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新年礼物是走向“治愈”的人生

时事   2025-02-04 13:19   广东  
全文共3723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 曾经,药物可及性、高昂的价格都是压垮诸多患者及其家庭的重要因素,但随着越来越多创新的治疗方案和新适应证在中国获批并快速进入医保,肺癌治疗亦不再单纯追求延长生命的时限,而是更加关注让患者“活得好、活得长”,走向“治愈”,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文 | 艾霖
编辑 | 柏诗

2025年1月1日,对于ALK阳性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而言意义重大。这一天,新版医保目录正式落地,阿来替尼ALK阳性早期NSCLC术后辅助治疗适应证位列其中,一张张“用得起”的医保处方带着“治愈”的希望,来到一个个患者家庭面前,成为他们最好的新年礼物。从获批到医保落地,这份礼物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在这“中国速度”的背后,是政府、医生和社会各界“路漫漫其修远”的坚持和努力。

肺癌从来不是轻松的话题,根据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2022全球癌症数据,肺癌再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也是中国的“第一大癌症”和“第一大癌症杀手”1。从早期到晚期、从疾病本身到经济负担,年迈的老人、事业有成的中年、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无数肺癌患者正陷入人生的困境。

但幸运的是,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与医疗政策的多层保障正在破局。在NSCLC中,ALK阳性曾是预后极差的临床亚型,但ALK抑制剂的问世和迭代,让ALK融合成为可以精准靶向治疗的“钻石突变”。2019年,二代ALK抑制剂阿来替尼首次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帮助更多ALK阳性晚期肺癌患者“活得好、活得长”;如今,阿来替尼的ALK阳性早期肺癌适应证医保落地,ALK阳性肺癌患者真正实现了从早期到晚期的治疗覆盖,进入了治疗与支付双重可及的新时代。
1

两次人生拐点,

找到“治愈”的处方


在疼痛尚未抵达的地方,ALK早期癌细胞生长出暗涌的棱角,惊扰了晓廖(化名)平静的生活。她的“生命拐点”发生在2022年的一次常规体检中,报告显示一项肿瘤标志物升高。在那之前,她并未感受到身体有任何异样,但指标远比她的体感更敏锐,癌症来得毫无征兆。在几次肺部CT验证结果一致的事实面前,她在诊室发懵。

身为护士,晓廖在医院见证过无数的生离死别,也想象过很多种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疾病,但肺癌始终在她的预料之外。“还太早了”“不可思议”,她摇头,不敢相信年轻的自己会患上肺癌,更不敢想象未来的生活将如何继续。刚刚结婚不久,事业也正值上升期,晓廖渐入佳境的人生突然被疾病打断——她才27岁,不该这样的,癌症应当是很遥远的事情。
图/视觉中国

和大多数癌症患者一样,起初,她每天以泪洗面。基因检测、病理报告都要一步步摸索,等待分型结果的一个月里,晓廖什么都做不了。她在病房看到其他病人化疗后的状态,头发,甚至睫毛、眉毛等各处的毛发都相继脱落。“头发脱我还可以戴帽子,眉毛脱了我真的会受不了。”她发现自己逃无可逃,无法和癌症“讨价还价”,只能坚持最后一点执拗和家人提前嘱咐,“我不接受化疗。”

生命的第二次“拐点”发生在基因检测结果出来——她被确诊为ALK阳性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钟文昭解释,“ALK融合这类特殊基因型的肺癌,它的发展趋势和格局由基因决定。这种恶性程度很高、发展很快的肺癌,留给我们的筛查窗只有半年到一年,很难通过早筛发现,必须通过多学科诊疗方案和新的药物策略来控制。”

对晓廖而言,确诊ALK阳性早期NSCLC也许反而是一线生机。医生告诉她,“你有靶向药可以吃。”她到处寻医问诊的过程有了更精准的靶点,而她的治疗也是。“在早期阶段发现肺癌是很重要的一个进步,早期干预,大部分病人可以接受手术。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钟文昭教授说。

对ALK阳性早期NSCLC患者来说,术后两年内是复发的高峰期,且复发多为远处转移,因此及时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十分关键。既往未有靶向药物之前,ALK早期阳性NSCLC术后辅助治疗以传统化疗为主,但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问世,让ALK融合基因突变由此成为象征着幸运的“钻石突变”。

“ALINA研究结果显示,B期(无淋巴转移,肿瘤≥4 cm)至ⅢA期的ALK阳性NSCLC患者,术后使用阿来替尼口服辅助治疗2年,复发风险降低了76%。另外,ALK阳性肺癌特别容易出现脑转移,阿来替尼通过血脑屏障,也可能把血液里的癌细胞清零。”钟文昭教授进一步解释,这给早期肺癌患者争取了最大的治愈机会,患者预后显著上升且生存期不断延长,极大提升了长期控制疾病,甚至接近彻底根治的可能性。
图/视觉中国

医学的不断进步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对治疗的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曾经,药物可及性、高昂的价格都是压垮诸多患者及其家庭的重要因素,但随着越来越多创新的治疗方案和新适应证在中国获批并快速进入医保,肺癌治疗亦不再单纯追求延长生命的时限,而是更加关注让患者“活得好、活得长”,走向“治愈”,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晓廖便是精准治疗下幸运的被“治愈”者,被治愈的不仅是疾病本身,更是人生。“我的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医保也降低了我后续的治疗负担,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了。”她看着自己曾被一点点“打碎”,又一点点“拼凑”回去。而今,她越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积极活在当下的同时也定期复查,期待被彻底治愈的那天到来。
2

“零时差”获批到入医保,

中国速度铺就“智愈”之路


精准“治愈”患者,亦是医者最大的安慰。但疾病从来不只是医患之间的事,而是牵系全社会的托举。疾病是否会复发?患者能否获得治愈?如何减少疾病负担?如何帮助患者重回正常生活?……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疾病诊疗到医疗保障再到社会关怀的共同智慧。

在肺癌进入精准治疗时代后,“智愈”的新理念应运而生,从肺癌的精准诊断与治疗、学科的创新进步与融合,到医疗保障的多层次发展与可及、患者及其家庭的人文关怀与服务,社会各界正在探索出一条以“智”赋能早期肺癌患者的“治愈”之路。

筛查要趁“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主任陈克能教授认为,应重视过度诊治和诊治不足的问题。“过度诊断往往是对微小结节的过度关注,而诊断不足则在于对术前完整诊断的忽视,尤其是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不够准确和全面。”

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基于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检测等精准检测手段,医生可以为肺癌患者进行更精准的分子分型和危险分层,从而提供更加“智慧化”、个性化的精准治疗。陈克能教授强调了肺癌精准诊断对肺癌全程治疗的重要性,“第一是分期诊断,第二是完整诊断。我们对非小细胞肺癌要有完整诊断,包括组织病理学、分子特点、基因突变等等,不同的诊断有不同的治疗策略。比如非小细胞肺癌有不同的驱动基因,EGFR、ALK等等,针对不同的驱动基因也有对应的药物治疗。”

图/视觉中国

钟文昭教授亦非常强调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性。“从前肺癌都是单兵作战,内科用药、外科手术、放疗、介入等等手段,各个学科之间都是割裂的,而现在,通过整合全身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充分、更合理的治疗方案。”钟文昭教授解释,外科的技术进步也让复杂的肺癌根治性手术可以进行最大限度地切除病灶,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更好的放疗设备也能更精准地针对肿瘤靶区,保护正常组织。
而当智慧创新的治疗方案遇上创新药物审批和新药医保准入的“中国速度”,则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早期肺癌患者的“治愈”。以晓廖进行术后辅助治疗的创新药阿来替尼为例:从早期肺癌适应证在中国获批到进入国家医保,仅仅用了六个月时间,它追赶的不只是时间,更是千万个患者的宝贵人生。
中国速度下,ALK阳性早期肺癌的“治愈”将补齐肺癌治疗的版图空白,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的治疗规范将显著提升,当越来越多的“治愈”发生在早期肺癌患者的生命拐点中,便是一次次珍贵的重返日常,带来新生。
肺癌的防治虽仍“路漫漫其修远”,但社会各界“上下而求索”的步伐从未停歇。以智慧医疗为引领,以治愈为目标,离不开有质量的筛查和患者依从,强有力的医疗保障和医者仁心,也呼唤更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创新药物,社会各界多方协作助力创新成果落地普及。随着肺癌诊疗中一个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和一张张“治愈”处方的落地,肺癌患者从束手无策到积极治疗,这条长路正慢慢成为一条“治愈”之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专题)
参考来源:

[1]Han B, Zheng R, Zeng H,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J Natl Cancer Cent. 2024;4(1):47-53. DOI: 10.1016/j.jncc.2024.01.006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