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年俗,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注意,是不是延续了核心的特质,做到守正创新。比如,春节的基调是欢乐祥和,春晚是电视传播技术兴起后渐渐流行起来的新年俗,你能感受到它是希望给观众带来欢乐祥和的氛围。”
文|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责任编辑|谭畅
今年,人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中国的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作为申遗项目的全称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从事节日研究的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认为,春节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背后隐藏着中国人对生产、生活认知的密码,凝聚着民族传承、文明赓续的共识,应该用守正创新的态度,看待春节的变化和新年俗的出现。
庆祝新年的社会实践
南方周末: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个项目名称有什么含义?
张勃:命名是项目申报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命名,涉及这个节日本来的名称,以及这个节日的本质。实际上,过新年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新年。而春节,是中国人自己的新年。虽然出现“春节”这个称谓比较晚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公历,中国出现了过两个新年的现象,“春节”这个名称给予正月初一是1914年确定的,但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已经赓续数千年。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的项目名称显示了春节作为传统新年的本质,它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活动。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这首大家熟知的童谣(提及的活动)都是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人们因地制宜,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各种习俗活动,包括饮食、服饰、娱乐活动等不同方面,又通过社会实践传承习俗活动。
春节是唯一处在年度周期转换节点上的传统节日,这就决定着它和其它节日有很大的不同,更受重视。中国人特别欢迎、热烈庆祝新年的到来,也会在服饰上和空间上进行更新,去应和时间的更新。
南方周末:申报材料里为何特别强调,春节还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张勃:春节是“三元之日”,它是年的开端,也是四季的开端,同时也是月的开端。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春天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关乎着一年的生计。由春天开启一年的计划,安排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事宜,这和大自然的节奏相吻合。
春节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节,人们根据时间的更新,进行人事的更新。又通过人事的更新,确证时间的更新。过年期间人们清洗自己的身体,脱掉旧衣换穿新衣;打扫房屋,用“新桃”换掉“旧符”,贴上门神、年画;吃谐音“交子”的饺子等,都承载着“更新”的内涵。春节,人们还通过拜年、走亲戚、宴请亲友等方式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这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南方周末:中国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非常多,想要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需要“排队”。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把春节申遗?
张勃: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人类的事业,春节申遗成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当然,春节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也会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能够让我们对春节有更好的传承自觉,让我们的年过得更红火,更有年味。
2024年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视觉中国/图)
传统节日与新年俗
南方周末:春节是大家都过的一个节日,太熟悉了,反而有一种习焉不察的感觉。春节有哪些隐藏的价值和意义?
张勃:春节的价值毋庸置疑。首先是生活价值,大家都会在春节期间改善自己的生活。春节还有很多娱乐性活动,都起到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作用。一年到头忙的是什么,春节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大家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春节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春节历史悠久,积淀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促进个人幸福、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重要意义。
春节还有经济价值。大家平时辛辛苦苦赚钱,这个时候会去消费。过节需要各种各样的物品,饰品、服装、饮食等等。这些东西大多要通过市场去交换,经济价值就产生了。过年人们要贴年画、剪纸,手艺人就做这些养活自己。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济交流的场合。
南方周末:大众认知中的非遗要原汁原味。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遗要适应现代人生活。(详见相关报道《用世界非遗的眼光,过一次中国春节》)你如何看待春节出现的新变化?
张勃:春节从诞生到现在,一直都是在变化中传承的。正是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呈现出来的多样性,不断丰富春节的内容,让这个节日赓续传承,而且一直保持着活力。创新和变化,正是节日传承的一个动力机制。
过年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习俗,而社会又在不断变化,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那就需要发展出一些新做法,去适应这种社会变迁、生活需要。也正是因为如此,春晚、春运这些新年俗应运而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过年提供了更多新的方式。比如微信红包,就是适应时代变化的产物。
对于新事物、新年俗,还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传承、变化的过程中,是不是延续了核心的特质,做到守正创新。比如,春节的基调是欢乐祥和,春晚是电视传播技术兴起后渐渐流行起来的新年俗,你能感受到它是希望给观众带来欢乐祥和的氛围。
南方周末:随着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你觉得春节还会有哪些方面的演化?
张勃:一方面,我们自己的春节应该会过得更热闹,更红火,更有年味。另一方面,中国年会更多地走向世界。春节本来就已经有了很强的共享性。2023年春节变成联合国的法定假日,2024年又申遗成功,成为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会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节日产生认知和认同,并参与其中,这会进一步丰富春节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增强春节的存续力。
其他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