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福建厦门这位网友,生生被现实“上了一课”,卖个闲置茶具,竟凭空招来一张律师函,好家伙,这事儿瞬间就在网上炸开了锅。
一、事件起因:二手交易引发的风波
厦门这位网友,瞅着家里那套闲置茶具落灰怪可惜的,想着上二手平台变现,换点零花钱,顺带腾点地儿。
操作行云流水,页面信息填得规规矩矩,价格定得也实惠,满心盘算着能给这套茶具找个新家。
没成想,前脚刚挂上,后脚律师函就跟“夺命追魂镖”似的杀到了。
品牌方那意思,斩钉截铁:不准卖,除非按原价 1050 块改价;不改,立马下架,再磨蹭就法庭见。
这位网友当时估计脑袋“嗡”地一下就大了,卖自家东西咋还犯法了?
这好比你在家门口摆个小摊卖点旧书,城管没来,品牌方倒先“杀”过来喊停了,简直莫名其妙。
二、品牌方主张:使用权受限与销售禁令
品牌方在律师函里那是把姿态摆得高高的,大谈自家产品是精心自研的,跟别家的可不一样。
经销商是自家“亲儿子”,有卖货的特权;
咱普通消费者呢,不过是借产品用用,只有使用权,
没拿到公司“授权”就二次售卖,那就是明目张胆的侵权。
我还认真翻了翻法律条文,虽说知识产权保护有说道,但这一刀切把消费者转卖权全砍没了,着实有点霸道。
你看苹果公司,产品管控够严吧,可二手 iPhone 在市场上也能合理流通,
人家是在保证品质、防假冒前提下,给消费者留了余地。
不像这茶具品牌,牢牢攥着销售大权,跟攥着“传国玉玺”似的,
生怕别人分一杯羹,也不想想,这真能把市场拿捏住?
再说回这原价限制,明眼人都看得出,是怕二手低价搅乱价格体系。
可市场规律这东西,像水一样,你硬堵,它准得从别的地儿冒出来。
强行摁着消费者按原价卖,简直是逆水行舟,不翻船才怪。
据二手平台不完全统计,这律师函一来,同款茶具报价1050块非但没稳住,反而像脱缰野马,
满平台 250 块的低价满天飞,品牌方这波操作,堪称“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品牌方回应网友:火上浇油的解释
眼瞅着舆论愈演愈烈,品牌方坐不住了,出来公开回应。
本以为是诚恳致歉、协商解决,没成想竟是火上浇油。
“我们制定这些规则,全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二手市场,初衷是好的,大家要理解!”
这番话一出口,网友们差点笑岔了气。
有人隔空回怼:“哟,照您这意思,合着不让降价卖,就是为咱好?那二手平台那些监管机制、认证标识都是摆设啊!”
还有人辛辣讽刺:“怕假货,您倒是加强品控、做好防伪,拿消费者二手交易开刀,算哪门子保护权益,分明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舍不得那点利润!”
品牌方这回应,不但没把风波平息下去,反而给愤怒的网友们递了更多“弹药”,让这场“战火”烧得更旺了。
四、网友反击与舆论哗然
网友们哪是吃素的?
一看这无理要求,瞬间炸了锅,键盘一敲,火力全开。
二手平台上,同款茶具低价叫卖成风,大伙还纷纷在评论区“吐槽大会”:
“哟,买的时候不知道,敢情这是租了个茶具啊!”
“品牌方太霸道,咱消费者就没点主权了?”
社交媒体上,话题热度跟火箭升空似的,阅读量几天就破了百万,品牌声誉直线下滑。
还有机灵鬼网友想出歪招,说要250块卖包纸巾,赠品栏大大方方写上同款茶具,
这招堪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打了品牌方规则的擦边球,戏谑又无奈,把大伙逗得哭笑不得。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
品牌方这单方面霸王条款,显然是把消费者自由交易的边界给模糊了,能不招人反感吗?
五、行业反思与警示
这事一闹,整个消费行业都该照照镜子了。
限制消费者转售权,根源就在于部分品牌贪心不足,既想割新品韭菜,又想垄断二手市场,结果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就像三星手机早年,售后政策歧视国内消费者,新品、二手市场口碑双双崩塌,费了好大劲才慢慢缓过劲儿来。
品牌得明白,消费者才是衣食父母,别老想着玩套路、耍心眼。
危机公关不是靠发狠话、压舆论,而是坦诚沟通、合理解决问题。
想靠“黑红”出圈,那是走钢丝,一个不留神就摔得粉身碎骨,这歪路,劝各位品牌大佬们尽早回头。
六、消费权益何去何从?
这场因二手茶具引发的闹剧,该给所有人敲个警钟了。
消费者要的无非是花钱买安心,物权稳稳攥手里;
品牌方也该掂量掂量,是要一时霸权,还是长久口碑。
往后法律得跟上,把消费权益边界划清楚;
市场得自律,别纵容歪风邪气;
消费者维权意识也得提起来,别吃了闷亏还不敢吱声。
希望往后咱能少碰上这种荒诞事儿,让买卖回归纯粹,大伙都能消费舒心、畅快。
毕竟,公平交易才是这商业世界的定海神针,缺了它,迟早翻船。
【图片、信息源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请自行甄别】
【完】
关于这个事件你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