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侦探小说百年重生:是通俗文学,更是现代进程

时事   2025-02-02 21:19   广东  

电影《唐探1900》剧组在山东德州乐陵市还原的百年前旧金山城市景观。(片方供图/图)

全文共5349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 百年来,中国侦探小说在风雨中穿行,从晚清的福尔摩斯翻译热潮,民国时期的“一青一红”(两位代表性作家程小青和孙了红),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刑侦剧,再到新世纪以来借助报刊、出版、互联网、影视改编、剧本杀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不断发展。


  • 从2021年4月起,南方周末历时近四年,连载“百年中国侦探小说”专题打捞历史档案,连载“悬疑推理作家访谈录”对话十余位当代创作者。如今,是时候以这些研究和采访为基础,还原一个更完整的图景。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战玉冰

责任编辑|刘悠翔


时隔四十多年,“中国侦探小说之父”程小青的代表作《霍桑探案》十三册重新出版。时间是2024年底,发起和策划这次出版的程小青后人实现了祖辈的遗愿——“把以前的作品整理一下,重印一次”“能够部分地流传下去”。读者们如今有机会一睹民国侦探小说的风采。


同样在2024年,从《大唐狄公案》《大理寺少卿游》到“暑期档”的口碑之作《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再到《白夜破晓》《猎罪图鉴2》《清明上河图密码》等剧集,大众对于悬疑推理剧的关注和讨论从年初一直延续到了年底。


电影《唐探1900》定档2025年春节,这部“唐探”宇宙的最新作品将目光拉回到了一百年前,将早期美国华人遭遇的“大历史”与喜剧侦探类型相结合,在追查案件真相的过程中,重新揭示出被时间所掩埋的一段历史……


百年来,中国侦探小说在风雨中穿行,从晚清的福尔摩斯翻译热潮,民国时期的“一青一红”(两位代表性作家程小青和孙了红),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刑侦剧,再到新世纪以来借助报刊、出版、互联网、影视改编、剧本杀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不断发展。从2021年4月起,南方周末历时近四年,连载“百年中国侦探小说”专题打捞历史档案,连载“悬疑推理作家访谈录”对话十余位当代创作者。如今,是时候以这些研究和采访为基础,还原一个更完整的图景。


“推理探案只是一个故事外壳,我真正感兴趣的还是个体与大时代之间的关系。”2025年1月26日,《唐探1900》上映前夕,陈思诚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讲述侦探故事的目的从来都不仅仅是案件本身;对于中国侦探文学史的追寻,其意义也不止于悬疑和推理。在电影《唐探1900》中,当今天的唐仁和秦风在海外博物馆里看到一百多年前美国旧金山“唐探前辈”的照片,了解到他们曾经为真相而奋斗的故事时,或许他们未来在面对更复杂的案情、更危险的事件、更严峻的阻力时,会有更多的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不认输的勇气。


1

百年遗恨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维新派报纸《时务报》第六期上刊登了侦探小说《英包探勘盗密约案》,里面的大侦探“歇洛克·呵尔唔斯”和助手“滑震医生”,后来更多地被翻译成“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随着这篇福尔摩斯探案小说的译介,侦探小说正式进入中国。


十年之后,在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中,地方官员破案无能,小说主角老残被力邀出马查案,说客白子寿鼓励道:“你想,这种奇案岂是寻常差人能办的事?不得已才请教你这个福尔摩斯呢!”此时,“福尔摩斯”已经作为“神探”的代名词在小说中使用,可想而知相关小说当时有多流行。


如果把推动这股潮流的人拉一个清单,里面会出现这些今天人们熟悉的名字:林纾、周作人、刘半农、包天笑、周瘦鹃……他们为中国新文学运动所作的贡献无可替代,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都曾经翻译过侦探小说。


为什么是侦探小说?当时的推手程小青把这种文学类型看成“一种化装的通俗科学教科书”。具体说来,早期侦探小说就不借助“鬼神托梦”“阴风之路”等超自然力量来破案,一切情节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因果逻辑;同时,小说中的侦探在推理出真凶之后,仍需要将其交给警察、绳之以法,而不能直接杀之而后快。也就是说,侦探小说是一种通俗文学,更是一种现代文学,其中的故事不断演绎着身为现代人所应该具备的科学、理性、法治、正义等基本观念。


到了1920年代,中国侦探小说发展进入到繁盛时期。众多侦探小说译者和作者由苏州、杭州等地汇聚上海,除了译介、创作侦探小说,还设立“小说专修学校”、拍摄国产侦探电影。当时的《申报》《新闻报》《礼拜六》《半月》等几乎所有重要的报纸杂志上都连载过侦探小说作品,甚至开设过侦探小说的固定栏目。1923年,中国第一本侦探小说专门性杂志《侦探世界》由上海世界书局正式推出,本土侦探小说IP“霍桑探案”“侠盗鲁平”“李飞探案”“胡闲探案”荟萃一时。


可以说,中国侦探小说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追上了世界脚步。截至中国创办《侦探世界》的1923年,日后开启欧美侦探小说“黄金时代”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和约翰·迪克森·卡尔,或是刚刚崭露头角,或是仍在酝酿处女作;日本侦探小说巨匠江户川乱步也要到1925年才进入自己的短篇小说创作爆发期。


历史的岔路口也在此时出现,从北伐战争开始,中国侦探小说在战乱中渐渐掉队,西方则迎来侦探小说“黄金时代”。外国读者最熟悉的中国侦探人物狄仁杰和陈查理,其实分别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和美国侦探小说家比格斯写火的。


2

“重生”之路

1980年代,“福尔摩斯”又来了。小学生吴非自己去书店里挑书,他人生中第一次自主的阅读选择是推理小说,其中有群众出版社出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几年后,初中生时晨也买了这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一本,被《血字的研究》吸引:“当我看到福尔摩斯对华生说出那句名言——‘你来自阿富汗’时,后面紧跟着的是福尔摩斯的演绎推理。我第一次坠入了推理小说的漩涡之中。”时晨向南方周末回忆。


吴非后来走上了侦探小说的译介与创作道路,他的短篇小说《和骑士度过的那一夜》于2019年发表在欧美殿堂级侦探小说杂志EQMM上,成为最早在EQMM发表小说的中国内地作者。时晨不仅成为悬疑推理小说作家,还开设了中国唯一一家推理类主题书店“谜芸馆”,成为“推理迷”交流的重要实体空间。


吴非和时晨们能在书店看到《福尔摩斯探案集》,源于改革开放后对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重新引进,以及国内图书文化市场的恢复和建设。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波折后,中国侦探小说迎来又一轮发展机遇。


此时,这个文学类型已经扩展为悬疑推理小说,相关平台和阵地纷纷浮现。比如学生社团组织。推理小说作家陆秋槎就曾在复旦推理社团待过六年,从大学二年级延续到硕士毕业。由于高校推理社团的经历,陆秋槎此后的旅日写作,能够迅速被当地读者接受和欢迎。比如日本推理小说作家特别钟爱的“推理迷的青春”这一类题材,陆秋槎就得心应手。在高校BBS上,当时还是复旦大学学生的吴非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推理迷”好友。他向南方周末回忆:“那是在2003年10月,我大三,在全国各个高校BBS推理版上广发‘英雄帖’,最后找到了清华、北大、南大、上交和上师大几所高校的推理爱好者,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校BBS推理大赛’。”


又如文学杂志,从1980年代《啄木鸟》《剑与盾》《蓝盾》等有官方背景的公安文学杂志,到2000年之后的《推理》《推理世界》《最推理》等更多依靠市场导向的推理小说刊物,培育了一大批中国本土的侦探小说创作者。时晨向南方周末回忆:“我是在《推理志》上看到了一篇王稼骏的短篇推理小说,觉得自己也有信心写出和他们一样水准的小说,于是就写了一篇去投稿。这篇稿子后来被《推理志》刊登了,还寄给了我一张600元的汇款单,这对于当时还在上大学的我来说是一笔‘巨款’,也是我生平的第一笔稿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天涯论坛”也一度成为重要的推理小说平台。当时上面发表的推理小说数量不多,但几位作者如今都是国内顶尖推理小说作家——雷米(《心理罪》)、周浩晖(刑警罗飞系列)、秦明(法医秦明系列)、紫金陈(《隐秘的角落》原著《坏小孩》)。“我的很多写作习惯都与当年在天涯社区以网络文学的方式发表作品有关。例如,我会把写作称为‘写作业’,平均每天以2000字左右为限,因为当时天涯每一条帖子的字数限制就是2000字。”雷米向南方周末回忆,“后来天涯社区重启的时候,它的直播和义卖活动我也都参加了。”


时隔百年,中国悬疑推理小说的发展实现了历史的变奏。


1920年代,曾在杭州“兰社”写侦探小说的十六七岁少年社员张无诤和戴梦鸥,后来纷纷“转型”,一个成长为讽刺小说与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一个则变成著名的“雨巷诗人”戴望舒。2025年,从高校推理社团组织走出的作家们,依然不疾不徐地走在这条小众创作道路上。


1924年,《侦探世界》杂志在创刊一年后关停,同人作家们也在此后的战乱冲击中零落。2025年,“天涯论坛”成为过去式,但曾在这个网络平台成长起来的重量级作家,不仅继续在创作上挑战自己,而且凭借影视改编让小说被更多人看见。


持续创作或许不再是困难,“影响的焦虑”却如影随形。一百多年来,中国悬疑推理小说的发展受到外国同类型文学的深刻影响。“福尔摩斯探案”与“侠盗亚森罗苹”两个小说系列在晚清民国时期模仿者众,当下中国作家的悬疑推理小说创作,也面临着如何超越阅读经验,做出更具原创性表达的挑战。


3

无可替代的故事

2024年,马伯庸的长篇小说《两京十五日》被日本早川书房引进,作为其推理文库编号第2000本的重点推荐作品。


“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马伯庸告诉南方周末,早川书房最初说要翻译引进他的作品时,他以为对方会选《长安十二时辰》,“一个是当时这部(小说改编的)剧已经播出了,影响力大一些,另一个就是日本读者很多都有唐朝情结。但他们最终选了《两京十五日》……日本大多数读者对明朝都没有太多的认识,书里面讲的明宣宗朱瞻基他们应该也不太了解。”


《两京十五日》日译本出版后,销量和反响都不错。这是马伯庸历史悬疑小说影响力的一个缩影。在创作时,他“会习惯性地把一些不同类型的东西嫁接到一块”,《风起陇西》是用美苏谍战小说的模式和三国历史相结合,《长安十二时辰》是发生在唐代长安城中的警匪追逐与都市反恐故事,《两京十五日》则书写悬念丛生的明代四人团队的公路冒险旅程。


2022年“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第一次有中国推理小说入围,这部名叫《西游八十一案》的小说,取材自历史上玄奘法师的真实西游经历以及古典小说《西游记》,将西天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改写成81个悬疑案件。在作者陈渐看来,本土性与世界性并不矛盾,“西游”本身就是一个走向世界的行为。随着2024年《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这个观点得到进一步印证。


有的悬疑推理作家则用自己现实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历来支撑创作,比如法医秦明。“比如我虚构了一个案件故事,但其中法医工作的日常和核心推理点,又都是实实在在,源于生活的。”秦明说。类似的,在警察学校任教的雷米,因为工作的关系,拥有着一个刑事领域专家的“朋友圈”,他写作《心理罪》等小说也经常获益于此。雷米告诉南方周末:“当大家知道我写小说后,会经常和我说他碰到一个案子挺有意思,然后描述一下案情和故事;或者他们有一个新的刑侦科学技术,也会问我要不要了解一下。这些都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构成了我持续写作的动力。”作家呼延云的悬疑推理小说《破镜》写“渐冻人”,《黄帝的咒语》写中西医之争,《不可能幸存》写保健品骗局,则源自他十多年的健康生活类新闻报道经历。


中国悬疑推理小说正进入百年来内容与形式都最为丰富、多元、复杂的时期,时晨、孙沁文的本格与密室,秦明、雷米的法医刑侦,马伯庸、陈渐的历史悬疑,呼延云、紫金陈的“社会派”小说,陆秋槎的少女侦探,陆烨华的幽默推理,麦家、小白的谍战想象等各种风格的文学创作,都是原创性十足的本土表达。仅在2024年,孙沁文的《凛冬之棺》获得日本“2024本格推理小说BEST10”海外榜第二名;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于2024年初,荣获日本宝岛社“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2024年海外榜第一名。


4

回望的力量

如今,承载悬疑推理故事的媒介也不限于小说,陈思诚的电影、辛爽的剧集、林奕的话剧、吴非的“游戏书”等,共同构成了当代悬疑推理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


从陈思诚执导的电影《唐人街探案2》开始,唐仁与秦风不仅继续在世界各地解决疑难案件,还通过Crimaster排行榜与各国侦探竞争合作。这款电影中虚构的侦探平台,也被主创开发成了现实中的游戏。


《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是将原本小众的本格推理元素带入大众视野的积极尝试。比如歌野晶午、青崎有吾、奎因手稿和密室讲义等推理作家或小说元素在国产院线电影中首次出现,大多是在“唐探”系列中。


《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赢得广泛的受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悬疑推理与喜剧的结合。对此,导演陈思诚曾表示:“我尽量尝试把喜剧跟悬疑、推理这两个本来并不相生的类型嫁接在一块,因为我觉得如果只做单一类型的推理悬疑,票房的天花板和商业的想象力是非常有限的。喜剧片是市场比较容易接受的类型。”当然,这两种类型的结合也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在中国侦探小说发展的百年历史中,一直存在着一条侦探推理与喜剧相结合的创作思路。比如在清末民初,“福尔摩斯探案”小说翻译风靡国内之时,陈冷血、包天笑、刘半农等人就创作了大量福尔摩斯来中国探案,因为遭遇文化上的水土不服而最终失败的讽刺故事,可以称为“福尔摩斯中国奇遇记”。后来,赵苕狂、朱秋镜、徐卓呆也分别创作了“胡闲探案”“糊涂侦探案”等本土滑稽侦探小说作品,塑造出一系列失败的、糊涂的、业余的侦探形象,可以视为唐仁的前辈。


关于当下创作与未来道路的困惑,或许可以回到历史深处去寻找答案。近年来关于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究工作逐步发展起来;创作上,2023年时晨的《侠盗的遗产》和陆秋槎的《悲悼》等,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侦探小说发展初期的历史阶段;陈思诚在2025年“春节档”推出的新片《唐探1900》也开始追溯起“唐探”前传的故事……正如时晨所说:“推理对于我而言,其实是一种想象力。”如何更好地了解历史某种程度上正意味着如何更好地想象未来。



更多专题内容请点击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