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王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时间:11月26日(周二)10:00
单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地点:北楼202
腾讯会议:217-160-979
摘要:
钍229原子核极其特殊,其第一激发态能量仅比基态高约8eV,是所有已知原子核中能量最低的核态。该原子核被用来研制原子核钟,相关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多进展;同时钍229也是一个罕见的将原子核物理(核态跃迁)、原子物理(电子态跃迁)以及激光结合起来的系统,相关的“激光核物理”研究也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新前沿。事实上,成功研制原子核钟需要理解激光-原子核-核外电子的三方相互作用。在这个报告中,我将简要介绍钍229原子核钟和相关激光核物理研究进展,以及我们课题组近几年围绕钍229开展的研究工作。
报告人简介:
200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与天文系,之后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强场光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起在中物院研究生院工作,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计划。长期从事强激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早期主要研究强激光场中的原子电离和高次谐波等物理过程,近年来将强场物理的研究拓展至原子核层面,研究强激光场如何影响和调控原子核量子态和核物理过程。
报告人:陈刚,尼尔斯·玻尔研究所
时间:11月27日(周三)10:00
单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
地点:北楼202
摘要:
黑洞物理位于当今人类认知的前沿,涉及许多全新的物理概念和现象。本报告将从散射振幅的角度介绍经典黑洞物理的全新框架——重质量有效场论(HEFT)。首先,报告将解释Schwarzschild黑洞的相关动力代数及其在双黑洞系统的散射角与引力波波形中的应用。其次,将探讨Kerr黑洞的HEFT散射振幅,关注引力散射观测中的经典自旋效应。最后,讨论黑洞物理未来的主要目标、基本问题以及面临的关键挑战。
报告人:汪洪,材料基因组联合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11月27日(周三)10:00
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地点:中关村园区MA楼830会议室
腾讯会议:939-598-157
摘要:
近年来,材料科学正向“数据+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数据驱动方向发展。传统上,数据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事实,被用作科学研究、技术设计、验证和决策的数字依据。在 AI 语境下,数据是由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所产生的综合效果的信息载体。AI方法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提供了一种通过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来揭示复杂参数间隐性关系的手段。材料数据具有数量多、来源多、形式异质的特点。没有标准,不仅收集和储存复杂,而且使用不便。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保证多源异构数据可以顺畅地流通共享。由于数据的角色在第四范式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必须针对数据的内容、生成、记录、组织和利用提出一套新的原则,以确保材料数据与AI方法的要求相适应,为构建AI适配的数据(集)提供重要保障 。“数据工厂”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型数据生产基础设施的模型,由高通量实验和高通量计算平台组成,可以像工业生产线一样以标准化方式大规模、系统化地生产AI 适配数据,同时也具有数据收集、存储、处理、交换、共享和协作能力。
报告人简介:
汪洪,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基因组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材料试验标准委员会(CSTM)材料基因工程领域委员会主任委员。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在美国SONY、松下、Guardian Industries等跨国公司任职多年。曾担任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材料基因组重大咨询项目专家。牵头制定了世界上首部材料基因工程数据标准《材料基因工程数据通则》,在全球率先提出变革性的“数据工厂”概念。当前研究集中在材料基因工程理论,数据标准,高通量材料制备与表征技术及机器学习在材料中的应用。
报告人:林宏焘,浙江大学
时间:11月27日(周三)15:10
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地点:物理楼中楼212
摘要:
集成光电子技术在商业应用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现有技术都在不断逼近理论极限,如何引入新材料实现新型片上光场调控从而产生颠覆性的突破,将是满足未来光计算、光通信、光感知等应用需求的关键。硫基材料,又称硫系玻璃材料,主要指的是含有硫、硒、碲等硫族元素的化合物,不仅具有非常优异的非线性光学特性以及极佳的微纳加工特性,并且能够集成在现有硅基、III-V光电子平台并通过同新型纳米光电材料实现功能拓展。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少层甚至单层原子结构,具有包括发光、光调控、光探测等各种优异的光电特性,非常适合下一代高性能光电子器件的研发。在这个报告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当前研究中如何利用这些新材料的特性,通过构建人工微纳结构操控光场,增强多物理量场间的相互作用,去如何转换光热效应提高气体传感器检测灵敏度到单分子级别,如何折叠光程在芯片尺度实现台式光谱仪的分辨精度,如何增强光声相互作用实现微波信号光频域的加载和处理,如何构建光学神经突触去加速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计算,如何通过波前的调控实现红外成像系统轻薄化。通过同新型纳米材料的集成,集成光电子技术也将能具备更多优势功能,从而满足未来光电子技术发展需要。
报告人简介:
林宏焘,博士,浙江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和浙江省特聘专家。林宏焘研究员201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此后于2015年在美国特拉华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5年到2018年期间,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他在一些高影响力期刊上已发表超过90余篇论文,其中包括Nature Photonic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Optica, Nature Communication等刊物。他的课题组正致力于研究硫基光电子及硅基异质光子集成技术的研究。截止2024年06月,他的工作已被引用超过6,200 余次,H指数高达39。成果入选美国光学学会旗期刊OPN所评 “Optics in 2018”,“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等。Frontier of Optoelectronics及《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会成员。
报告人:杨冬平,之江实验室
时间:11月28日(周四)10:00
单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
地点:网络中心509
摘要:
神经实验中广泛观察到海马体中的θ嵌套γ振荡(TGOs)在目标导航中起关键作用。近期的实验发现进一步提出海马体的活动与运动过程的耦合可以增强环境采样和规划能力。通过构建一个生物上合理的神经网络模型,揭示了TGOs如何通过平衡对奖励的预测和对潜在威胁的警觉,提升了大脑的导航能力。该模型不仅成功重现实验中的关键现象,还解释了θ和γ振荡在定位和预测中的具体功能,以及它们的耦合如何确保大脑在复杂环境中有效导航。我们的研究工作为TGOs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理解,拓展了我们对大脑如何在动态环境中实现规划与警觉平衡的认知。
报告人简介:
杨冬平副研究员,现为之江实验室前沿基础研究中心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计算神经科学与脑物理等交叉领域的研究,主要采用平均场理论的方法进行生物物理建模与分析,探索大脑多尺度神经活动特征的能耗与功能及其内在动力学机制,特别是生物神经导航相关的动力学机制。目前已在脑物理方面独立完成了多个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Physical Review E, Chaos, IEEE Transactions等国际著名期刊,主持一项国自然面上项目和一项浙江省重点项目。
报告人:周明波,凝聚态物质科学数据中心
时间:11月28日(周四)14:00
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地点:中关村园区M楼234会议室
腾讯会议:517-534-093
会议密码:1928
摘要:
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质科学数据中心自2022年成立以来,致力于研发数据采集、整合、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的先进工具与方案。通过不懈努力,中心成功构建了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库,涵盖拓扑材料、非晶合金、晶体生长等多个领域,通过高效稳定的数据汇集、治理、应用与共享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复用。
针对科研数据流转链条中存在的痛点与难点,中心从一线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心打造了“物质科学电子实验室”平台。这一平台以其卓越的功能,实现了数据的规范汇聚、安全存储、关联融合、开放共享和自动汇交,全面覆盖了科研数据的全生命周期。
在此基础上,报告人将深入剖析物质科学电子实验室(MatElab)的各项功能亮点,并通过具体的使用案例,展示MatElab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如在大幅提高研发非晶合金新材料的效率;提升功能材料单晶薄膜质量;大型实验站辅助管理和材料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不仅致力于促进数据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广泛共享,为科研人员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便利,更展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为凝聚态物质科学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
报告人:吴思远,清洁能源前沿研究中心
时间:11月28日(周四)14:00
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地点:中关村园区M楼234会议室
腾讯会议:517-534-093
会议密码:1928
报告人:罗锋,凝聚态物质科学数据中心
时间:11月28日(周四)14:00
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地点:中关村园区M楼234会议室
腾讯会议:517-534-093
会议密码:1928
报告人:唐文新,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
时间:11月28日(周四)15:00
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地点:物理楼中楼215
摘要:
自旋极化低能电子显微镜是重要的材料表面磁性薄膜研究手段之一。报告将介绍本人设计和新建立的像差纠正自旋极化低能电子显微镜。该系统实现原位实时在实空间、倒易空间和能量空间以及时间维度同时对低维磁性材料可控生长动力学过程追踪。超快模式下将对二维磁性材料和功能材料以及化学反应动力学提供极强的探测能力。报告也会介绍表面原位电子显微镜在二维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结果。
报告人简介:
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是国际著名的表面物理学者,在短波长太赫兹自旋波、III-V半导体原位生长动力学以及尖端表面电子显微镜研发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率先在国际上成功研发了世界首套超快自旋极化低能电子显微镜,并主持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唐文新教授拥有近28年的表面物理和表面尖端原位电子显微开发与技术应用经验,是国际表面物理领域的技术领军人物。他曾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推动并落地了重庆历史上第一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大科学装置。近期创建了苏州元相微科技公司,致力于尖端电子显微镜产业化进程。并担任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仪器项目负责人。唐文新教授在Science、ScienceAdvances、NatureCommunications、NatureNanotechnology、PhysicalReviewLetters、Ultramicroscopy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他担任了2018年第十一届国际低能电子显微镜会议主席,LEEMPEEM国际委员和ALC22国际学术委员。
10 Dynamics of nuclear and globular clusters, massive black holes, gravitational waves
报告人:Rainer Spurzem,NAOC/KIAA
时间:11月28日(周四)15:30
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地点:KIAA-Auditorium
摘要:
Nuclear and globular star clusters (NSC and GC) are spectacular self-gravitating stellar systems in our Galaxy and across the Universe - in many respects. They populate disks and spheroids of galaxies as well as almost every galactic center. In massive elliptical galaxies NSCs harbor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which might influence the evolution of their host galaxies as a whole. The evolution of star clusters is not only governed by the aging of their stellar populations and simple Newtonian dynamics. For increasing particle number, unique gravitational effects of collisional many-body systems begin to dominate the early cluster evolution. Direct N-body simulations are the most computationally expensive but also the most astrophysically advanced method to simulated GC and NSC evolution, using massively parallel supercomputers with GPU acceleration. Algorithmic and astrophysical improvements of Nbody6++GPU in recent years are shown and selected current results. For example we find that intermediate mass black holes form in initially dense clusters, through mergers of massive stars, binary induced interactions with black holes, and several generations of relativistic black hole coalescences. GC models of the DRAGON and DRAGON-II simulations provide reasonable predictions e.g. on rates of coalescences observable with current gravitational wave instruments. While NSCs are of interest as sources of gravitational waves as well they also are sources of tidal disruption events, of which quite a number has been observed now in different electromagnetic wavelengths. Preliminary results for NSC will be shown, together with a novel and detailed treatment of tidal disruption events (depending on stellar parameters), tidal disruption of binaries, direct capture of low-mass stars by the central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and tidal capture through classical tidal dissipation or relativistic dynamics (in case of compact objects).
报告人简介:
Rainer Spurzem has completed his Ph.D. at the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 (Germany) in 1988 with a thesis on stellar systems around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During the 90s he worked as a researcher and teaching assistant at the University of Kiel (Germany), bringing GRAPE special purpose computers for astrophysical N-body simulations to Europe. After postdocs and visiting fellowships in the UK, Japan and the US he moved to th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Germany in 1996, where he obtained an extracurricular professorship in 2003. In 2011 he received with his team the PRACE award of European Supercomputing Centers for their joint Chinese-European supercomputing project, and in 2015 an Alexander-von-Humboldt Polish Honorary Research Fellowship. Since 2009 he is leading the Silk Road Project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Beijing, and he is adjunct faculty member of KIAA since then. Since 2013 he is a special state foreign expert appointed b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His fields of interest are nuclear and globular star clusters, black holes and gravitational waves and high-performance supercomputing.
11 量子态虚度的克隆与广播
报告人:李楠,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时间:11月29日(周五)10:00
单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
地点:北楼202
腾讯会议:259-974-710
摘要:
不可克隆定理和不可广播定理不仅揭示了量子信息的独特性,而且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密码学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资源理论的发展,虚度(imaginarity)的资源理论也随之建立起来。根据虚度资源理论,当量子态在给定参考基下的表示矩阵的矩阵元全部为实数时,则称该量子态为实态,这意味着它不包含虚度资源。相反,如果表示矩阵中存在非实数矩阵元,那么这个量子态被称为非实态,它具有虚度资源。非实态中的虚度在量子态区分任务中已被证明是一种重要资源。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这种资源能否被克隆或广播?在本报告中,我们将引入非实态中虚度克隆和广播的定义,并给出可以进行克隆和广播的非实态的详细刻画。
报告人简介:
李楠,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景润未来之星计划,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基础理论,包括量子关联理论,量子测量问题等。
报告人:刘聪,河北师范大学
时间:11月29日(周五)10:30
单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
地点:北楼322
摘要: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领域的三位科学家,其中乔治•帕里希凭借其对“从原子到行星尺度涨落与无序的相互作用”杰出理论研究而获得一半奖金。作为自然界两种基本要素的无序与涨落如何影响系统的集体动力学行为再次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本报告围绕“无序与涨落如何影响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弱刺激响应”这一具体问题展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从随机共振到淬火无序共振的发展进程,并讨论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有色噪声的功能优势以及下橄榄核神经元间最优信息交互的启示.
报告人简介:
刘聪,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讲师,2024年于兰州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吴枝喜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Physical Review E, Chaos等物理学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
封面图片来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181985
更多报告信息: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学术讲座列表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历史与教训——纪念原子核裂变现象发现6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上)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下)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为了忘却的怀念——回忆晚年的叶企孙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从分子生物学的历程看学科交叉——纪念金螺旋论文发表5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美丽是可以表述的——描述花卉形态的数理方程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一本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经典著作 ——评《晶格动力学理论》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熵非商——the Myth of Entropy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普渡琐记——从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谈起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天气预报——由经验到物理数学理论和超级计算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纪念Bohr的《伟大的三部曲》发表100周年暨北京大学物理专业建系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材料中的拓扑相与拓扑相变——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通用量子计算机和容错量子计算——概念、现状和展望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谈书说人之一:《理论物理学教程》是怎样写成的?|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时空奇点和黑洞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物理学的新篇章——超越朗道范式的拓扑量子物态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洛伦兹变换的低速极限是伽利略变换吗?| 《物理》50年精选文章