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红海洋的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中国,来自阿尔巴尼亚的电影曾经是银幕上几乎唯一的外国电影,而且是来自欧洲的电影。
我们甚至不知道当年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在世界影坛上是否真正能有一席之地,但它在60年代中国观众的心目中的地位却可谓高高在上。《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广阔的地平线》《山鹰之歌》《第八个是铜像》《伏击战》《战斗的早晨》《足迹》以及《初春》《山姑娘》等等,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其贫乏的时代,这些基本上是黑白的影片,却是我们充满享受的精神食粮。
据统计,从1959年的《塔娜》开始,到1974年,一共有26部阿尔巴尼亚电影被引进到中国,而最为集中和人们记忆最深刻的显然是在“文革”时期。著名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也正是在译制阿尔巴尼亚电影中名声鹊起。这里可能没有一部世界名片,但它却属于一个时代的电影,属于我们共同的电影。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阿尔巴尼亚的社会主义电影机构建立于1945年二战胜利后,1952年更名为“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也是阿尔巴尼亚唯一的电影制片厂。60年代,阿尔巴尼亚每年也就生产一两部电影,而这些电影几乎全部被译制到了中国,这也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阿尔巴尼亚电影大量引入中国的“文革”时期,电影已成为人们所剩不多的精神食粮。除了样板戏和“老三战”之外,仅有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就成了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道带有异国风味和不同凡响的精神盛宴。
到了70年代,中国逐渐加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电影的开放步伐。朝鲜、越南、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电影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不同的风格,使中国观众编出了这句脍炙人口的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译制片:于鼎·毕克主配阿尔巴尼亚 《海岸风雷》(附《电影传奇》 )
中叔皇·李玲君主配阿尔巴尼亚 《地下游击队》(含《电影传奇》)
毕克·刘广宁等主配 阿尔巴尼亚 《 战斗的道路》(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