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流
人 气
谈 资
由亚洲作曲家联盟主办,日本作曲家联盟承办的2025亚洲音乐节将于2月3-7日在日本川崎举办。
据目前公布的节目单和阵容来看,为期五天的音乐节一共将举办十场音乐会,其中九场为室内乐,闭幕音乐会为管弦乐,由山下一史指挥东京交响乐团演出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作曲家的作品各一部。
细心的读者也许发现了,闭幕音乐会的曲目并没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纵观音乐节十场音乐会,虽然中国台湾作曲家如杨聪贤等六位作曲家的作品会有上演,但来自中国港澳及大陆地区的作曲家及其作品露出几乎为零。
整个音乐节中,只有在亚洲作曲家联盟作曲比赛的获奖音乐会中有一位青年香港作曲的作品上演。其余的音乐会中,未有来自中国内地的作曲家或其作品得以上演。
在一场亚洲作曲家联盟委约作品的专场音乐会中,四部委约作品分别由马来西亚、日本、新西兰和中国台湾的作曲家创作,亦未有中国内地作曲家身影。
没有中国内地作曲家的亚洲音乐显然是不完整的,没有中国作曲家身影的亚洲作曲家群体也显然是不完整的。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大陆)作曲家集体缺席亚洲作曲家联盟主办的这项现代音乐活动呢?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潮人谈,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据史料,1973年4月亚洲作曲家联盟在香港召开组建的筹备会议,当时率团参加的代表来自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第二年起,联盟每年先后在京都、马尼拉、台北、曼谷和首尔举行年会和活动。
由此,亚洲作曲家联盟奠定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四家为发起成员,并由其他国家和地区出任会员的会员制联盟,其旗下活动均围绕会员展开,其历任理事会成员包括曾叶发、陈永华、黛敏郎、桑托斯和奇诺·托雷多等。
也正因为此,由于中国大陆并没非联盟会员,来自中国大陆的作曲家及其作品缺席联盟主办的活动也就解释得通了。
不过,1973年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中国作曲家以个人和学校的形象,并在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推动下,频繁出现在国际舞台。
有无可能中国的民间音乐机构出面,推动中国加入亚洲作曲家联盟,从而让大量优秀的中国作品登上联盟平台,弥补半个多世纪的遗憾和缺漏呢?
我们对此充满了好奇。
*********
No. 2 5 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