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生活中为了几毛几块的菜价讨价还价,为了几百元的工资差额而奔波劳碌时,
可曾想过,在江苏盐城,有一位农民陈广芳,仅仅挣了 180 元,却要面对高达 10 万元的罚款!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法律裁决事件。
180 元,或许只是我们一顿饭钱、一件衣服的零头,却足以让这个家庭陷入绝境;
而 10 万元,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对陈广芳而言,更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这悬殊的数字对比,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我们对公平与正义认知的大门上,
不禁让我们发出灵魂的叩问:这样的处罚,真的必须吗?
在江苏盐城,农民陈广芳因售卖未经检疫的羊肉获利 180 元却面临 10 万元罚款的事件,
引发了公众对法律执行中宽严尺度的深刻思考。
(一)法律条款的灵活运用
根据《江苏省市场监管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定》,陈广芳的行为存在诸多可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
其违法行为虽已构成,但从获利金额来看,仅 180 元,相较于 10 万元罚款可谓九牛一毛,
且所售羊肉经检验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符合“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情形;
同时,陈广芳在执法过程中积极配合,主动带领执法人员扣押家中未检疫羊肉,
此乃“当事人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并主动提供证据材料”的体现;
再者,其家庭中老母亲身患癌症晚期,经济陷入困境,
也契合“当事人因残疾或重大疾病等原因生活确有困难”这一条件。
法律的制定本就蕴含着对各类情况的考量,在具体执行时,应精准把握这些灵活条款,而非机械套用固定罚款数额。
(二)公众情感与社会舆论的导向
此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公众普遍对 10 万元罚款表示质疑与同情。
法律的实施不能脱离社会土壤,必须兼顾公众的朴素情感与基本认知。
例如,2022年曾有“陕西榆林卖 5 斤芹菜被罚 6.6 万元”事件。
菜贩罗某夫妇经营一小菜摊,销售的 5 斤芹菜被抽检不合格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处以巨额罚款,
这一事件同样引起轩然大波,公众纷纷指责处罚过重,不合理的罚款让小本生意者难以承受,严重影响其生计。
这表明当执法处罚与公众情感相悖时,法律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也会受到冲击,
只有顺应民意,在合法框架内合理裁量,才能让法律深入人心,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人道主义关怀的彰显
陈广芳家庭的特殊困境——母亲患癌晚期急需高额治疗费用,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
法律不应是冷酷无情的惩罚工具,而应在维护秩序的同时,给予弱势群体必要的关怀与扶持。
在国外类似案例中,如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一位单亲妈妈为了给孩子治病,
在自家烤制面包售卖,因未办理相关食品经营许可证被查处,但当地政府在了解其家庭困境后,
采取了教育为主、罚款为辅的方式,责令其限期办理证件,并给予一定的创业指导与帮助,
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展现了人性的温暖。
对于陈广芳,也应秉持这样的人道主义精神,适度减轻罚款,助其度过难关,这才是法律应有的温度。
(四)执法目的,是什么?
执法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罚款,而是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众权益和引导经营者合法经营。
对于陈广芳这样的小摊贩,10 万元罚款可能使其倾家荡产,从此失去生活来源,更遑论从根本上改正错误、合法经营。
相反,若采取较轻的处罚措施,如警告、责令停业整顿并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使其真正认识到自身错误,或许能更好地实现执法目的。
当然陈广芳犯错违法在先,处罚应当。
有人会认为,法律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关乎公众健康,任何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都应受到严厉惩处,
不能因为当事人的家庭困难等特殊情况就随意放宽处罚标准,
否则会破坏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更多人不遵守法律,食品安全问题将愈发猖獗。
这种观点看似有理,但实则忽略了法律执行中的灵活性与平衡性。
法律的权威性并非建立在刻板的条文套用之上,而是在于其能够公正、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如前文所述,陈广芳的情况符合法律中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形,对其适当减轻处罚并非是对法律的破坏,
而是在遵循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做出的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
写在最后
法律,本应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守护我们生活秩序的坚固堡垒,而不应成为压垮个体命运的沉重巨石。
在陈广芳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遭遇,更是法律执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温度”与“尺度”之问。
我们不能让冰冷的条文成为阻隔人性的高墙,而应让理性的光辉照亮法律的每一个角落,
让公平与正义在权衡中找到支点,让同情与严苛在裁决中达成和解。
【图片、信息源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请自行甄别】
【完】
关于这个事件你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