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祖洽先生(1924.10.2—2014.9.7)离开我们已有十年,但我们从未忘记这位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战略核武器研制立下不朽功勋的理论物理学家。
黄祖洽先生把他人生最宝贵的前三十年时光献给了祖国的核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他和彭桓武先生一起奠定了我国核反应堆理论和设计的基础,他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探索和理论设计率先开路,贡献卓著。核武器研究成功之后的又三十多年,他全力投入教育事业,从事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在非平衡统计物理和输运理论等方向做出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更亲临教学一线,登壇授课,为我国物理学发展广育人才,一直奋斗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一切确如他对自己科学生涯的总结:“殚思求火种,深情寄木铎。”
黄先生一生不忘国家和时代的需要,投身科学和教育事业,从核武器专家到大学教授,创下了“一生两辉煌”的业绩。辉煌背后,是他对人生的不懈思考与追求,是他一心为国、淡泊名利、刚正不阿、治学严谨、奖掖后进的高尚品德。
今年是我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六十周年,又恰逢黄祖洽先生百年诞辰,为此本刊特组织专题,请黄先生的学生和子女撰文,与物理学同仁一起深切缅怀黄祖洽先生的功绩和精神,以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向黄先生学习,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冯世平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
本文选自《物理》2024年第9期
1985年4月黄祖洽先生(中)在家中的书房指导博士生冯世平(左)和吕燕南(右)
黄先生和彭先生都是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战略核武器的研制立下了不朽功勋的杰出科学家[1—11],然而在与两位先生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二位先生待人平等,对待我们这些后辈学生的看法十分重视,时常讨论到下午六点多,这时黄先生就邀请我们在他家里共进晚餐,而且边用餐边继续讨论。一年多后,虽然我的调研工作很顺利,而且也在相关的状态方程方面做了一点工作,但终因我的研究兴趣转移到了重费米子系统物理性质及重费米子系统超导电性的研究方面而暂停了对合成金属氢新途径的探索。让我非常感激的是,黄先生不但没有因此而责怪我,反而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为此还专门介绍我去参加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关于类似课题的研讨班[15]。
1994年5月黄祖洽先生(中)与冯世平(右)和丁鄂江(左)在香山植物园(春游)
位于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物理楼前的黄祖洽先生雕像,雕像左边是黄先生生前为大学本科生授课的教室
1)丁鄂江是黄祖洽先生文革后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他于1984年6月获博士学位。
2)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的办学条件相当艰苦,包括黄祖洽先生在内的物理学科的所有教师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和他讨论问题只能到他的宿舍。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历史与教训——纪念原子核裂变现象发现6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上)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下)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为了忘却的怀念——回忆晚年的叶企孙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从分子生物学的历程看学科交叉——纪念金螺旋论文发表5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美丽是可以表述的——描述花卉形态的数理方程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一本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经典著作 ——评《晶格动力学理论》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熵非商——the Myth of Entropy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普渡琐记——从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谈起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天气预报——由经验到物理数学理论和超级计算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纪念Bohr的《伟大的三部曲》发表100周年暨北京大学物理专业建系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材料中的拓扑相与拓扑相变——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通用量子计算机和容错量子计算——概念、现状和展望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谈书说人之一:《理论物理学教程》是怎样写成的?|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时空奇点和黑洞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物理学的新篇章——超越朗道范式的拓扑量子物态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洛伦兹变换的低速极限是伽利略变换吗?| 《物理》50年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