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经典名言
一、关于为人处世
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2.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3.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4.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5.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6.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7. 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8.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9.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10. 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11.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12.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 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13. 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14.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15.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16. 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17.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18. 鲍鱼兰芷,不同箧而藏。
19. 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20.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二、关于治国理政
1.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3.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4.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5. 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6. 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
7. 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8. 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9. 一枭之不如,不胜五散; 虎之不如,不胜五羊。
10. 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11. 明主者,兼听独断,多其门户。
12. 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
13. 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14. 战胜于朝廷。
15. 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16. 善用其兵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17. 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18. 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19.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
20.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三、关于谋略智慧
1.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2.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 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5. 敌不可易,时不可失。
6. 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7. 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
8. 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 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9.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10. 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
11.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12.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13.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14. 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
15. 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
16. 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17.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18. 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19. 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20. 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四、关于言语沟通
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4.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6.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7. 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8. 弗知而言是不智,知而不言是不忠。
9. 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0. 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11.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12. 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
13. 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14.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15. 为人臣者,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16.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7.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8.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19.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20. 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附:《战国策》名篇
赵太后新用事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魏王遗楚王美人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
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
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冯谖为孟尝君市义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比门下之客 一作:比门下之鱼客)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