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狂欢的人不少,疯癫的人也不少,持谨慎甚至悲观态度的人也不少。
江河万古流,且看今朝数据:
9月26日,港股教育股走势强劲,截至收盘,希教国际控股涨幅14.88%,天立国际控股涨幅12.47%,卓越教育集团涨幅8.85%,粉笔涨幅14.89%,新高教集团、新东方等跟涨。
A股方面,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上涨3.61%,深证指数上涨4.44%,其中,科锐国际涨幅20%,北京人力涨超10%,中公教育涨幅4.52%,展现出良好的市场活跃度。不过,人瑞人才和竞业达则略微出现下降。
消息面上,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
《意见》提出,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组建一批技工教育联盟(集团),遴选建设一批优质技工院校和优质专业。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在普通高中阶段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
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就业市场与人力资源行业迎来了关键的政策指引。也促使人力资源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在产教融合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行业正在进入深度变革期。由此带动相关教育股普遍上涨,反映了市场对政策利好的积极反应。政策发布后,将会对人力资源公司带来哪些影响?以及产教融合的趋势走向如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而政策红利的推动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最新发布的《意见》将就业放在国家经济战略的核心位置,明确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和资金支持推动高质量就业。这不仅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也进一步打开了业务创新的空间。
全球范围内,各国在应对经济和技术变革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时,都通过灵活用工政策和职业培训体系来构建韧性就业生态。例如,瑞士的劳务市场因其灵活多样的用工模式和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应对经济波动时表现出色。瑞士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灵活的就业政策和高效的职业培训体系,能够有效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就业挑战。
在中国,面对同样的挑战,人力资源公司应当在新政策引导下积极探索业务创新,通过全球人才配置和灵活用工模式,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比如科锐国际不仅在国内市场独树一帜,而且已经通过全球化布局,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拓展了企业的生存空间。人瑞人才则专注于国内市场,通过政策扶持进一步强化灵活用工服务,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这种紧密结合政策和市场的策略,为人力资源行业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产教融合不仅是提升人才供给质量的重要模式,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国家政策的重视,为产教融合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我们可以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汲取教训,德国通过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紧密合作,成功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工人,从而在全球制造业中保持了竞争力。
中国的情况虽然不同,但灵活借鉴这些国际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构建本土的成功模式。竞业达等企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运用AI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设了智能化的人才培养平台。这些平台有助于实现高校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双重指导下培养学生。公司提供实际工作场所的训练,学校给予理论知识的补充。这种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技能,同时也让企业在参与教育过程中直接受益,获得了适用性强的员工。这种实习与学术教育并行的模式,确保了学生能够在毕业时立即投入工作,减少了因技能不匹配带来的就业难题。
中国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例如,竞业达与知名高校合作,通过引入AI技术,构建智能化的职业培训平台,实现了企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无缝对接。这种模式,既可以降低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又能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当然我们也看到西门子在中国也进行了成功的产教融合实践,他们在苏州设立了西门子职业教育中心,与多家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专业课程并提供实训机会。提高了教育的实用性的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在全球产业链重组和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产教融合需要不断深化和创新。笔者有几点推测:
未来的职业教育将更多依赖智能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国际合作与本土化融合:前者是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但本土化的实践更为重要。
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政府在推动产教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的政策支持应更加精准和灵活。例如,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同时,建立健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持续深入,不断优化人才供需对接。
终身学习理念:技术发展的快速迭代要求劳动者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未来,产教融合不仅仅局限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还将覆盖到在职员工。
新政策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明确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在政策引导和技术推动的双重驱动下,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通过灵活用工、产教融合以及数字化转型来提升竞争力,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服务目标。
而在另一个微观视角,中国人力资源行业汇聚了超过124万精英,他们有专业猎头、行业中坚力量和灵活用工服务人员,这一群体逐年壮大,虽面临挑战与压力,却总能坚韧前行。
时代正深刻重塑行业格局。未来,已来,每个人都将置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