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开放式液滴微流控技术可以在开放空间中生成、操作和分析离散的液滴。
每个液滴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反应室进行平行分析,避免产生交叉污染,保留了传统封闭式液滴微流控技术的微型化、隔室化和平行化优势。 同时,位于开放空间的设备至少有一侧暴露于外部,打破了壁障碍物的限制,增强了液滴微流控技术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允许进行原位流体操作、集成外部工具以直接访问内容物。
开放式液滴微流控技术结合了这两种技术的优势,已在生物分子检测、化学合成、药物发现和人工细胞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
研究内容
开放式液滴的生成方法
开放式液滴的操作方法
开放式液滴的细胞培养
液滴微流控技术的区隔特性为细胞提供了隔离的微环境,能够实现高通量的独立分析。然而,液滴与细胞培养的兼容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贴壁细胞的粘附支持、长期培养中的营养限制等。开放式微流控中的液滴可以具有独特的优势来应对这些挑战。在本节中,作者介绍了典型的开放液滴中的细胞培养形式与方法。
开放式液滴的细胞分析
开放式微流控芯片中的液滴可作为细胞分析中的多功能微反应器,并实现检测信号的高效读出。在本节中,作者总结了开放式液滴中的细胞分析应用,包括核酸、蛋白质、代谢物和细胞行为。
论文信息
Droplets in Open Microfluidics: Generation, Manip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ell Analysis
Jiaxu Lin, Ying Hou, Qiang Zhang and Jin-Ming Lin*(林金明,清华大学)
Lab Chip, 2025, Advance Article
https://doi.org/10.1039/D4LC00646A
作者简介
本文通讯作者,博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1997 年获得东京都立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1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同年受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 年受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 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 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23 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流控及其相关仪器研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空气负离子制备与应用等。先后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科技部的多项研发任务。发表研究论文 600 多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 53 项并有 20 多项专利获得实施,先后获得国内外学术奖励 30 余项。目前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流控系统学分会会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及分析化学学科副主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及微纳流控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责任编辑、Chemosensors 主编、J. Pharm. Anal. 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副主编。
相关期刊
rsc.li/loc
Lab Chip
2-年影响因子* | 6.1分 |
5-年影响因子* | 6.3分 |
JCR 分区* | Q1 化学-分析 Q1 化学-跨学科 Q1 仪器仪表 Q1 生物医学研究方法 Q2 纳米科学与技术 |
CiteScore 分† | 11.1分 |
中位一审周期‡ | 39 天 |
Lab on a Chip 报道微米和纳米尺度上的微型化研究,力求发表在物理技术(微米或纳米级的制造、流控、系统集成、分析分离技术等)和应用潜力方面都具有高影响力的原创性工作。该刊最为看重的是论文的创新性,所发表的论文通常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都有所创新:(i) 微型化器件的物理、工程和材料;(ii) 在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医学、能源等领域中的应用。
Aaron Wheeler
🇨🇦 多伦多大学
Associate editors
|
|
† CiteScore 2023 by Elsevier
‡ 中位数,仅统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稿件
📧 RSCChina@r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