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对孩子“哭穷”了!儿子重度抑郁,把他爸气进icu,我终于醒悟: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父母“哭穷”

文摘   2025-01-03 17:25   山东  


咨询人:孩子妈妈



孩子年龄/性别:15岁/男孩


指导老师:陈贺祥老师及其团队


情况介绍:

孩子初三休学沉迷手机,帮同学写作业赚钱充值游戏;

性格消极,被父母没收手机后天天把“死”字挂嘴上,将爸爸气进icu。孩子后确诊重度抑郁


经过指导,亲子关系明显缓和。爸妈意识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积极治愈、理解孩子。孩子从游戏走出,性格变得开朗,留级初三,期中考试取得班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我永远忘不了儿子确诊重度抑郁那天对我说的话:

 

“我就是块扶不上墙的烂泥,妈你行行好,让我自生自灭吧。”

 

而像这样的话,儿子已经不是第一次说了。

 

刚上初三的时候,儿子就经常把“”字挂在嘴上。

 

“没意思,什么都没意思,我真的好想死啊。”

 

甚至对我交代后事:“我死以后你记得把手机烧给我,再多烧点钱,我好充游戏。”

 

我被他的话弄得提心吊胆,天天以泪洗面。

 

我老公是个急脾气,一次两次听儿子说这样的话,终于忍不住爆发:

 

“我和你妈是哪里亏待你了?你整天摆出这副死样子给谁看?


我今天就明明白白告诉你吧,你就是死,我也不会再让你玩手机!”

 

吼完儿子的当天,我老公就全身冒汗、喘不上气、心口还撕裂一样的疼。

 

最后,老公昏迷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心脏大血管撕裂,抢救了一整夜才转入普通病房。

 

老公这边没忙活完,儿子那边又出事了。

 

儿子知道自己把亲爹气进icu以后,爬上了小区顶楼,想要为他爸“偿命”。

 

好在邻居及时报警,消防人员把儿子拉了下来,带去医院精神科做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我的心都碎了。

 

儿子重度抑郁症,并伴有强烈自伤倾向。

 

我回忆起儿子小时候的样子,怎么都没办法把那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和他现在的情况联系起来。

 

我想不通,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儿子,偏偏是我的家庭?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01



儿子是被“穷养”长大的

 

我和老公的原生家庭都不太好,好在两个人都比较有生意头脑,婚后打拼多年,也算挣下点家业。

 

经济条件好转以后,我们俩生下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

 

可能是在生意场上见惯了不学无术的败家子,我和老公发现,养孩子,尤其是养男孩,最忌讳的就是“惯着”。

 

那种全家人捧着,花钱大手大脚,要什么给什么的教育方式,大概率会养出来一个不知道感恩,自私自利,甚至会违法犯罪的“逆子”。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曾说: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你见哪一个人才不经历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正常的磨砺,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再结合我们俩的成功经验和过往教训,我和老公一致决定,要“穷养”儿子。

 

从儿子记事起,我和老公就从来没有给儿子灌输过“我们家很有钱”的信息,反而以身作则,教育儿子要节约。

 

给儿子买衣服,我永远都买大两个号的,因为小孩子长得快,衣服买大过两年还能穿。


带儿子外出游玩,我永远自带水壶,能喝免费的就不喝花钱的。

 

儿子想吃冰淇淋,我就把冰淇淋的价格故意往高处说,告诉他吃一个冰淇淋要花掉全家人三天的生活费。

 

儿子非常不喜欢吃胡萝卜,有一次家里包了胡萝卜馅的包子,儿子吃了一口就放下了。

 

我老公看到,说:“咱家到底是多有钱,能让你扔掉整个包子?”

 

我也在旁边附和,告诉儿子家里每个月光买菜就要花多少钱,水电费要花多少钱,这个月还有多少钱需要花,哪哪都缺钱。

 

儿子一声不吭,拿起包子三两口就吃完了。

 

从那以后,儿子再也不挑食了。

 

在这样的“穷养”下,儿子早早懂事。


不仅从不和同学攀比吃穿,即便在超市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我和他爸试探性地说要买给他,他也是说“不想要”、“没关系”、“不会啊”,“真的”。

 

可和儿子的懂事程度成反比的,是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倒也不能说是差,但最多也就是在中上,远没达到尖子生的水平。

 

一问才知道,儿子做作业很多题都看不懂,上课也没勇气发言问,只能自己闷着。

 

我和老公商量了下,决定给儿子买一部智能手机,专门用来查题。

 

在这之前,家里一直用的老式机,主要防止儿子太早接触网络。

 

智能手机买回来,我开了儿童模式,对儿子说:


“这是花了爸妈半年工资才换回来的,爸妈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留下的都给你了,你可一定要争气啊。”

 

儿子哭了,向我保证他一定好好学习。

 

有了手机帮忙,儿子的学习成绩的确提升了很多,初一的摸底考试,儿子甚至考了班上第二。


我和老公特别高兴,想着送个礼物给孩子,因为想起来儿子一直想去肯德基,就接他放学去了肯德基。


“爸爸妈妈你们吃啊。”儿子拿着汉堡往我和他爸嘴里塞。


“你吃,爸爸妈妈不爱吃。”


没想到这话一说出来,儿子直接就掉眼泪了,哭着把汉堡放下,让我拿去退了。


我和老公哄了好久,儿子才重新拿起汉堡。


那顿饭,儿子吃得一点也不开心。


可我却很高兴。


我看得出来,儿子是因为心疼我和他爸才不愿意吃,这么懂感恩的孩子可不多见了。


穷养”孩子果然是最正确的。


儿子升初二,学习成绩出现了下滑。


开始我没当回事,毕竟课程难度增加了,只要及时调整回来,问题不大。


可没想到,初二一整年儿子的成绩都没提升。


等升初三,儿子的摸底考试居然是全班倒数第四!


我一下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当天就把儿子从学校带回家。


在我的逼问下,儿子说了实话。


原来,他在手机上偷偷下载了一款游戏。


为了给游戏充钱,他每天都在帮其他同学写作业,根本没有复习的时间。


上课也满脑子都是游戏,老师讲的根本听不进去。


听完儿子说的,我的天都塌了。


我痛哭、我发疯、我对儿子咆哮:


“买手机是给你学习用的!不是给你打游戏用的!


我和你爸每天累死累活为了什么?


你对得起我和你爸吗!你是要把我们都逼死吗!”

 

儿子扇自己巴掌,甚至哭着跪下给我磕头道歉。

 

“对不起妈妈!我以后再也不玩游戏了!我再玩游戏我不得好死!”

 

那一天是怎么过去的,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最后我把手机没收了,锁在了我卧室的床头柜里。

 

儿子则被他爸送回学校,继续上课。

 

可事情并没有因此过去。

 

儿子变得内向、自闭、整天低着头,什么话都不说。

 

在学校是这样,在家也是这样。

 

我有时候被气急了,就大声吼他,逼他说话。

 

可一开口,还不如没说。

 

“活着好没意思,我为什么要做人,做人好累。”


“没意思,什么都没意思,我真的好想死啊。”


“我一秒都活不下去了。”

 

在家是这样,在学校也是这样。

 

我一是恨铁不成钢,二是想吓唬儿子,干脆给他办了休学,想等他自己醒悟。

 

可回到家,儿子更是直接“”了。

 

不看书、不出门,每天就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跟块木头一样。

 

一张口,不是“不想活了”,就是“我怎么还不死”。

 

我老公本来就高血压,被儿子气急了,血管破裂在icu抢救一整夜,命差点没了。

 

儿子知道自己差点把亲爹气死,又闹着要跳楼,还好被消防人员拉住。

 

到医院一检查,重度抑郁症并伴有强烈自伤倾向!

 

短短一天时间,我的老公、儿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刚脱离生命危险,一个被要求住院观察。

 

苍天啊!我真的要活不下去了!


02



孩子重度抑郁,原因竟在于父母“哭穷”?

 

儿子被查出重度抑郁以后,我的眼泪都快流干了。


我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寻求帮助,大大小小的医院都不知道跑了多少家。

 

每个人都告诉我儿子需要干预,可没有一个人告诉我,我的儿子为什么会抑郁。

 

直到接触到家庭教育,在咨询师的讲解帮助下,我才知道,儿子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因为我家的“哭穷”式教育。

 




“哭穷”式教育

六七十年代的父母,经历过艰苦岁月,也传承了上一代艰苦补素的思想,很多父母都更倾向于穷养,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

 

穷养的孩子更能闯荡,更能吃苦;穷养的孩子更知道来之不易,更懂得珍惜。

 

他们不知道,其实被穷养大的孩子,大多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真正决定孩子人格和命运走向的,并不是贫穷本身。而是从小到大,孩子被爱的方式。

 

错误的穷养,不光是让孩子感受到了贫穷。

 

同时也让孩子深信,但凡丢失一枚硬币,天就一定会塌下来,没有给你顶天的人,只会有责备你的人。

 

人们总愿意相信穷养大的孩子会更懂事更知道珍惜,殊不知人往往会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呈饥渴之态,最后反而会变得更加贪婪。

 

任何不给予安全感的抚育方式,皆结恶果。

 

我听完了咨询师的话,非常委屈,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人到底该怎么样做父母?”

 

咨询师一句话点醒我:


“只要你没有忘记做孩子时的感受,你就能做好父母。”

 

我愣住了,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我家是五保户,父亲酗酒,母亲残疾,童年匮乏而痛苦,无时无刻不在担惊受怕。

 

那个时候,我最怕的就是上学。

 

因为上学要交学费,我家里拿不出钱。


上学还要在学校里吃饭,其他同学吃馒头、猪油炒的小咸菜,我却只有半截烧糊的凉苞米。

 

我在长大以后,因为幸运,成长成了人格健全的人,并且成立了家庭,有了稳定收入。


于是我就觉得那种教育方式是对的,而忘了童年的自己曾是多么的无助。

 

我背叛了过去的自己。


咨询师指导孩子妈妈


咨询师:“穷养富养的差距,并不在钱多钱少,而是父母有没有给予孩子尊重、爱、和陪伴。”


被精神富养长大的小孩,即便生存在贫穷之境,也不会被这个世界轻易打倒。

 

而被穷养的孩子,因为身后无人支撑,内心力量不足,在长大后遇到任何的挫折,想到的第一个词都是:放弃

 

因为学习困难就放弃学习,工作困难就放弃工作,社交困难就放弃社交,一直放弃的尽头,就是放弃自己的整个人生。

 

回忆起儿子从小到大受到的委屈,我肠子都悔青了。

 

我迫不及待地问咨询师:“那我该怎么办?”

 

03



我用“富养法则”,把儿子拉出抑郁深渊,重返校园

 

咨询师在结合了我家的情况之后,向我推荐了独家定制的“富养法则”。

 




富养法则

无论穷养或富养,都应该有一定的底线。


富养”并不单指物质上,还可以是精神的,不管家庭贫穷还是富裕,我们都可以给孩子“精神上的富养”。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你只有满足孩子的底层需求,孩子才会有更高的追求。

 

而底层需求,绝不只有吃饱穿暖那么简单,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也包含在这其中。


首先,看见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看到真实的自己,并理解和接纳。

 

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我把手机还给儿子,让儿子尽管去玩。

 

已经躯体化严重的儿子,原本躺在床上连动都动不了,却在拿到手机的瞬间,哭得像个孩子。

 

“妈妈,对不起,我不想这样的,


我讨厌玩手机的自己,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都怪我,是我把你和爸爸害成这样的,我如果死掉就好了……”

 

我安慰儿子:“不怪你,是爸爸妈妈过去对你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现在妈妈已经在改正了。你想玩手机,妈妈就给你手机,你想玩多久就玩多久,只要你能开心,你做什么妈妈都支持你。”

 

儿子泣不成声,趴在我怀里一直哭到睡着。

 

等再醒来,儿子的精神肉眼可见的好了一点,原本他很排斥吃药干预,醒来甚至可以主动吃药。

 

其次,千万不要简单地以“没钱”为借口,否定孩子的价值和需求。


住院期间,儿子一直很焦虑,时不时就要问护士:


“我可以出院了吗?”


“我什么时候能出院?”


“这里的住院费太贵了,我要快点出院。”

 

我告诉儿子:


“不要害怕花钱,你的健康远比金钱重要得多。


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比钱重要,像开心、快乐、亲情,都是比金钱更重要的。


如果你连开心和健康都没有,要再多钱也是没有意义的。”

 

儿子听完呆住了。

 

常年的“哭穷”教育,这是他第一次听到,钱是“不重要”的,他自己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像尊重一个成年人一样,尊重孩子,让孩子们享有对生活的参与感和主动权。

 

在医院连住了半个月,期间我把老公儿子都拉进了咨询群。

 

在咨询师的调解下,老公意识到了自己过往的不足,反省了自己,愿意换个教育方式培养儿子。


儿子在咨询师的开导下,也逐渐变得开朗,躯体化程度明显减轻。


我告诉儿子:“妈妈以后不会再逼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从今天开始,只要不是违法的,你可以去做你任何想做的。”


儿子以为是做梦,缓了好久才确定我说的是真的。


我本以为他会先打上一天一夜的游戏,或者一口气往游戏里充个几百块钱。


可是儿子都没有。


他就只是走出医院,去逛了逛超市,买了童年那支没有吃到的冰淇淋,开开心心地去了肯德基。


路过蔬菜区,他闻到胡萝卜的味道,他捂着鼻子说:“妈妈,胡萝卜的味道好难闻,我这辈子都不要吃胡萝卜。”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儿子从一出生,就被我们教育“穷人的孩子是不配挑食的”,活了十五年,他终于能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意识到自己过去有多少失职。


回去以后,我和老公聊了很久,决定不再焦虑儿子的学习,先带着他到外面旅行。


半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走遍了国内的名胜古迹,笑声比过去十几年加起来都多。


旅行期间,儿子除了用手机拍照,一次游戏没玩过。


也是那个时候,我意识到,当一个沉迷手机的孩子获得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手机就成了最可有可无的东西。


回到家,去医院复查,儿子的重度抑郁成功降为中度。


也是那个时候,儿子提出了复学。


孩子妈妈向咨询师反馈


他说:


“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觉得活在现实世界就是一种折磨,学习更是折磨中的折磨,但现在我发现,活着挺有意思的,学习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了。”

 

因为功课落下太久,儿子重读了初三。

 

期中考试,儿子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

 

听到成绩的时候,我和老公都哭了。

 

不仅是为儿子高兴,更是对自己过去错误教育的内疚。

 

原来,想要让一个孩子成才,根本就不需要刻意“穷养”。

 

穷养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穷养而滋生的匮乏感以及衍生出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配,不断否定自己。

 

年近五十,我终于明白:



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为了让他背上沉重的家庭负担,只是希望他在未来能够自食其力,撑起自己的一片天。

 

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充足的爱,不需要刻意“穷养或富养”,孩子一样能愉快成长,同样拥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


 纽 扣 家 庭 教 育 

解决数万名家长的各种心理咨询需求

让千万家庭教育困惑者走出阴霾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更多完整案例:



纽扣教育
汇聚全国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真实的家庭案例,传授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集团270余位心理咨询师,助力千万父母,一起做智慧家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