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司法】读原著 学原文 悟原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诵读(四十八)

政务   2025-01-14 20:59   宁夏  

点击彭阳司法关注我们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





六   辨法析理明真谛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

点击收听


诵读者:彭阳县司法局

青年普法志愿者 张晓龙



诵 读 原 文



为什么要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和教育,我一定珍惜这次机会,好好工作、回报社会”。这句话是因交通肇事罪获刑、在2019年被特赦的于某春说的。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发布特赦令,对部分服刑罪犯予以特赦。于某春曾参加过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对外作战,符合特赦条件。这次特赦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坚持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生动体现。
古往今来,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正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我国历史上有十分丰富的礼法并重、德法合治思想。周公主张“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提出“隆礼重法”。西汉董仲舒提出“阳为德,阴为刑”,主张治国要“大德而小刑”。尽管古人对德与法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都主张德法并用,这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探索形成的治理之道。通观我国古代历史,法治和德治运用得当的时期,大多能出现较好的治理和发展局面。国外也是这样,凡是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都注重法治,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道德引导民心、导民向善,法律规制社会、调整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法是他律,是外在的硬约束;德是自律,是内在的软约束。二者各有侧重、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法律与道德既是实现社会价值的两个层面,也是解决社会争议的两股交织力量。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必须把握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坚持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把法律制裁的强制力量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硬性的律令与柔性的规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全社会形成明德守法的良好风尚。在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克服“法律万能”观念和防止道德泛化,也要消除“法律虚无“、“道德虚无”的观念,不能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沼。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道德是良法善治的重要基础,对法律具有滋养、支撑作用,能够释放法律的温度和善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只有立法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执法和司法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才能成为良法善治。要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文明程度。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全面依法治国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往期回顾

【巾帼普法乡村行】彭阳县司法局联合县妇联开展“普法维权在行动 义诊关怀护巾帼”主题普法宣传活动
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彭阳县司法局古城司法所开展新春普法活动
一审:赵倩
二审:王宁华
三审:邵梦妮

彭阳司法
对外发布全县法治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等工作信息,提供法律咨询,受理投诉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