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出新规,青少年科创类赛事规范性提高

时事   2025-01-28 13:20   广东  

▲ 2024年8月22日,第十五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怀柔开幕。(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3620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 “每次爆出新闻,消停一段时间后,又有新的事件出来。如果评委去一一分辨真伪太过麻烦,可能不如一刀切,直接不再面向初中生和小学生。”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尚昕怡

责任编辑|钱炜


中国科协近日出台新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简称“青创赛”)重点面向15-24岁青少年群体开展。这意味着,初中生和小学生都不再具备参赛资格。


几乎同时,教育部白名单赛事里的两项科创类赛事也宣布暂停举办。赛事举办方在公告中提及,停止原因是“接上级监管部门要求”。


在青少年科创竞赛日益火热的当下,这些全国性赛事的暂停举办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1

为何停办?

始于1982年的青创赛,初衷是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其官网显示,每年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青创赛不同层次的活动。


科协此次出台的新规,除了参赛对象有所调整,在评价机制上,如果发现存在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违规问题将一票否决,取消参赛资格。


与此同时,科协还将建立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异常行为名录,将参赛学生、学生家长、评审专家弄虚作假、违规违纪、干扰竞赛等行为记录在案。


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吴宝俊透露,虽然看起来略显突然,但科协在推出这项制度之前已酝酿许久,应有五六年时间了。关于政策调整的原因,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可能源于竞赛目标的调整。南方周末记者就此问题联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员,对方婉拒了采访。


“目前这一竞赛在小学和初中热度很高,可能增加学生的课外培训负担,这与“双减”初衷相违背。”少儿科创专家包坤分析,这类竞赛的培训费用相当高昂,在上海,单独的科创项目培训,便宜的需要五六万元,有的高达二十万元。


周然曾多年担任科创赛评委,在他看来,这些科创类竞赛的确给中小学生增加不少负担,“如果没有这类比赛,他们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非忙着参赛评奖。”


另外两项被叫停的青少年科创类赛事分别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简称“NOC”大赛)和“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


在发布暂停举办公告前,NOC官方曾发布“关于社会有关单位未经许可擅自举办2024-2025学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的声明”,提及赛事组委会接到举报,有关单位未征得同意,擅自举办2024-2025年度NOC大赛。


北斗杯官网则发布公告称,鉴于主办双方聚焦重点任务,业务转型经请示主管部门同意,暂停拟于2025年举办的第十六届北斗杯大赛。


北斗杯的主管部门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就赛事暂停的具体原因,南方周末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北斗杯11个赛项的技术指导老师。其中两位老师表示,组委会内部正在进行机构调整,本次停赛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向教育部有关部门主动申请的结果,因研究院的工作重点发生变化,故申请停赛一年。


上述老师还强调,申请停赛符合教育部白名单赛事规定,规定并未要求每年必须举办。


不过,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暂停举办的赛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子赛项资本赞助、商业机构借名办赛、变相收费与组织不力等问题。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七家校外编程机构作为NOC大赛的合作伙伴或协办机构,还涉嫌自办分赛,垄断奖项。据公开报道,在第十九届NOC童程未来人工智能编程赛项中,500位晋级选手里有422位来自童程童美,86名童程童美学员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而在2024年NOC创新思维编程赛项决赛中,火花编程作为该赛项技术支持单位,全程提供智能竞赛平台,相应的,火花编程参赛选手获奖率高达100%。


此外,晋级收费、“线下赛”收费、研学收费等变相收费行为层出不穷。实际上,国家要求白名单赛事免费。而在发布停赛公告前,这些赛事也都曾发布声明,强调社会单位不得擅自办赛,以及作为公益赛事的不收费原则。


2

乱象丛生

不管是调高青创赛的参赛者年龄,还是暂停NOC比赛和北斗杯,无疑会影响一部分家长和学生。


包坤了解到,那些冲着参赛拿奖去升学的学生和家长不可避免会失落,前期的规划都随之泡汤。而如果只是出于兴趣,让孩子有个展示的舞台,那还有其他类似比赛。


周然留意到,之前参与评审时,到了全国级别,参赛对象多半是高年级的,初中和小学的学生较少,他们更多聚集在省级和市级的比赛。“通常情况下,做一个项目需要有学科积累,只有到了高年级,所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上才能做项目。”


科创类赛事的收紧也不可避免对培训类行业产生影响。


前不久,全国连锁编程类培训机构童程童美“爆雷”。截至2024年6月底,它在全国开设221家直营门店,招收学员18.26万人。包坤举例,假设童程童美一个校区一年营收是400万元,其中常规课程营收大概占40%,剩下的都依靠竞赛,竞赛能够帮助机构更快消课,现在随着青创赛和北斗杯这类比赛减少,它们这部分收入陡降,就很容易陷入难以为继的地步。


“业内普遍看好这一新规。”包坤分析,青创赛曾出现很多不符合学生年龄认知的作品,比如小学生研究癌症问题,一看就很荒谬,大家也能看出是家长或培训机构老师代劳。“每次爆出新闻,消停一段时间后,又有新的事件出来。如果评委去一一分辨真伪太过麻烦,可能不如一刀切,直接不再面向初中生和小学生。”


除了“代理人战争”,还有部分赛事存在“包奖”。包坤说,有的通过机构或其他渠道,交费后保证拿到省级奖项,“坦白讲,很多小型白名单比赛已经没什么公信力,业内的人都知道给钱就能拿奖,自身的品牌力也就没有了。”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比赛背后的主办单位可能有各式各样的协会,还有层层外包的承办单位,到最后就会出现所谓的包奖。”


因此,在包坤看来,对于家长而言,要厘清的核心问题是参与此类竞赛的目的。


3

两难境地

科创类竞赛的持续火热与升学挂钩其实密不可分,为此,教育部这些年也不断降低此类赛事与升学的关联。


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保送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直到2014年,全国青创赛的获奖者,在高考招生时不再具备直接保送的资格。这项赛事开始逐渐与高考录取“脱钩”。


2018年,教育部出台《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管理办法》,从2019年开始审核并面向社会公布竞赛名单,严格控制竞赛项目数量。


在《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中,教育部也再次强调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入学依据和高考加分项目。


包坤认为,从整个社会愈发重视科技创新的氛围上看,科创竞赛越来越会有低龄化的趋势。虽然全国层面的青创赛不面向初中生和小学生,但地方赛事有可能增加,甚至偏向AI方向,参赛门槛会降低。“与此同时,如果想一劳永逸解决赛事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将赛事结果与升学挂钩,一旦挂钩,大家就会焦虑,想拿更好的名次,有的家长们就会参与其中。”


吴宝俊解释,科技人才培养和选拔主要看重效率与公平。面向青少年的科技类竞赛创办的目的,一方面是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选拔一批科技好苗子的功能。因此,在国外,该类比赛的成绩一直都是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国内也曾一度与初高中和大学录取对接。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类竞赛主要通过评委面试评比,这种主观测试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尤其是对于低龄段少年儿童,仅通过面试手段无法准确评估其科技素养。


此外,面向低龄段少年儿童组织科技类竞赛时往往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严格要求参赛作品是参赛者独立完成,那大部分参赛作品在形式上就无法达到合格标准;但如果允许成年人给予指导,就会出现参赛作品代工的情况,这种代工有很强的“隐蔽性”,也有很强的裙带性。


隐蔽性是指有些参赛作品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参赛选手所处年龄段的正常水平,由于有成年人介入指导,评审很难分清参赛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参赛者创作的。有甚者通过“包装培训”来实现让参赛者熟悉一个并非自己创作的作品,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这催生出一批专门开展竞赛培训业务的社会机构,这些机构可以提供参赛作品、参赛指导,并对参赛者进行包装培训,一包到底。


裙带性是指一些大学、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可以将自己实验室,或者同行朋友实验室的成果在包装加工之后安在子女头上参加比赛,并通过自身学术界的关系向比赛评委打招呼,寻求照顾。


吴宝俊看出,近年来,随着青少年科技类竞赛中作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被曝光的案例持续增加,民众对比赛“公平性”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而针对“隐蔽性”和“裙带性”这两大顽疾,目前并没有很有效的机制加以杜绝。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暂停或取消低龄段少年儿童和科技辅导员参赛,对科创赛这样的国家级赛事而言是一个明智之举。


周然也观察到赛事规范性在不断提高。“最开始很容易打听到评委信息,后来组织方保密工作加强,家长们更难了解评委是谁,现在基本上接不到打招呼说情的电话。”


(应受访者要求,周然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