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当听闻成都石室成飞中学惊现“学霸就餐区”,餐食与普通学生的有较大差异。
仿若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舆论哗然。
这是教育创新的奇思妙想,还是教育公平的公然挑衅?
家长们的心,怕是也跟着这消息在嗓子眼儿里打鼓。
我们满心期许的校园净土,难道也要被成绩划分出三六九等的“楚河汉界”?
在这“学霸就餐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教育逻辑,又将给我们普通孩子的成长之路带来何种影响?
是让他们在差距中奋起,还是在阴影里沉沦?
对此我是有看法的。
一、成绩至上的奖励导向扭曲教育本质
某市第一中学,该校每年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划分等级,成绩排名前 20%的学生在宿舍可优先选择床位,
且能获得更多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机会,而成绩靠后的学生只能选择剩余资源。
这种做法使得整个校园弥漫着成绩至上的氛围,学生们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分数以获取更多特权,而非真正对知识的热爱和自身品德修养的提升。
教育本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制造“分数机器”,
这样的“学霸就餐区”奖励模式无疑是将教育的功利化推向了新高度,让教育的本质在成绩的光环下逐渐扭曲变形。
二、加剧学生心理压力与群体分化
长期处于这种被区分对待环境下的学生,成绩稍差的一方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厌学情绪。
据一份内部调查显示,约有 30%成绩靠后的学生表示因为这种类似等级分明的奖励制度而对学校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出现轻度抑郁症状。
而成绩好的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殊地位”,他们拼命学习,身心健康同样受到威胁。
同时,这种制度也导致了学生群体之间的隔阂与分化,破坏了校园原本应有的和谐互助氛围,使同学关系变得紧张和功利化。
而有人对此持支持意见:
这种奖励方式只是一种短期的激励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而且学校有权利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适当奖励,不应被过度批判。
我认为:
诚然,激励学生学习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激励方式绝不应以牺牲教育公平和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
短期的功利性奖励或许能在表面上带来成绩的提升,但从长远来看,其对学生心灵造成的创伤以及对教育公平性的破坏是难以弥补的。
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平等的环境中成长,
而不是用“学霸”与“普通”的标签将他们划分开来,以一种看似“合理”的方式制造教育的阶层差异。
我们应寻求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激励方式,如奖励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
鼓励学生在品德、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成绩这一单一维度,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
12月17日,该校正式发布通报:对学生的激励方式思虑不周全,现已整改取消。
这说明,学校也认为此举考虑不周,不妥。
写在最后
“学霸就餐区”的闹剧,不应只是一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应成为我们敲响教育警钟的长鸣。
它打的不仅仅是教育公平的脸,更是我们对孩子未来规划和教育理念的一记重锤。
家长们,我们不能再做沉默的旁观者,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平等成长的蓝天。
莫让成绩成为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尺,莫让校园成为功利竞争的角斗场。
教育应回归育人初心,回归尊重每个孩子独特光芒的本真。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待放的种子,他们需要的是阳光雨露的平等润泽,而非在等级标签下的畸形生长。
【图片、信息源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请自行甄别】
【完】
关于这个事件你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