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话说修行:从序性学说、存续争优与竞进秩序角度释之

民生   2024-10-20 07:35   河北  
一、序性
宇宙微观粒子是能量,以频率的方式振动。虽然振幅、波长不同,但能量振动的共性是有序的运动,即频率,这共性也是序性,万物因此存在。生命表现为有灵性的秩序。
人这种秩序也是某些能量的振动,如构成人身的器官也都有自己的振动频率,因而人也有个源自灵魂深处的身心的共同频率。这或许存于心中,而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因而人需要修行,找到提升自己身心的共振(古人普遍认为是善)的方法,才能与那源自灵魂深处的存在产生共振。
因此修行是悟道,是人与那个最高的最源初的(或是道或者是意志,或者是造物主,或是物的自序,或是源起时的振动频率)同频共振,或者是接续同源频率后的共同振动。
这里需澄清的是能量及其振动的频率并不是道,而是显现万物存在的共同的相,即序性。而我们可能是来自那个以序性体现自己存在的某个共同的频段,这也是形成我们宇宙的本源,人的灵魂也可能是这个存在的同频,人的生命则是来自那个最高的,是最源初的存在的某个频段的共同的频率。

因而人与宇宙共性的秩序(序性)的某个频段的共振(这是修行的目的),表现为人们对秩序的追求。因此序性是共相。
因此社会集体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同频,这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的共性,这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收集足够的信息实现与道的统一。
二、耗散结构、熵增定律与弱连接
1、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是‌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定律,用于描述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这一不可逆过程。
熵增定律指出,在孤立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做功,系统的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直到达到最大熵状态,即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这一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热运动过程的不可逆性和方向性。
(以上信息来自于百度百科)
熵增就是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无序。
熵增定律是指:在任何一个封闭环境中,里面的任何事物,必然会从有序到无序,且不可逆 ——世间万物皆如此。 
摘自《若谷:家庭为何会走向失序?如何重归有序?》
2、耗散结构
是指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形成足够的负熵流)时,通过内部的作用(涨落、突变)产生自组织现象,使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时空上和功能上的宏观有序状态,从而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如一壶水放在火炉上,水温逐渐升高,但水开后水蒸气不断蒸发,壶中的水和空气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系统,带走了火炉提供的热量,水温不再升高,达到了一种新的稳定状态。
根据普里高津“耗散结构”原理可以总结归纳出,系统形成有序结构所需要的两个条件:
1)系统必须开放的
认为只有开放的、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才能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人体正是这样的系统。
2)远离平衡态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观点,
(以上信息来自于百度百科)
耗散结构是反熵增的
反熵增的本质就是为了保持系统有序。反熵增的一个特点就是:系统必须开放。“弱连接”就是一种开放,弱连接能引领我们接触新的人,新的事,新的思想。个人不管是工作、生活、学习、成长、关系......都要有反熵增的思维,思想开放,善于打破各种平衡,不能被生活中的各种混乱牵着走,通过反熵增的思维掌控自己的人生。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讲:生命以负熵为生,即为如此。
摘自《若谷:家庭为何会走向失序?如何重归有序?》
3、‌弱连接的定义
‌弱连接是指发生在陌生人或不太熟识的人之间的社交关系‌。这种关系虽然不能像强连接那样带来强烈的信任感和肯定度,但它能够带领我们踏入更广阔的社交圈层,掌握更多的信息。
弱连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弱连接能够传递来自不同社交圈子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强连接中可能是冗余的。
‌信息的隔断式传递‌:弱链接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隔断式的,而不是连续的,信息的即时性较差。
‌商业价值‌:弱链接代表真实的个人联系,具有商业价值和经验价值,但很少有人研究其具体作用。
(以上信息来自于百度AI)
三、存续争优
个人的存续可以理解为生物信息,或者个人频率的接续即传承,存续争优则是个人在社会之中对存续优势的竞争。因此人要获取更多能量与信息,以提高自己。
而个人间的存续争优行为,如果没有合理的秩序的约束 就会乱序。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频段频率又不同,因此在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干涉,而杂乱无章。这不仅无益于事,反而会让人类陷入困境。因此人只能在社会集体的有序争优的秩序中完成自己的修行。
也可以从当代西方的耗散结构与熵增定律解释这个现象。
如在封闭环境中,没有外界能量时,只能导致熵增,最终陷入混乱、无序中。如曾经东方陷入历史周期律之中,西方在中世纪陷入宗教的黑暗统治中,持续千年之久。
社会是由不同频率的人构成的,他的共性是秩序,即序性。而人类社会要保持有序的生活就需要反熵增,这需要人们主动做功,吸取外界能量,做大做强自己,为社会有序运行提高知识与能量,这存续争优是基础。但社会运行所需要的能量、信息又只能通过社会化的生产生活的实践实现。
我们知道人类的知识来于宇宙,是人对宇宙的认知,而这个认知与人与那个最高的,也是最源初的存在有关,这无关乎个人在社会中的出身,即与父母创造的与传承下来的社会存续优势地位相关性有限。虽然人们可以借助父母的能量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提高自身的修养达成与宇宙序性的共振,却需人的自我感知。因此修养不足,人们则必不能与之共振。
因此人的存续争优是克服熵增而获取信息与知识过程,而社会实践则是获取到的知识与信息转化为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能量,因此人类的这些知识只能通过社会化生产生活地实践,最终反馈了自己与社会集体。因此存续争优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宗教,是科学,也是星辰大海。
人们在有序的社会生产生活的集体实践中,完成了自我修行,实现了自己的正向的价值贡献,完成身心共振而找到自己的那个的频段,或直接与那最高的、最初的源起共振,或接续至最高的、最初的源起那里,再与之共振。


这个成长与贡献的过程也是修行。
四、竞进秩序
追求集体秩序的特性是普遍的共序。
社会集体由不同能量波的人组成的,要么是共振,要么是相互涉,如果这些波的不能按照共同的秩序运动,社会失序。如电流中的高次谐波,它的危害非常强。
而人真正表现来出来的是争优之性,是人与之人之间的相互争优。这个争优如果说没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社会将会失序。这个无形的共同目的可以说是本能的对熵增的克服,但更是对集体存续状态的提高。因此人能通过社会合作的方式形成社会化生产,达到提高克服熵增并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存续状态的目的。这就避免了乱序,走向了有序。因此我们的这个秩序只能是在人们有序争优中的竞进秩序,是在人们有序争优的过程中推动社会进步的秩序。这是一个为己也为公的,在人们的有序争优中推动社会进步的秩序。
因此人的修行离不开社会,人也只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悟道,从而提高身心共频的能力,找到自己在那个最高的、最初的源起那里的存在。
五、修行
从能量守恒角度,人死后又变回能量的某个频段的频率。
人在社会中历练后,所载信息已不同,因此死亡后已与出生之前的频率频段不同。当然既可能是更接近于那个最高的最本源的那个存在,如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道。也可能退化而远离道。但宇宙中各种能量振动不会消失,各频段频率也不会消失。因此也可以说精神不灭。这不为常人所知。
而人的频率在经历社会历练之后的不同,主要在于人的共频的意愿,这是善。是人们通过有序运行的社会生产实践提高了集体的存续状态,提高了人们身心共频的能力,即完成了自我修行,而克服了熵增,保证生命的与社会的秩序。


如建国之前,山东鲁东南地区,没有建成水库前,平常年景一亩地小麦产量约180斤左右,这不够一个成年男子的饭。我曾问过我爷爷他的饭量,他说最多时一顿能吃十斤疙瘩汤。我问他为何吃那么多,他说他们没有别的可以吃。只能吃面。因此古书中说的一个五口之家需要五十亩地才能够活下来。因此农民们成日不能休,早晨四点多就得起来,晚上8点太阳落山后才能收工,这是非常辛苦的。
建国后引进苏联种子,亩产产量提高至240~300斤左右,建成水库提高后至300~400斤,有了化肥与药后,又从600斤逐渐提高至800斤。当今社会因高科技加持良种农药化肥俱全,亩产接近1000斤。这个过程我们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吃饱喝足的当代人似乎已开始忘记这个社会的巨大进步了,因此写下了这段话。
古代人们常会因存续优势地位的竞争,而利用权势阻碍他人获得社会存续优势,压制人们的争优行为,垄断生产资料、知识与信息,社会生产因此陷入停滞或被打乱,社会化生产不出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知识、能量与信息。因此要么如西藏的农奴社会,欧洲的黑暗中世纪,要么陷入中国的王朝周期律中。
因此圣贤们因有高度的智慧,而在社会化的生产生活中悟道,也或许是生而知之,而普遍具有民胞物与的精神,因而能够保持有序开放的思维,最终从社会生产生活中汲取能量与信息。
因他们创造性的贡献又反馈给社会,民众从中受益,因此形成了存续争优之联合体,而人们也都能从中汲取能量,提高自己,形成社会的同频共振。
因此存续争优联合体是社会集体克服熵增,是贤达通过弱链接即民众,从外界、从社会集体的生产生活那里获取能量,促成社会集体的序性共振。
或者因为圣贤们的有序开放的思想系统,被后人利用来创造一个有序争优的时代秩序,即竞进秩序。
古今中之圣贤者大抵如此,后来背离此道则不能成圣。

人文智库renwenzhiku
人文智库平台旨在关注人文精品文化,健康高雅,丰富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