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时任抗联第五军第1师师长的李荆璞,在带领小队前去中苏边境运送武器时,不慎中了日本关东军讨伐队的埋伏。由于敌众我寡,抗联小队岌岌可危。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队伍中的女副政委孙玉凤,突然做出了一个震惊全场的举动。她将手中的枪口,对准了自己的未婚夫李荆璞。
此举,令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大家万万没想到她居然在这种时候,会做出这般出人意料的行为。
孙玉凤到底要干什么?难道在这紧要关头,她要背弃信仰,向敌人投降吗?
孙玉凤是黑龙江安宁县沙河镇人,父亲是晚清的秀才,思想也比较开明,加上孙玉凤是家里的幼女,所以对她相当宠爱。
宠爱之余,就让孙玉凤打小儿就很有主张。而在长大后,孙玉凤更是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顾盼生姿的大姑娘,十里八村都知道,孙家的姑娘,堪称是方圆几十里的大美人。
按理说,家里有这么一个俊俏的闺女,理应是父母的骄傲才对,但在那个时代,孙玉凤却成了父母放心不下的担忧。
为什么呢?因为时局太乱了。
若是太平时代,孙玉凤大可以不慌不忙地挑一个如意郎君然后嫁出去,但当时国难当头,日军在东北肆虐,这就意味着,东北女人,尤其是东北的年轻女人,随时都可能会被日军糟蹋。
所以,当时家家户户都告诫自己家里的女子,没事少出门,最好不出门。
但不出门总不能在家一辈子吧,所以在孙玉凤慢慢长大后,孙家父母就发愁,得赶紧找个好人家,把闺女嫁了。
可当时兵荒马乱的,又去哪里找好人家呢?为这个问题,孙家老两口成宿成宿睡不着,寻思来寻思去,老两口最终决定,把闺女嫁给自己的表侄子周仓。
周仓是孙家老太太的内侄,所以也是孙玉凤的表哥。小时候就在孙家生活过好几年,所以把闺女嫁给他,起码知根知底。
但等到老两口把这事儿跟孙玉凤说了之后,却遭到了孙玉凤的强烈反对。
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刚开始孙玉凤还不说,这就让老两口以为,闺女莫非是有心上人了?但问到最后才知道,根本不是那回事儿。
原来,问题出在了周仓本人身上。
周仓的父亲,也就是孙家老爷子的连襟,生前曾在东北军中任职,但到了日本人侵占东北后,他却投靠了日军,因为表现“积极”,还当上了安宁县的伪警长。
当然,这种明目张胆投敌的人,历来没有好下场,周仓的父亲也不例外,没多久,他就被抗联在一次行动中击毙。
看着父亲身亡,年轻的周仓并没有去考虑父亲因何而死,反而恨上了抗联,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这么一来,周仓也不出意外地投靠了日军,到处搜捕抗联,因此得到了日军的“赏识”,让他接替了他父亲的岗位,出任安宁县伪警长一职。
而孙玉凤虽说年纪不大,但却是个明事理的人,尤其是在她看了不少日军的暴行后,心里更是恨透了这些侵略者,自然而然地,对当了汉奸的表哥周仓,印象就好不到哪里去。
正因为如此,孙玉凤说什么都不愿意嫁给周仓,任凭父母一再劝说,她都打定了死活不嫁的主意。
对此,孙家父母也没有再过多逼她,但作为周仓却着急了。
他从小就喜欢表妹孙玉凤,尤其是表妹出落成一个大美人后,更是让周仓朝思暮想。所以,在他听说姨夫有心想把表妹嫁给自己后,更是激动无比。
即便是得知表妹不愿意后,周仓还是不死心,反而愈发思念,经常没事就去表妹家嘘寒问暖。
刚开始,孙玉凤对他冷言相对,连话都不肯对他说,而周仓也不气馁,该去还去。
但就在这一天,当周仓如往常一样走进表妹家时,只听见表妹温温柔柔的问他,“表哥,你吃饭了吗?今天上班累不累?”
周仓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狠狠地掐了掐自己的大腿,但看到孙玉凤正一脸笑意地看着自己时,周仓才知道,原来真的是表妹在跟自己说话。
听着表妹的声音,周仓骨头都酥了。打这天起,孙玉凤对周仓的态度大变,不仅和声和气地跟他说话,还暗示也能接受周仓。
这下,可把周仓给高兴坏了。
明明孙玉凤痛恨周仓这样的汉奸,怎么会突然态度变了呢?
实际上,这就不得不说孙玉凤缜密的心思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讨厌周仓,但她也知道,如果自己不想点办法,那早晚都会被迫嫁给周仓。可想什么办法呢?
思来想去,唯一的一条路,就是投奔抗联去。
孙玉凤虽说是个女儿身,但很有气节,一直就有抗日的念头,加上因为父母想要她嫁给周仓这档子事,所以就有心跟着抗联打敌人去。
但她一个弱女子啥都不会,去了就担心抗联不要自己,因此,孙玉凤就琢磨,自己起码得学会打枪才行,这样才会加入抗联队伍。
可怎么才能学会打枪呢?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让表哥周仓教自己。但如果直接一上来就让他教自己打枪,肯定会引起他的警惕。
于是,孙玉凤就想到了一个主意,先换个态度,然后找合适的时机让周仓教自己。
正常来说,一个女孩子要学打枪,是个人都会怀疑,尤其是当时的伪警。但恋爱中的人是不会想太多的。
正因为如此,当孙玉凤态度大变,对周仓温柔无比后,可把周仓给乐坏了。
所以,当几天后孙玉凤缠着他要学打枪时,周仓压根儿就没怀疑,反而暗自窃喜,终于有了显摆自己能耐的机会,十分认真的教了起来。
孙玉凤很聪明,没多久就学会了用王八盒子,而时间也过得很快,此时已经是1932年的阳历2月,距离春节没剩几天了。
不能再继续待在家了,因为春节期间,表哥周仓一定会提亲,到时候想走就走不了了。
于是,在大年腊月二十八的晚上,孙玉凤悄悄地收拾好行李,等到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她蹑手蹑脚地从屋里出来,对着父母的屋跪着磕了头,随后忍着眼泪,一转身就出了家门。
但出家门没走多远,孙玉凤发愁了,这天大地大,该去往哪里找抗联呢?
思来想去,孙玉凤想到了自己的一个表舅,表舅名叫万邦,是个赶马爬犁拉木头的商人,他经常进出大山,说不定他知道哪里能找到抗联。
冒着严寒,不顾危险,孙玉凤一个姑娘家足足走了一整天,终于在天黑之前,走到了表舅家里。
孙玉凤的到来,着实把表舅万邦吓了一跳。
要知道那个年月女子很少有单独出门的,好在孙玉凤走的是山路,加上她又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猛一看跟个低一点的汉子一样,所以这才没碰到啥危险。
表舅告诉孙玉凤,他不但见过抗联,还见过抗联队伍中大名鼎鼎的“平南洋”李荆璞。
听到这里,孙玉凤极为高兴。她早就听闻过“平南洋”李荆璞的大名,知道他的不少英勇事迹,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个李荆璞还和孙玉凤是同乡,都是黑龙江宁安县沙兰镇人。所以,若是能找到他投奔,简直太好了。
在孙玉凤的央求下,表舅万邦答应趁送木头的机会尝试着找一找李荆璞。不过表舅也说了,不一定能找到,因为抗联队伍行动隐蔽,基本上是不会让别人找到自己的,除非他们主动联系。
所以,等了三四天,孙玉凤都没有等来消息。就在她着急的时候,李荆璞却主动来了。
原来,李荆璞外出办完事要返回抗联密营,因为距离实在太远,他就决定搭万邦的车。就这样,李荆璞和孙玉凤在万邦的家里,第一次见了面。
两人见面后,一见如故。在见面前,两人虽说是同乡,但由于是不同的村子,都没有互相见过。但见面后,两人没有丝毫的生分,仿佛就是早就认识一样。
之后,孙玉凤顺利地加入了抗联,并多次跟着部队行动。
看着比自己大几岁的李荆璞既英俊,又足智多谋和英勇善战,孙玉凤不由得痴了。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有几次行动,需要有女同志与李荆璞假扮夫妻以便打探情报,而孙玉凤则主动请缨。
几次行动下来,孙玉凤鼓足勇气,悄悄地对李荆璞说,“要是这是真的该有多好”。
面对这个敢爱敢恨的姑娘,李荆璞何尝不知道她的心思。但眼前的形势还不允许他去儿女情长,所以他只能告诉孙玉凤,“抗战胜利,我就娶你”。
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对互生情愫的有情人却没能等到这一天,反而等来了生离死别。
在1936年,李荆璞与孙玉凤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成员,接到了一个极其重要且充满危险性的任务。任务内容是前往中苏边境接收一批武器。
这批武器对于抗日联军而言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增强抗日联军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与作战能力。
在全面抗战尚未正式打响的1936年,这样的军事物资无疑是稀缺且宝贵的。
尽管此次任务本应是高度机密的,但由于当时大雪封山。抗日联军在行军过程中留下了明显的脚印,这些脚印被日本关东军发现并利用,导致行踪暴露。
日军据此判断出抗日联军的兵力和行军方向,并提前设下埋伏。
为了拦截这批武器,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一场伏击战。他们不仅选择了有利的隐蔽地点设伏,还配备了精良的武器装备。
然而联军并不知道日军会发现他们的路线和脚印,也不知道日军的阴谋,只蹑手蹑脚敛声屏气,小心谨慎地按照计划运送着物资。
结果便是如我们担心的那样,当抗日联军进入包围圈后,立刻遭到了日军的猛烈攻击,陷入了重围之中。
面对日军如此严密地布防和强大的火力,抗联小队显然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他们人数有限,装备简陋,且长途跋涉已使体力严重透支。
更为严峻的是,他们几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踏入了日军的埋伏圈。枪声四起,炮火连天,抗联小队被迫在敌人的包围中艰难求生。
看不到希望的仗,怎么打办?
在那片被夕阳染得血红的战场上,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抗联小队与日军关东军讨伐队的激战已持续多时,双方伤亡惨重。但胜利的曙光依旧遥不可及。
有个站在孙玉凤和李荆璞后面的士兵听到孙玉凤在和李荆璞争执着些什么,谁也不愿意退让。就在这时,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发生了。
孙玉凤,这位平日里以英勇和智慧著称的女副政委,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射击。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她缓缓地将枪口从一名正欲冲锋的日军士兵身上移开,转而指向了身旁的李荆璞——她深爱着的未婚夫,也是抗联第五军第一师的师长。
士兵们很震惊,不明白也不理解为什么孙玉凤会这么做。
但其实李荆璞明白,她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出于背叛或私欲。而是出于对保全大局的深刻理解以及她自身的牺牲精神。
眼下太困难了,这场仗太难打,如果留下来,必定无法逃脱牺牲的命运。而孙玉凤,只是想让他活下来。
孙玉凤深知这一举动的后果,她很清楚,眼前的局势已经容不得半点犹豫。
她明白,如果继续这样无休止地战斗下去,不仅无法完成运送武器的任务,还会让更多的战友牺牲。而她,作为队长,必须做出最艰难的选择。
她一手拿着枪指向李荆璞,另一手从口袋掏出手枪指着自己的脑袋,吼道:“你快走啊,再不走,我就死在你面前!”
周围的队员也逐渐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们终于意识到孙玉凤此举背后的深意。但每个人如今心中,都充满了苦涩。
最后,李荆璞离开了,在战火纷飞的时刻,他悄悄回过头,看到的是孙玉凤流下的眼泪,还有逐渐在他眼里模糊的战场。
孙玉凤最后还是牺牲了,她在日军的包围下跳下悬崖,她的生命,在那一刻,画下了句号。
而她的精神,成为了整个小队的精神支柱。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与牺牲,也让所有人明白了,在战争的残酷面前,个人的情感与生死往往要服从于更大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