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近代中国在懵懂之中,搭载着新文化运动的「航船」,开始探寻这片名为「赛先生」(Science 科学)的陌生沃土。百年之后,「赛先生」在万千学校、企业、工作者的努力之中走入千家万户,实现科学教育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百年更迭,科学教育已写入国家发展政策文件,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中国教育走上时代前列添薪蓄力。
在线 STEAM 科学教育品牌赛先生科学(以下简称「赛先生」),正是借此得名。2017 年,赛先生问世,定位中小学教育阶段,面向 3-18 岁少儿推广 STEAM 课程体系、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育方法及科创竞赛辅导,课程内容涵盖物质科学、自然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科学教育重要方面。历经 7 年创业,时至今日,赛先生已成为中国科学教育赛道中为数不多广受好评、蓬勃发展的企业。
回顾其历史沿革,正如名称由来,赛先生「洋为中用」,为国内 STEAM 教育引入海外经验建起桥梁,并做到吸收再创造,一步步积累资源、扎根本土、拓展业务、吸引用户,最终站稳行业领先地位。这其中,赛先生做出哪些正确决策,又面临哪些困难阻碍?近日,多鲸对话赛先生创始人卢申彪,重新梳理发展脉络、故事细节,一解赛先生的萌芽、诞生与落地、成熟。
时间穿越回 2015 年。彼时在中国,科学教育方兴未艾。卢申彪敏锐地发现,海外教育状态呈现出的兴趣导向、研究导向,与国内教育的应试导向存在鲜明对比。受此触动,卢申彪开始尝试将海外优质 STEAM 教育内容、教玩具引入国内,将课程产品入校、入园以及开设线下门店。这些尝试,便成了赛先生创业初期的「星星之火」和重要经验。
时至 2017 年,中国教育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则,在线教育爆火,为科学教育搭建了更好的交付载体。在卢申彪看来,在线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让全国更多孩子享受到北上广的优质教育资源,还能为孩子的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在线模式让孩子被迫脱离了老师面对面、手把手的帮助,形成了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这种形式之下,老师不在身边,老师关注点聚焦在如何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依赖心理随之减弱,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逻辑能力能够被更好地调动发展起来。
二则, 科学课课程标准施行。2017 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特别把 STEAM 教育列入新课程重要内容之中,明确表示将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科学教育,由此成为 K12 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此,结合几方面的优势因素,卢申彪与其核心团队在 2017 年这个关键节点,成立了赛先生品牌,迈出了建设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第一步。
随后几年,科学教育赛道不负众望,迎来了一轮黄金发展期。卢申彪指出,2020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了「强基计划」,高考「指挥棒」下,科学教育迅猛发展。从此,在家长认知中,科学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素质素养教育,而是找到了与升学考试挂钩的「出口」,找到了家长愿意长期为之投入的价值点;其后,2021 年,「双减」政策的落地,让家长和孩子的注意力更多地从学科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品类,许多新兴细分赛道开始发展;2023 年,科技特长生政策再度加码,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政策红利显著,惠及整个行业。
在此过程中,赛先生也紧紧抓住了政策红利,借势站上风口。卢申彪回忆,2017-2020 年间,赛先生曾先后获得四轮融资,包括了中科院旗下中科创星,以及学而思为主要LP的教育产业基金。大额融资、弹药充足。但基于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现实的精准判断,卢申彪并没有受当时略显「疯狂」的行业氛围影响,将资金一股脑投入「烧钱营销大战」之中,而是坚定地选择投身课程研发,为企业健康发展、以质取胜选择「坚持长期主义」。
如今,站在「双减」三周年节点回头来看,重视做好课程研发,成为卢申彪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关键决策之一,也为赛先生沉淀下丰厚的内容资源。那么,赛先生的课程研发,到底做对了什么?
具体来看,一是本土化转型。赛先生早期的用户家长基本都具备海外背景,但是要想做大中国市场,不可能仅仅围绕这些家庭。于是,2017 年科学课进入 K12 教育范畴后,赛先生便邀请了参与课标课改的专家老师和科学家、教育学家,结合海外沉淀的内容经验,来输出更贴合中国家长、孩子需求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土化转型工作。卢申彪进一步分析:「我们要做的课堂,是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让他们参与到真实项目之中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习的长期内驱力。但对中国家长来说,又不能只让孩子在课堂项目中学习,而是要让他们的学习内容与校内理科基础知识相结合。」
同时,结合不同家长的需求层次,赛先生设置「理科培优」和「科技特长」两条业务线,前者满足家长、孩子提前学习理科知识的基础诉求,后者则是面向以科技特长生为目标的培优诉求,提供强度、标准更高的课程内容。「理科培优」和「科技特长」双线并行,不分主次,相辅相成。
二是输入+输出「两条腿走路」。卢申彪指出:「赛先生始终非常注重让孩子从输入到输出两条腿走路,避免孩子陷入分数好但是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在赛先生的教学逻辑中,学习科学如同大树根基的「养分」,不断向内输入,转变为孩子学习力、自信心、逻辑思维的「嫩芽」,进而实现自我成长、向外输出乃至改变世界。在卢申彪看来,这一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是必须经历的,正如阅读大量文字才能写出好文章。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锻炼,取得成绩、获得奖项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落实到实践中,赛先生从 STEAM 技能出发,带领孩子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思维、STEAM 知识、材料认知与运用以及知识与技能,形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省评价」的思考逻辑。大量学习后,再帮助孩子在科创课程中开展发明、创造,鼓励他们参与各类真实项目、赛事,带领孩子站上国际赛事舞台,完整地进行路演。让孩子在不断的输入与输出中,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共同解决问题,像艺术家一样创造」。
扎实的课研基础上,赛先生长期注重调节运营健康度,以家长口碑谋增长。卢申彪指出,一方面,既要让孩子喜欢,又要让学习有效果,做好家长口碑。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要落脚在外化的教学效果上,借助实验、作品等形式,呈现出孩子在物化生等方面已经打下基础,让孩子学得会、家长看得见。另一方面,要丰富赛事资源,拓宽出口。结合赛事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增强孩子的赛事竞争力,帮助孩子夺取优异赛事成绩、取得特长升学机会。此外,赛先生还设立「赛先生杯」,以自有赛事品牌博得家长信任。
在这一系列思路的引领下,赛先生发展迅速,时至今日,已积累 20 余万学员,白名单科创赛事学员获奖率超过 90%,并在多个国际赛中展露头角、佳绩连连。不仅如此,多年来,不论是「理科培优」和「科技特长」,都保持着较长的用户生命周期,实现了高水平的用户续费率和家长满意度。
眼前成绩,并未让赛先生止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行业,赛先生提出企业愿景——「打造中国少儿 STEAM 教育从硬件、课研到授课的高标准和全生态」。
达成企业愿景的核心,在于解决行业供给侧的发展痛点。卢申彪指出:「科学教育供给侧难度太大,这也导致了它的市场渗透率非常低。」具体来看,一是科学课本身涵盖物化生地等多个领域,课程内容教研难度大。二是国内过去无科学教育专业设置,专业师资配置困难大。三是供应链侧缺乏标准、不成体系。科学教育需要开展大量实验项目、配备各种教学材料,离不开高标准的教玩具开发。然而,中国教玩具开发师却少有教育学履历背景,大多来自于传统玩具企业或模具开发行业。卢申彪回忆,赛先生发展初期,当时国内甚至找不到符合赛先生的标准的教玩具生产合作企业。
难题何解?没有师资,那就培养师资。没有标准,那就创造标准。为此,赛先生投入资金、积极动作,一面加强师资培养,一面搭建业务标准,同时开展立体营销,赋能行业生态。
一方面,严格做好师资培养,加强选、育、留、汰,至今已培养超 2000 名教师。卢申彪介绍,从招聘要求上来说,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背景,掌握理工科知识,还要对教师岗位有敬畏心、责任心,有科学教育行业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甚至要有一颗和孩子一起去发现、探索世界的天马行空的好奇心。聘用后,赛先生会为教师开展三轮体系化培训。新教师还会经历为期一个月的上岗考核,合格后才能上任带班。持续不断的日常化培训、带教、考核、质检,所有环节组合起来,共同形成赛先生对于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保障制度。
另一方面,不断摸索,点点滴滴亲手搭建起教玩具的生产标准。卢申彪坦言,「国内模具开发师缺少教育学背景,怎么办?我们慢慢地将教研岗位的老师转型过来做教玩具开发设计。到今天,赛先生所有玩具设计岗位,甚至是供应链负责人都是从教研岗位转过来的。不仅如此,我们很多课程都要做几十次甚至数百次实验,但是国内没有生产相关材料的供应链流水线,所以我们不得不自己去搭建。」于是,赛先生作为一家教育背景的企业,开始自主建立仓库、车间、工厂,逐步形成标准化生产流程、生产工艺。过程中,赛先生的供应链团队不仅要确保产品配方的安全性、有效性,还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跑通整个流程之后,再赋能合作伙伴。
千万级资金投入后,赛先生在教玩具开发上迎来突破。今年,赛先生发布首个自研 STEAM 教玩具产品「小创客鳄鱼盒」,为孩子提供 Steam Toy 玩具盒子和创意课程。「小创客鳄鱼盒」的面世,也标志着赛先生真正走向教学内容与教玩具开发兼顾的发展模式。
作为配合,赛先生搭建起立体化的营销网络,全方位铺开对外合作。卢申彪将这种营销方式,形象地称为「空军」和「陆军」。「空军」就是线上合作,注重挖掘头部意见领袖,尤其是教育类、母婴类的头部博主,她们十分专业,同时比起经济收益,他们更注重产品本身的品质和内涵,和这些意见领袖的合作帮助赛先生扩大了网络层面的营销推广。「陆军」则是线下合作,赛先生开发大量线下场景,包括学校、母婴店、儿童绘本馆、游乐场、亲子餐厅等等与儿童业态泛相关的场景,合作范围从「百城千校」延伸到「百城千店」。通过线上「空军」和线下「陆军」的密切合作,推进立体营销网络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品牌市场渗透率。
将目光放大到整个 STEAM 教育,中国 STEAM 教育市场的增长势头也颇为喜人。卢申彪指出,根据相关数据测算,中国现有 3-12 岁适龄儿童约 1.5 亿,年人均教育支出约 1 万元。目前 STEAM 教育渗透率预计达到 10%,市场规模约 1500 亿元。但从长远来看,其渗透率预计能够达到 30%,有望突破 4500 亿元。「实际上,近两年从中国玩具协会数据上看,STEAM 教玩具增长速度和规模是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品类。这一点也能明显反映出,整个 STEAM 教育市场在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扩张。」
对于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硬素质」的潜力和前景,卢申彪也信心十足。什么是「硬素质」?卢申彪解释道:「硬素质是在所有素质品类中,对孩子在未来升学上帮助最大、孩子最需要去培养的素质教育。现在科学教育,正慢慢变成赛道中最硬素质的那一门。根据我们的调研,许多小学段的家长倾向于优先关注科学教育,他们在为孩子做减法的同时,将科学课作为最后一门学科保留了下来。尤其中产家庭会更加愿意在这个领域投入,而中产家庭在中国不论是数量还是增速,都是最大的一部分群体。从这个角度看,科学教育的增速和占有率将会快速扩大。」
不仅如此,下沉市场也成为科学教育重要增长点之一。卢申彪分析,自 2023 年科技特长生政策在全国大量出台后,全国各个地区包括下沉城市的孩子都开始学习科学:「我非常看好下沉市场,我们的学员中三线以下城市的学员比重不断在提高。科学教育不同于体育、艺术教育,不需要学生具备极高的天赋,也不吃家庭背景实力,所谓“创新没有天选之人”,科学教育其实非常适合普通家庭去做选择,不仅对孩子的校内理科学习有助益,并且每个孩子都可以有机会成为科技特长生」。
然而,从企业经营的真实体感来看,科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赛道的一部分,和学科相比,所处位置仍较为边缘化。卢申彪略带无奈地坦言:「行业面临着许多困难,最大的挑战还是资金和人才。我们还想再去开发更多更好的内容,以及在技术上做投入,但是当前环境下企业都要依托自有现金流和经营收益去做发展,所以在资金投入上不得不始终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把健康、稳健、可持续作为第一位。
但是,即便资金投入问题是企业发展要面对的难题,对于赛先生未来发展方向,卢申彪仍初心未变。在他看来,做好研发与创新才是最优解。「我们是切实感受到了研发带来的回报。资金的问题,我们会慢慢地通过经营收益和提高运营效率出来。比如我们规模的扩大,带来供应链方面的成本降低,以及通过借助 AI 提供客服服务,实现降本增效。」卢申彪话锋一转:「但我们也坚信,对于任何一家优秀企业,一定要不断投入研发和创新,才能立足甚至领先于市场。」
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参与报告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