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紫外线诱导衰减机制

文摘   2024-07-31 19:06   江西  

研究背景

硅异质结(SHJ)太阳能电池因其卓越的光电转换效率、制造步骤少和低温系数在光伏产业中备受关注。然而,这些电池在长期运行中会面临性能下降的问题,特别是紫外线(UV)暴露会加速电池的衰减。过去的研究表明,UV暴露会导致光伏封装材料的劣化,并且会对太阳能电池本身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开路电压(Voc)和填充因子(FF)的下降。

研究方法

研究中采用未封装的SHJ太阳能电池,进行加速UV老化测试,以探讨性能下降的可能因素。具体方法包括:

1. 制备双面n型SHJ太阳能电池,并进行一系列标准化制备工艺。

2. 在氮气环境中进行UV暴露实验,设定UV光强为200W/m²,温度为60℃。

3. 使用高温辅助的高强度光浸泡(LS)和暗退火(DA)方法,评估UV暴露后电池的光热稳定性。

4. 通过电学性能测试、红外光谱(FTIR)测量、少子寿命测试等手段,分析各层材料在UV暴露前后的变化。

结果与讨论

UV引起的性能下降行为

- UV暴露后,SHJ太阳能电池的Voc和FF显著下降,而短路电流密度(Jsc)变化较小,综合导致效率(Eff)显著下降。

- 主要衰减表现为系列电阻(Rs)增加,表明UV暴露对表面钝化和载流子传输的负面影响。

UV暴露后的光热稳定性

- 光浸泡处理能完全恢复UV暴露后的SHJ太阳能电池性能,而暗退火处理只能部分恢复。

- UV-LS循环实验显示,UV暴露和光浸泡引起的效率变化是可逆的,但经过多次循环后,电池性能的恢复效果会逐渐减弱。

根本原因分析

- UV暴露导致SHJ太阳能电池中n-μc-SiOx:H和i-a-Si:H层的Si-H键断裂,氢含量显著下降,空隙密度增加,从而在c-Si表面引入更多缺陷,导致表面钝化劣化。

- UV暴露后自由氢原子与P原子结合形成电子非活性P-H键,破坏了n-μc-SiOx:H层的有效掺杂,进一步增加了Rs,并降低了场效应钝化效果。

研究结论

- 紫外线暴露显著降低了SHJ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主要通过增加载流子复合损失(降低Voc和pFF)和载流子传输损失(增加Rs)。

- 高温辅助的高强度光浸泡处理能有效恢复紫外线损伤的硅氢键配置,并打破电子非活性的P-H键,恢复SHJ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对于实际光伏电站中的SHJ太阳能电池,进一步研究其在实际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性能恢复情况仍是必要的。

图文解析

图1:SHJ太阳能电池在UV暴露期间电性能的相对变化

图1(a)-(d):这些图展示了随着UV暴露时间增加,SHJ太阳能电池的各项电性能参数逐渐下降。具体表现为:

- Eff在20 kWh/m² UV暴露后下降了2.55%。

- Voc和FF分别下降了0.48%和1.76%。

- Jsc的降幅最小,仅为0.33%。

图1(e)-(f)图中展示了在UV暴露期间,Rs显著增加,最终增加了13%。Rsh则没有明显变化,表明Rs的增加是FF下降的主要原因。    

图2:SHJ太阳能电池在不同UV剂量下的光电流-电压(J-V)特性

图2展示了随着UV剂量的增加,SHJ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显著下降,Voc和FF也随之下降。与Sinha等人报告的结果一致,表明UV暴露后,SHJ太阳能电池的表面钝化劣化,载流子复合增加,导致性能下降。

图3:UV暴露和光浸泡循环期间SHJ太阳能电池的标准化性能变化

图3展示了在UV暴露和光浸泡循环过程中,SHJ太阳能电池的电性能变化。结果表明:

- UV暴露导致的效率下降和光浸泡导致的效率恢复是可逆的。

- 多次循环后,FF逐渐下降,可能由于金属接触损伤。   

图4:SHJ太阳能电池的pFF和FF变化以及UV暴露期间的pFF损失和Rs相关FF损失比例

图4(a)展示了UV暴露期间,SHJ太阳能电池的pFF和FF变化。随着UV剂量的增加,pFF和FF逐渐下降,表明载流子复合和传输损失增加。

图4(b)显示了pFF损失和Rs相关FF损失在UV暴露期间的比例变化。随着UV剂量增加,pFF损失比例下降,而Rs相关FF损失比例上升,表明UV暴露主要导致载流子传输损失增加。

图5:UV暴露前后Ag电极和ITO薄膜的电学性能变化

- 图5(a):Ag电极的电阻率变化

- 图5(b)-(d):ITO薄膜的电阻率、载流子浓度、载流子迁移率变化 

结果显示,UV暴露对Ag电极和ITO薄膜的影响较小,主要变化集中在n-μc-SiOx:H和i-a-Si:H层。

图6:n-μc-SiOx:H层的电阻率和载流子浓度、迁移率在UV暴露期间的变化

图6(a)显示了UV暴露期间n-μc-SiOx:H层的电阻率和SHJ太阳能电池Rs的变化。电阻率和Rs在UV暴露初期显著增加,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电阻率趋于稳定,而Rs继续增加。

图6(b)显示了n-μc-SiOx:H层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变化。初期迁移率下降导致电阻率增加,随后载流子浓度下降,进一步增加了界面接触电阻和Rs。

图7:UV暴露期间未金属化SHJ太阳能电池的有效少子寿命(τeff)和饱和电流密度(J0)变化

图7(a)展示了不同UV剂量下,未金属化SHJ太阳能电池在载流子注入密度为1×10¹⁵ cm⁻³时的τeff和J0变化。UV暴露导致τeff显著下降,J0增加,表明表面钝化质量下降。

图7(b)显示了不同注入载流子密度下的τeff曲线。UV剂量较低时,τeff在高注入水平下降更明显,表明化学钝化受损。随着UV剂量增加,低注入水平的τeff下降,表明场效应钝化劣化。    

图8:n-μc-SiOx:H和i-a-Si:H层的FTIR光谱

图8(a)-(b)显示了UV暴露前后n-μc-SiOx:H和i-a-Si:H层中Si-H伸缩模式的红外吸收带。UV暴露后,这些层的Si-H伸缩模式吸收强度下降,表明Si-H键断裂,氢含量减少,空隙密度增加。

图9:n-μc-SiOx:H层中的总氢含量和P-H键变化

图9(a)-(c)显示了UV暴露前后n-μc-SiOx:H层和i-a-Si:H层的总氢含量和LSM、HSM中的氢含量变化。UV暴露后,总氢含量显著下降,n-μc-SiOx:H层的LSM和HSM中的氢含量均减少。

图9(d)显示了UV暴露前后n-μc-SiOx:H层中P-H键的红外吸收光谱。UV暴露后,P-H键吸收峰强度增加,随后光浸泡处理使其强度下降,表明P-H键断裂,P掺杂恢复。    

原文链接:Jinli Yang, Yehua Tang, Chunlan Zhou, Sinuo Chen, Shangzhi Cheng, Lichun Wang, Su Zhou, Xiaojie Jia, Wenjing Wang, Xiaohua Xu, Jihong Xiao, Wenwen Wei. "Unveiling the mechanism of ultraviolet-induced degradation in silicon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Solar Energy Materials & Solar Cells, vol. 276, 2024, p. 113062. Available online 28 July 2024. https://doi.org/10.1016/j.solmat.2024.113062.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分享和学习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转载、合作或文章问题等请后台联系小编。感谢各位关注!

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
我们专注于发布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最新技术与发展。关注我们,了解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前沿趋势,探索可再生能源的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