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虽然是皇室最为俭朴的年代,但也是朝野上下割裂最为严重的时代。道光皇帝志大才疏,眼界太窄,管得好自己身边的后妃,却看不清地方的情况。在道光绞尽脑汁想着一分钱怎么掰成两瓣花的时候,地方河工漕运之奢靡,远远超出了其想象。
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道光年间,南河风气之繁盛。维时南河河道总督驻扎清江浦,道员及厅汛各官环峙而居,物力丰厚。每岁经费银数百万两,实用之工程者十不及一,其余以供文武员弁之挥霍、大小衙门之酬应、过客游士之余润。凡饮食衣服车马玩好之类,莫不斗奇竞巧,务极奢侈。”
道光之所以从牙缝里扣钱,无非是国库空虚,用度不足。然而在地方,朝廷每年划拨数百万两的治水经费,就有九成被漕运河工所贪污浪费,实属骇人听闻。
说起官员侵吞公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贪污。然而,比贪污更令人痛心的,是没有节制的浪费,尤其是餐桌上的浪费,从当时一个老文员的口中说出来,更加令人惊诧不已。
这些地方官员到底要怎么挥霍,才能每年都侵吞掉朝廷划拨的数百万两白银的呢?薛福成所遇到的这位文员,介绍了当时河工餐桌上几道常见的菜。
这第一道菜,是一碗猪肉。这道菜的用料,就是普通的家猪,但品尝起来却特别美味,但客人们却不知为何。有一天,一个客人半夜起床上厕所,发现地沟里躺了几十头死猪。询问厨师,才知道原来那道菜的做法,是先把几十头猪困在室内,派人拿竹竿追赶让其力尽而死,然后取猪背上精华一片,作为这碗猪肉的食材。
这几十头猪的背肉,仅仅足够供应一桌宴席,其余的肉便仍在地沟里,任其腐烂发臭。有人感慨如此做法实在太过浪费,而厨师却哈哈大笑,说:“何处来此穷措(醋)大,眼光如豆。我到才数月,手扶数千豚,委之如蝼蚁,岂惜此区区者乎?”
可见在当时地方河工官员眼中,这般浪费,已经是司空见惯的闲事,反而认为觉得浪费的人才是小家子气,没见过大世面。
老文员介绍的第二道菜,是一道鹅掌。和前面这盘猪肉一样,也是将活鹅放在铁笼中,置于炭火之上。鹅被熏烤而死后,直取其双掌,剩下的鹅肉全部废弃。第三道菜,则是一道驼峰。选取健壮的骆驼绑在柱子上,以滚沸的汤水浇灌驼峰,然后取其峰做菜,余下的整头骆驼,也逃不开被浪费的命运了。
而且,老文员介绍的这三道菜,还只是地方官员奢靡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只道是“略举一二”而已。然而,为何当时河工漕运对国帑的侵蚀,会如此严重呢?
这项积弊,还得追溯到乾隆时期。在乾隆中后期,因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数次南巡,四面开战,到处都要花钱,便开了捐官之例,有钱人只要花钱,就能买官做。然而,那么多捐钱买官的人,一不能留在中央,二不能给予实缺,于是漕运、河工便成了安排这些冗余人员的最佳地点。
而这些地方,又缺乏有效监管,久而久之,就成了纸醉金迷的法外之地。当时正值清王朝内忧外患之时,食不果腹而落草为寇的饥民大有人在,而地方官员的生活却如此奢靡,正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