段难以忘怀的医病互动之情,演讲中蔡兆勋不免情绪波动而眼眶一度泛红。
透过影片道爱、道别之后,志工阿姨还帮华萱找来猫咪抱抱,以达心愿。病房的医疗照顾同仁也为喜欢唱歌的她举办了小型音乐会。一幕幕环绕病人的真情至意,透显出人生最后一段光阴的珍贵与深刻。
当时间来到终点,华萱并未显露惊惶不安,而短短一个月的相处,将蔡兆勋视若家人,犹如慈父,也感受到华萱的安心和自在,称许她是勇于接受事实的典范。更可贵的是,华萱跨出心理障碍,”处理不安的源头,才能够真正的放下“。当然,蔡兆勋肯定这就是”家人带给她满满的爱“。一个年轻生命匆匆逝去,令人感叹不舍,然而心灵的成长,以及家人互爱的力量,或许已让华萱无复遗憾。
支持病人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
安宁缓和医疗照顾不仅针对病人,实际上是”全人、全家、全队、全程的医疗照顾系统“。病人的苦痛,家人往往感同身受,心理上可能承受更多的压力。与家属一起互动讨论病人的照顾方向和目标,达成共识后,就结合成为一个坚强的照顾团队,包括医师、护理师、心理师、社工师、宗教师、志工,协同每个角色,从身体、心理、社会、到灵性的全面照顾,支持病人持续生活到最后阶段,并能够和亲友家人好好道歉、道谢、道爱、道别,重建修补关系,或由衷倾诉所爱,既能明显减少病人的恐惧不安,在病人往生之后,也可安顿悲伤家属的心灵,臻于生死两相安的结果。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生命不断生死交替,许多病人用一己故事传递了生命价值,让他人从中学习。而这位长期面对生命末期病人的医者蔡兆勋,始终热爱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病人与家属,从面对生死的过程中,看到生命的光芒,体悟出人生的意义。透过蔡医师的分享,让我们明白,经过好好告别的”善终“,学得心安自在的智慧,就能好好”善生“,圆满生命。
来源:一心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